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便出血,別總以為是「痔瘡」!

大便出血,別總以為是「痔瘡」!

「十人九痔」,痔瘡太常見又容易出血,因此很多人大便出血就自以為是痔瘡。但大便出血不一定是痔瘡,有些肛腸疾病易與痔瘡混淆,如真的把它們當成了痔瘡,可能會延誤治療。

俗話說「十人九痔」,痔瘡容易出血,因此,很多人大便出血時常常自以為是痔瘡,而且認為痔瘡出血只要不嚴重就不要緊,一拖再拖,有時拖出嚴重後果。其實,大便出血不一定是痔瘡,有些肛腸病易與痔瘡混淆,如果真的把它們當成了痔瘡,就會延誤治療,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先看看痔瘡有哪些癥狀

1)主要表現為便血,顏色鮮紅,為無痛、間歇性、便後鮮血,便時滴血或手紙上帶血,便秘、飲酒或進食刺激性食物後加重。

2)單純性內痔無疼痛僅墜脹感,有時里急後重感,可出血,發展至脫垂,合併血栓形成、嵌頓、感染時才可出現局部疼痛。

01肛萎

肛瘺是肛管或直腸與肛周皮膚相通的異常管道,外口位於肛周。其多見於男性青壯年,肛周或臀部瘺口經久不愈,或者時愈時潰,不定時地向外溢出膿液、膿血,刺激局部皮膚導致癢痛不適等。

肛瘺無法自愈,不治療會導致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02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膚全層撕裂、潰瘍。

通常在排便過程中,因糞便乾燥,會使肛裂創面受到刺激,導致出血和持續較長時間的劇烈疼痛,出血量較少,且患者常伴有便秘的問題。

03肛竇炎

肛門灼熱,有疼痛和下墜感,排便前有少量出血。

04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泛指直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

其特點是:便血,大便表面帶血,色鮮紅,無其他不適。尤以大便乾燥、腹瀉時容易出血。直腸息肉的表現可與痔瘡相同。

直腸息肉,包括有腺瘤、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最常見的是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混合性腺瘤,絨毛成份越多越容易癌變。95%以上的結直腸癌來源於結直腸息肉,要高度重視,及時在內鏡下摘除,以防止癌變。

05結直腸癌

該病多以便血為突出表現,可伴有大便改變。晚期,患者可伴有腹痛、腹部腫塊、貧血、低熱、消瘦等癥狀。直腸、乙狀結腸遠端的癌,其臨床表現可與痔瘡相仿。

早期直腸癌多數無癥狀,直腸癌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出現以下癥狀:

1)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鮮血便、膿血便、大便表面帶血、里急後重等。

2)大便逐漸變細,晚期則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惡病質。

3)晚期直腸癌侵犯膀胱、尿道、陰道等周圍臟器時出現尿路刺激癥狀、陰道流出糞液、骶部及會陰部疼痛、下肢水腫等。

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好發於40~59歲,我國發病年齡中位數在45歲左右,但近十年青年人發病率明顯升高。

直腸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腸指診及乙狀結腸鏡診斷。約80%的直腸癌患者就診時可通過直腸指檢被發現。

06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腸道免疫性疾病,病變大多累及直腸,可瀰漫到全結腸,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常表現為腹瀉、便血、粘液便、里急後重、腹痛,反覆發作。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20~30歲輕年人為最多見。

當潰瘍性結腸炎病變只累及直腸和遠端乙狀結腸時,其表現可與痔瘡類似,病變局限於直腸時,稱潰瘍性直腸炎。以便血、腹瀉、里急後重、肛門部脹墜不適為突出表現,嚴重者可頻繁便血。

07全身性疾病

血友病、過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小板減少、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等容易造成凝血功能障礙,也會導致便血。該類患者除便血外,還會合併其他部位出血,如牙齦、鼻腔等。

因些,患者大便出血時要高度警惕,不要輕率的自以為是痔瘡。患者該到醫院就診,要在出血期間立即就診,可先到消化內科,由醫生判斷,認為痔瘡、肛裂、肛瘺、肛竇炎等肛門疾病引起的出血可能大時,會轉到肛腸科,經肛腸科醫師局部檢查、肛門指檢、肛門鏡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不要滿足於看到痔瘡就認為是痔瘡出血,必須要看到局部有出血點。因為痔瘡太常見,可同時合併有更嚴重的疾病。

如果在便血期間無看到肛門局部出血點,或者便血伴有里急後重、排便不盡、排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等,很有必要進一步做結腸鏡檢查,甚至進一步做血常規、肝腎功能和凝血功能等化驗以明確診斷。

作者:王伯軍

來源: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攜手消化,天天乾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口服促胃腸動力葯十個注意點
醫周醫事∣醫院職工聯名拒絕「私有化」改制;醫生職稱晉陞的「四唯」清理行動開始;女醫生被掌摑後拒絕接受道歉;科學家確認人體已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