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傳承,解讀蜀漢和東吳必被曹魏所滅
首先,歷史是不能改變的,作為後人去評論這段歷史,也是根據史實去分析,去探討。大都是「事後諸葛亮」,發生了就是必然的。
好了,直奔主題,其實自曹操起兵以來,到掃平各路諸侯,統一北方的歷史過程來看,統一天下一定是遲早的事情。因為這個時候的曹魏,無論從政治,軍事,經濟和民生等等各方面,完全就是一個國家了,甚至可以這樣說,從漢獻帝到曹操,曹丕,曹睿再到司馬懿,司馬昭最後到司馬炎,一直都是這片土地,只不過換個人領導而已(如果不是姓變了,我認為漢朝都不算滅亡)反觀蜀漢和東吳,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充其量也就是清朝初期的三番。但歷史上為什麼叫三國,僅僅是因為劉備和孫權稱帝了,還是自稱的,大家想想,縱觀歷史千百年,有哪一個朝代是僅僅存活了六十年,如果不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深入人心,也許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後人去關注這段歷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司馬炎
言歸正傳,三足鼎立時期,一直是曹魏一家獨大的局面,蜀漢和東吳對比曹魏,差距是非常大的,這點劉備和孫權自然很清楚,尤其夷陵之戰以後,蜀漢基本就告別一統天下了,而孫權也沒有慾望統一,守住自己這點家業就行了。但從軍事上來說,這哥倆並非一點機會沒有,如果作為後人去看這件事,孫劉至少有兩次絕佳的機會,但因為孫劉的互有心病,和出兵戰略的失誤,全都失敗了。
第一次是赤壁之戰結束以後,劉備取了西川,三足鼎立,三家瓜分荊州時期,這個時候孫劉聯盟還在,當時關羽直取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攻的是曹操中路,一個關羽就打的曹操差點遷都,如果這時候,孫劉有默契,西邊漢中北上,東邊孫權夾擊,三路傾國之兵一舉可拿下曹魏,但這個時候的孫權,目標都在同盟的荊州身上,劉備剛取漢中,也在休養生息,硬生生的把一次可以改變歷史的機會錯過了。
赤壁之戰
第二次其實也大同小異,只不過諸葛亮死後,也不知道誰出的餿主意,主動增加孫劉邊境兵力,這讓孫權很不安,也調動兵力去嚴防蜀漢,這讓本來就弱小的蜀漢和東吳,更加雪上加霜,原本就怕曹魏,現在還得防著對方,孫劉聯盟名存實亡。最後的局面就是你北伐我不打,我北伐你看著,再加上雙方兵力的相互牽制,已經完全無法威脅到強大的曹魏了。個人覺得,歷史上的孫劉聯盟,實在可笑,表面和諧,實則相互猜忌,甚至一次默契配合都沒有。怎麼對得起當年的「隆中對」,「榻上策」呢?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一樣,一次兩次我還怕你們,第三次就沒用了。
回到開篇,一個朝代的建立是需要傳承的,是需要後繼有人的,不止是君王,還有能臣。先說劉備,取西川,奪漢中,關羽取樊城,是劉備集團最強大的時候,無論是地盤,兵力,人才都是空前的繁盛。東吳也是,赤壁之戰以後,曹操龜縮北方,東吳佔據江南富庶的土地,發展經濟,人口,朝中也是人才濟濟,為什麼能形成三足鼎立,因為這個時候的蜀漢和東吳就最強的時期,而且有所謂的孫劉聯盟,曹魏強大,也不敢輕易動兵,只等天下有變。這裡不的不說一句當年諸葛亮和魯肅給劉備孫權提出的戰略方針,其中統一天下的一個必備條件就是等天下有變,現在看來是何等的諷刺。結果等來了什麼,等來了夷陵之戰。。。直接宣布了蜀漢的死刑。
夷陵之戰
魏蜀吳三國,公認的蜀漢最弱小,曹魏最強大,東吳一直遊離於兩國之間,這種強弱的差距不只是軍事和地盤的大小,最終導致蜀漢和東吳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人才的凋零,後繼無人。曹魏從曹操開始到最後司馬炎登基,傳承半個世紀都沒有出現過人才的短缺,反觀劉備,夷陵之戰以後,蜀國一下子沒人了,總感覺一直就靠著諸葛亮一個人,哪怕到後來的姜維,國力已經極其衰弱了,武將方面更是慘無忍睹,魏延死後,蜀國能叫上名的將領幾乎都沒有了,吳國好一點,從周瑜開始,至少傳到陸遜陸抗,但蜀吳有個最致命的弱點,能夠獨當一面的統帥,一個時期只有一個。不能分兵,不能做到首尾兼顧。再說皇帝,曹家至少到曹睿,都是好皇帝,然後就是司馬懿到司馬炎,沒有一個昏君,劉禪自不必說,東吳到了第三個皇帝孫休也開始走下坡路了,縱觀歷史,每個朝代的傳承,沒有十幾個至少也有七八代才開始衰弱吧。所以我一直認為蜀漢和東吳根本不能算是一個國家,袁紹雄踞河北,也只是到了兒子就不行了,劉錶盤踞荊州,也是傳了一代就降了,還有馬騰劉璋之流,敢問和蜀漢東吳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晉朝版圖
所以我認為,三國時期,只有曹魏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蜀漢和東吳只不過是兩個勢力強大的諸侯而已,曹魏滅孫劉最終統一全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