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三增上學(6)三學差別(3)名增上
《瑜伽師地論》三增上學(6)
三學差別(3)名增上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二、一、三、名增上
問:何緣三學名為增上戒心慧耶?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七(之上):「釋增上義中,初開二門,次解,後重釋未盡。有增上慧引增上心謂聖弟子乃至舍覺支有增上心引慧如前者。此因前說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此義不盡故今重說。」
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這三學都名為「增上」,是什麼道理呢?
答:所趣義故最勝義故名為增上。
增上是什麼道理呢?「所趣義故」所要趣向的地方,要從這裡到另一個地方去,那叫做「所趣義」,這就是「增上」。
「最勝義故」,這個增上還有一個義,戒定慧三學的就是最殊勝,其餘的一切都不如它。這兩個道理就叫做「增上」。
二、一、三、一、所趣義
云何所趣義?
怎麼叫做「所趣義」?這句話怎麼講呢?
謂為趣增上心而修凈戒,名增上戒學。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學。為趣煩惱斷而修智見,名增上慧學。
「謂為」就是修行人,為求進趣禪定,進趣色界四禪。「而修凈戒」,而去學習清凈的戒律儀,學習這個戒法,所以叫做「增上戒學」。為什麼要持戒呢?目的是要得禪定,想要到禪定那裡,「戒」能為禪定做前方便。
「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學」修行人為什麼要修禪定呢?「為趣增上慧」。就是為求進趣殊勝的智慧,出世間的聖道的智慧,「而修定心」。這「心」就是定,所以名為「增上心學」。
「為趣煩惱斷而修智見,名增上慧學。」修了定,奢摩他成功了,得到色界四禪,或者也得到無色界四空定。成就了定以後,為什麼又要修學智慧呢?「為趣煩惱斷」是為求進趣斷除一切煩惱,「而修智見」。所以要學習佛所說的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通達苦集滅道的智慧,要學習這個智慧。學習這個智慧的目的,就是為求斷煩惱。所以這個慧,叫作「增上慧學」。
這裡面的意思實在也是很明顯,如果只修「定」,就是成功了還沒斷煩惱,還是個生死凡夫,所以需要進一步的修「毗缽舍那」觀,才能「斷煩惱」。斷了煩惱的時候,就是有智慧,有智慧能見第一義諦,見第一義諦才斷煩惱。因為第一義諦這個地方不是煩惱居住的地方,所以見到第一義諦就沒煩惱了。如果心沒有修智慧,沒有成就智慧就不能見第一義諦,心就在世俗諦上活動,就是在色受想行識上活動,在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在這兒上活動的時候,這些地方是增長煩惱的。說我得到禪定了,乃至得到無色界的非非想定,「猶是法塵分別影事」,還是沒有到達第一義諦。所以是要繼續「修智慧」才可以的,所以叫做「增上慧學」。
如是名為所趣義故,名為增上。
這是結束這一段。前面這一段所說的道理,就叫做「所趣義故,名為增上」。
由戒可以趣向增上心,增上心是為趣向增上慧,增上慧是為趣向解脫的,或說趣向斷煩惱。
二、一、三、二、最勝義
云何最勝義?
什麼叫做「最勝義」?
謂若增上戒學,若增上心學,若增上慧學。唯於聖教獨有此三不共外道。
「謂若增上戒學,若增上心學,若增上慧學」這三種學,「唯於聖教獨有此三」。唯於佛教單獨有這三種法門,「不共外道」不共於外道,外道沒有這種殊勝的法門,所以叫做「最勝」。
如是名為最勝義故,名為增上。
「最勝義」就是這樣意思。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