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公孫瓚家族灰飛煙滅, 公孫度家族卻風光了六十餘年, 這則成語故事道出
原標題:為何公孫瓚家族灰飛煙滅, 公孫度家族卻風光了六十餘年, 這則成語故事道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邴原傳》注引《邴原別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年間,主人公是邴原和公孫度。原文如下:
後原欲歸鄉里,止於三山。孔融書曰:「隨會在秦,賈季在翟,諮仰靡所,嘆息增懷。頃知來至,近在三山。詩不云乎,『來歸自鎬,我行永久』。今遣五官掾,奉問榜人舟楫之勞,禍福動靜告慰。亂階未已,阻兵之雄,若釭弈爭梟。」原於是遂復反還。積十餘年,後乃遁還。南行已數日,而度甫覺。度知原之不可復追也,因曰:「邴君所謂雲中白鶴,非鵪鶉之網所能羅矣。又吾自遣之,勿復求也。」遂免危難。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後來邴原想要返回家鄉,便來到了三山一帶。孔融寫信告訴他說:「誰會在秦國,賈季在翟地,諮詢仰俯都不是地方,嘆息和懷念與日俱增。前日知道你南下,並已經到了三山。《詩經》上不是說『他從鎬京歸來,我們分別時日已久。』現在我派五官掾奉命慰問船人舟楫的勞累,請告訴我你最近是否安好。如今動蕩的局勢並沒有結束,擁兵自重的群雄們就像下棋的人一樣,都千方百計想要取勝。」
看完孔融的信後,邴原便重新回到了遼東。又過了十幾年,他才逃了回來。他南下數日後,遼東太守公孫度才得到消息。公孫度知道無法將邴原追回來,便表態說:「邴原君就像是在雲霧間飛翔的白鶴一樣,不是捕鵪鶉的網能夠網羅的。而且是我自己讓他回去的,不要再追他了。」邴原這才免於危難。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故事,便是公孫度口中的「雲中白鶴」,以為飛翔在雲間的白鶴,比喻氣質高潔、不堪庸俗的人。這也是由公孫度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邴原的漢末名士,因天下大亂而逃到了遼東,受到公孫度的器重。但邴原認為公孫度並非自己心中的明君,便悄悄逃走。對此,公孫度的態度非常明確,將邴原比喻為「雲中白鶴」,自嘲為「鵪鶉之網」,讓邴原平平安安返回了故鄉。
眾所周知,在漢末有兩大公孫家族,一個是幽州的公孫瓚家族,另一個則是遼東的公孫度家族。與前者相比,公孫度家族在實力上明確不濟。但為何公孫度家族能佔據遼東半個世紀之久,而公孫瓚家族卻曇花一現,三族被滅呢?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用現在的話說,公孫度家族用的是韜光養晦的策略,盡量不惹事,既不得罪其他割據勢力,也不打壓自己地盤上的知識分子,而是以禮相待。而公孫瓚家族的做法卻完全相反。
《三國志?公孫瓚傳》注引《英雄記》說:「瓚統內外,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窮苦之地。」《後漢書?公孫瓚傳》中亦云:「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同時,公孫瓚在根基並不穩定之際便開始瘋狂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與袁紹、曹操等割據勢力為敵,結果遭遇慘敗,才落得三族被滅的下場。
一句話,韜光養晦總比鋒芒畢露的結果要好得多。尤其是自身實力並不強大之時的鋒芒畢露,其結果往往是自取滅亡。
參考書籍:《三國志》、《後漢書》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八三:董昭的這一建議,最終要了關羽的命
※徐晃的輝煌成就,為何被算在關羽名下,這則成語故事背後有真相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