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論語(上)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1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不僅是道德要求,也是做人的準則。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前者是善舉,後者是義行。積德行善累義,在孔子和儒家那裡是仁人君子的風範,是人性的卓然展現。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2 鳥獸不可與同群 隱者的最高境界不是遁入山林與鳥獸為伍,而是能夠在市井中與污濁的社會現實保持距離,完善自己的獨立人格,過「從吾所好」的正直和快樂的生活。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3 仁者人也 孔子家裡的馬棚失火。孔子從官府回家後,最關注的是傷人沒有而不問及馬。在馬棚工作的,當然是馬夫或馭者。當時馬匹十分珍貴,有「匹馬束絲」換五名奴隸和以三十田換四匹馬的記錄。孔子將馬夫和馭者一視為「人」,而且只關注他們而「不問馬」,所體現的是異於常人的仁者之境。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4 智者利仁 將德性與理智結合起來,既肯定品格修養,又將理性智慧納入道德生活。在實踐中注意分辨識別,用理性主義精神重新詮釋傳統的道德主張和禮樂文明,並從中提煉出基於人性和社會性的具有普世價值的基本道德主張和行為規範。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5 過猶不及欹器是一種空時傾斜,注入一半水時平正,注滿水時翻倒的容器。「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古代君王將其置放在自己座位右邊以為誡勉,故被稱為「宥坐之器」,反映了事物過猶不及的道理。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6 敬鬼神而遠之 死亡既然是真實的,就必須勇於面對。與其沉湎於莫須有的虛懸期待,莫如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以不朽的精神去獲得生命的永恆。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7 知天命 孔子以自然法則和人文精神置換了傳統天命觀中的神秘內涵,以「知天命」和「畏天命」去成就君子人格,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8 天何言哉 孔子所言之天不言而四季照樣運行、萬物照樣生長,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然規律,或客觀必然性。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無論對自然還是對人類自身的認識,只要符合規律和客觀需求,就必定會得到欣賞和推行,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9 見利思義 「見利思義」是孔子對其義利觀的最準確概括,也是普世的價值準則。發財與做官,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在孔子看來,「禮」是以「仁」為本質的,倘若能夠做到「富而好禮」,就可以擺脫「為富不仁」的常態而進入新的境界。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10 君子食無求飽 一個積極進取、想成就一番事業從而達至較高境界的人,才不會把飽食和安居放在重要位置。所謂「心無旁騖」,所指便是這種境界。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11 樂以忘憂 孔子認為,作為君子,在追求某種目標時,享受的是理想追求過程的快樂;在達到某一目標時,享受的是理想實現的快樂。秉持這一理念,無論目標實現與否,都會樂在其中。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12 有教無類 孔子創辦私學,提出的辦學宗旨是「有教無類」。將不同出身、特點和情況的人收之為徒,對人無貧富貴賤等差別一律給予教育,這不僅打破了官府壟斷教育的格局,也使教育及於平民,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教育平等和開放的主張。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13 述而不作 孔子自幼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對歷史文化典籍和各種文化樣式進行了廣泛的搜集、研究、整理和編修,成為當時最博學且能運用自如的人。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當然不是僅憑個人的興趣和愛好,而是藉此觀照現實和未來。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14 古之學者為己 蘭草生長在叢林深處,並不因為沒有人欣賞就不散發出芬芳。君子的學習,不是為了顯赫,而是為了在窮困時不至於束手無策,在憂患時意志不衰,為了明白禍福的原因和結果而內心不會迷惑。

論語(下)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15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認為,言行就像門的軸和弩箭的扳機,一旦發動就已經主宰了榮譽或恥辱,所以不可不慎。南北朝時北周的大將賀若敦,被奸人所誣,迫其自殺。臨死前,賀若敦對兒子賀若弼說:「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說罷用錐子刺破兒子的舌頭,想以此讓兒子記住他血的教訓。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16 情慾信辭欲巧 孔子對「修辭」的重要主張是「辭達」。言辭通俗達意,不追求文艷,不混淆,不模稜兩可,不言過其實。鄭國制定文書,經子羽修改後,由子產潤色定稿。這一從起草到討論,再進行修飾和潤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文章主題、結構、內容和文字進行反覆推敲的過程。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17 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強調音樂在人格修養和社會教化中的作用。孔子對音樂的痴迷,有更為極端的表現:魯國發生變亂時,孔子離魯適齊。在此期間,孔子聽到舜時的《韶樂》,便向樂官學習並沉湎其中,以至於徹底忘記了日常喜歡的美食,進入了忘我的審美境界。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18 君子和而不同 「和」指多樣性的統一、相成相濟,或用正確的意見糾正錯誤。「同」指對多樣性的排斥,追求單一性或盲從附和。排斥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正確主張,採納與自己相同的錯誤說法,也就是「去和而取同」。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諸多關係中,如果沒有和諧的動因,缺失了理性和友善的情感,就會充滿暴力、恐怖和破壞。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19 勿欺也而犯之 孔子反對欺君,主張犯顏直諫。基於這一認識,在子路問如何服侍君主時,孔子給出了「勿欺也,而犯之」的答案,即侍奉君主不要陽奉陰違地欺騙他,卻可以當面觸犯他。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20 政者正也 孔子重視為政者的品行,倘若為政治者心術不正、品行不端,不僅不能正確地履行職責,而且會危及政壇,禍及社稷蒼生。正人要先正己,孔子講正己修身,目的是使當政者具有良好的品格。人格的力量不僅能使當政者獲得美譽,起到積極的示範作用,也會提高公信度和駕馭能力。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21 執干戈以衛社稷 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1年),齊國興師伐魯。在魯國的自衛反擊戰中,魯哀公的叔叔公叔務與其寵愛的小童汪錡一同戰死疆場。因汪錡是未成年人,按照古禮只能用殤禮而不能像成年人那樣殯葬。魯國人感其忠勇,欲將其與公叔務一起安葬,請教孔子。孔子回答說:「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22 弋不射宿「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釣魚而不用網具斷流捕魚,射鳥而不獵擊歸巢之鳥。孔、孟和儒家學派能夠產生「仁人而愛物」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理念,能夠提出「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的主張,充分體現了他們的遠見卓識和大智慧。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23 雍也可使南面 古代供祭祀的犧牲不用耕牛,而且認為耕牛之子也不配做犧牲。而孔子則說:「耕牛的兒子長著赤色的毛,整齊的角,雖然不想用它做犧牲來祭祀,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這是一種借喻,就是說,耕牛之子如果夠得上做犧牲的條件,山川之神也一定會接受用其祭享;那麼,冉雍這樣的人才,為什麼因為其父是賤人就不能擔當大任呢?表明了孔子對世卿世祿制的抵觸和輕視。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24 近者悅遠者來 孔子在葉公問政時回答之「近者悅,遠者來」,言簡而意賅地道出了具有普世意義的政治和經濟社會發展方略,更見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智慧。只有在境內營造出人人安居樂業的良好氛圍,人才和勞動力才不會外流。有了這樣的氛圍,境外的人才和勞動力才會前來投奔——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言之「環境」。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25 色難 孔子認為,子女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悅的神色是很重要的。如果僅僅是有事由年輕人去做、有酒食讓父母先享用,還算不上真正的「孝」。就是說,子女對父母,重要的不是你盡了哪些義務,而在於以何種態度和方式去履行這些義務。神情愉悅地侍奉父母,才是對父母有深愛的表現。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26 祭思敬 喪禮發生在父母和親人死亡之時,哀痛當然充塞了後人的思想空間;祭禮發生在父母和親人死亡之後,懷念與追思便成了主題。孔子用人文精神解讀和推行祭禮,以「祭思敬,喪思哀」區別祭禮和喪禮。祭祀的感恩、教化和自律意義更多地替代了對鬼神的恐懼和期待,得到其弟子、再傳弟子和後世一些有識之士的承襲。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27 形狀末也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溫和中透著嚴厲,令人敬畏而不兇猛,莊嚴而又安詳。儘管這一評論重在性情,但我們仍可從中看出,孔子是一位外有溫文莊重之貌,內有敦厚純正之心的藹然可敬之人。

連環畫|論語(全集):感悟聖人智慧,鑒賞水墨丹青

28逝者如斯 「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是時間一維性的原始表述,它揭示了孔子的世界觀和人生態度。既往之時事對今天當然有意義,恰如川水之前後相續,亦可彰往而察來,不能以虛無主義的態度去對待,但我們畢竟活在當下,要面對現實。 蘭草生長在叢林深處,並不因為沒有人欣賞就不散發出芬芳。君子的學習,不是為了顯赫,而是為了在窮困時不至於束手無策,在憂患時意志不衰,為了明白禍福的原因和結果而內心不會迷惑。

謝謝您的閱讀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梅煮酒論國學 的精彩文章:

俗話說:「話有三說,巧說為妙」,俗語對壘,咋說咋有理
第一善書《了凡四訓》12句,字字珠璣,句句經典,智慧改變人生

TAG:青梅煮酒論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