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個「養生理論」的百年演變

一個「養生理論」的百年演變

文/高博

羅伯特?楊被判罰1億美元,讓「酸鹼體質理論」丟了臉,能否喚醒受害者還未可知。至少在中國, 2007年就開始有媒體質疑酸鹼理論,《科技日報》這些年沒少報道;但「調節酸鹼度」保健品照樣大賣,「酸鹼體質科普文」照樣轉發。

圖片來源:聖迭戈聯合論壇報新聞

各種養生理論里,酸鹼體質理論給人的第一印象還是挺「科學」的,其實它一開始是發在科學期刊上的。

食物分為酸鹼二性且影響健康,是歐洲人的創見。營養學歷史上響噹噹的范?邦格曾經宣布,肉食會增加尿酸。邦格有很多開創性研究,為人熟知的一個是主張吃菠菜補充鐵。這位瑞士巴塞爾大學的教授在1898年到1901年的系列文章中指出,肉類蛋白質中的硫會增加尿的酸性,食用蔬菜則會增加尿的鹼性。吃菜有助於治療痛風。

日本人西崎弘太郎更進一步,認為肉食會造成血液酸化。西崎弘太郎生於1870年,藥學家,曾任東京衛生研究所所長。他發表在1915年的《東京化學會刊》上的論文,可謂酸鹼理論的開山之作,開頭即闡明是為了回答肉食和素食利弊的問題。

西崎引述邦格「肉食會增加尿酸,造成痛風」的結論,又利用分析食物灰分的方法,來確定食物代謝後的酸鹼性,整理出了詳細的日常食物酸鹼表。他聲稱:正是肉食引發西方常見的高血壓等病症。這對素食者是一個鼓勵。但他並未給出證據。不過這種食物酸鹼性的觀念甚至被寫入了早期的食品學教科書。

日本醫學博士柳澤文正(1912-1985),曾任東京衛生研究所的臨床試驗部長。他是一有名的公共衛生專家,晚年對酸鹼理論大感興趣,曾多次出書和演講。柳澤從1970年代就主張,糖尿病、癌症、高血壓等疾病都與酸性體質有關。經他多年努力,為酸鹼學說爭取了大量支持者。

中國兩岸三地早期不少文章都提到柳澤文正做的實驗:找100個癌症患者抽血檢查,結果100個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也就是酸性體質。

日本1970年就有質疑報道,說當時市面上出售的食品成分表引用西崎弘太郎的酸鹼表,但實際上食物不會造成血液酸鹼度的變化;整個1980年代,日本一直有學者撰文反對「酸性體質說」,但直到21世紀還有不少日本人相信這個理論,日文版維基百科裡,「酸性體質說」被稱為「有爭議的理論」。

在香港和台灣,酸鹼理論的風靡早於大陸。1990年代有不少專題著作,自助健康書,和提倡素食的小冊子。網路上大量信息來自於素食團體,比如勸人們多吃綠藻和帶殼菱角湯調節酸性體質避免癌症等等。

而在內地,最早1980年《食品科技》雜誌曾發表《飲食中需要保持酸鹼平衡》一文,與今天如出一轍。但該理論真正流行始於網路時代。主流媒體屢屢批駁,收效甚微。

總而言之,一個百年前起自歐洲的概念,經過日本科學家可疑的演繹,在中文世界裡擁躉眾多。多年來,酸鹼體質論無數次被批駁,總是不缺市場。

質疑者聲稱,酸鹼體質理論僅僅是把不同的醫學概念糅在一起,似是而非。十年前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就特別提到:「『食物酸鹼平衡論』稱,穀類、肉類、魚和蛋攝入過多可以導致酸性體質,引起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屬於鹼性食物,能夠糾正酸性體質,防治慢性疾病。事實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預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鹼性的作用。」

其實,這類養生理論的唯一效果,就是給相關保健商品和健康讀物打開銷路。貌似科學才能蒙人。

大多數沒聽過「血液酸鹼度」的人,乍聽都覺得像那麼回事,定量的酸鹼食物表格加上醫學博士背書,不像假的。何況它教人多吃菜,少吃肉和穀物,何不一試?但這套學說的好處很可疑,它並不比科學理論更能說服人轉向健康飲食,因為愛吃垃圾食品並非因為不相信飲食理論。

酸鹼體質理論擅長的是開一個後門:既然百病源自血液變酸,那吃糠咽菜不如直接上鹼性藥劑和鹼性水。投機取巧的心態,讓消費者和偽科學攜手走向滅亡——美國有人信羅伯特?楊,有病不治,注射500美元一針的小蘇打,拖成絕症(此處省略神醫胡萬林事迹五百字)。

人都怕麻煩,能一副葯解決的事,就不願經年累月節食鍛煉,不願在醫院排隊挂號做一堆不明所以的檢測。但人多少有理性,除非被理論說服,才能相信有這麼便宜的事。頭腦越簡單,對各種「理論」越沒有免疫力——

有理論說:夜裡從九點到凌晨四點必須睡覺,因為內臟挨個排毒,熬夜就趕緊買排毒產品。

有理論說:亞健康是腎虧,此腎非彼腰子,乃是「腎氣「,得十幾味藥材混合調理。

有理論說:腸子皺褶里粘了幾斤宿便,不喝清腸茶洗不下來。

有理論說:洗潔精洗不掉蔬菜表面農殘,買幾百塊一瓶的表面活性劑吧。

經常在百度搜索靠前位置以及微信好友群里出現的內容,不一一列舉了。總有一款讓你中招。

養生理論昌盛的時代,我們的頭腦免不了被交叉火力壓制,沒點科學精神,難保不犧牲。簡單說有以下要訣:

一、心存一個問號。知識儲備有限,一時無法肯定或反駁的事,不著急下結論。這樣不至於走偏。

二、重視實驗證據。遇到疑點先問「有實驗報告嗎?」傳說中的事或想當然的事,不能算數。

三、認理不認人,依法不依師。眾口一詞不等於對;博士院士大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也不等於對。頭銜兒可以是假的。即使是真的,權威也會犯錯,也會騙人。

四、多一點好奇心。了解一些無關當下的知識,補上頭腦空白,免得被騙子繞進去。

當然,事事講求科學精神是費腦子的;但不費腦子,就要空費金錢時間,還搭上了健康,划不來呀。

(作者系科技日報記者)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百年前的諾獎,頒給一個德國猶太戰犯
剛剛,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發射!星上五大載荷特別「牛」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