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楊佳怡 編譯

2017年,摩蘇爾在伊拉克戰爭中浴火,這讓人想到了公元前612年尼尼微的焚毀和亞述的末日。11月8日起,「亞述之王:亞述巴尼拔」(I am Ashurbanipal,king of the world,king of Assyria)在大英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主要展出公元前7世紀亞述帝國相關的約200件展品,種類包括石雕、壁畫、金屬器、象牙傢具配件等等,以講述亞述帝國一位偉大的國王亞述巴尼拔的故事。

「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亞述巴尼拔狩獵圖

亞述人所建立的文明位於兩河流域北部地區,亞述的全部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古亞述、中亞述和新亞述三個時期,後兩個階段均為帝國階段。亞述巴尼拔是世界上最有權勢與力量的人之一。他在碑文中自稱是「世界的王」(King of the world),亞述帝國在他的統治時期達到巔峰,疆域範圍從地中海東海岸到伊朗西部山區。

儘管亞述巴尼拔的統治時間很長,統治也很成功,但是他的死亡謎團重重。而在他死後不久的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首都尼尼微被焚毀,亞述帝國湮沒在歷史中,直到尼尼微的遺址在19世紀40年代被重新發現。這一發現使我們能將亞述巴尼拔作為一個偉大而又複雜的統治者的形象輪廓拼湊出來。

「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馬背上狩獵的亞述巴尼拔,前645-前635年

以藝術拼湊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亞述帝國是依靠強大的武力和殘忍的虐殺建立起來的。亞述帝國通過征戰集聚財富,也集聚仇恨。這一特點在亞述藝術中被忠實反映了出來。他們的藝術充斥著虐待、屠殺、戰爭、人口遷徙等主題,對其中的細節津津樂道,而也正是這些行為使亞述成為公元前900-公元前612年中東地區的統治力量。亞述藝術中描繪的一些圖像恐怖到空前絕後的程度。比如有一件浮雕上的場景就是俘虜的舌頭被從口中扯下,以使他們在接下來被活生生地剝皮的過程中保持安靜。在另一件浮雕中,一個投降的將軍即將被斬首,還有一件作品表現的是即將在尼尼微的街道上被處決前的俘虜,在受刑前必須磨碎他們父親的骨頭。除此之外,在這一展覽中還有很多作品都展現了有計劃性的殘酷行為。

「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亞述人圍攻埃拉米特堡壘,前645–前635

其實在圖像之外,亞述人的殘暴行徑也在文字中流傳下來,可與亞述浮雕中的一些場景相對應。比如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在碑銘中描述:「他們的屍體漫山遍野,我斬去他們的首級,我掠奪了無數他們的動產、不動產。我把城市化為灰燼,我把敵人像谷糠一樣散去」。那匹爾帕二世的銘文中則記載:「我在城的大門前建築了一座牆,包上一層由叛亂首領身上剝下來的皮;我把某些人活活地砌在牆裡,另一些人沿牆活活地捅進尖木樁並被斬首。」這些文字是亞述巴尼拔之前的國王留下的,但充分反映了亞述帝國的特點,字裡行間對自己的戰鬥與征服流露著誇耀自得之意。

「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亞述巴尼拔在他的花園。左邊樹上掛著埃拉米特國王的頭顱。 前645–前635

亞述藝術的精神粗暴而無情,缺少人性的溫和。這是戰爭的藝術——充斥著力量、運動、衝擊,人和動物在其中呈現出無情兇猛的形象。這些浮雕視覺衝擊強烈,赤裸裸地表現出亞述人的征服欲,但在這種狂熱的藝術背後,是一個有著複雜的官僚系統組織的帝國。正如著名德國猶太人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所闡述的,犯下大屠殺罪行的是平平無奇的文職人員,而不是那些恣意妄為的施虐狂。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發現,亞述人的暴行——包括對數千以色列人的強制遷移——不是突發的暴力行為,而是嚴密計划下的產物。

亞述帝國紀律非常嚴明,即使本次展覽聚焦在從公元前669年開始到公元前631年身死為止一統治帝國的亞述巴尼拔一個人身上,他的個性也並不非常鮮明。在這個展覽中的「亞述巴尼拔」與其說是作為一個個體的「人」,不如說是他完美地充當了一系列皇室角色。

「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亞述巴尼拔獵殺獅子浮雕

亞述巴尼拔13歲時寫給他父親的一封信(也不知這個男孩是否見過他的父親)描繪了他怎樣學習作為一個國王應當掌握的技巧。狩獵是這些技巧其中之一。在一件又一件浮雕中,這一屬於王室的血腥運動被一遍又一遍地歌頌。不同尋常的是,亞述巴尼拔和他們的家族並不獵殺無害的鹿或笨重的野豬。他們與獅子搏鬥,為的是證明他們超越常人的力量以及制服野獸的能力。浮雕上的獅子形象是經過仔細觀察後進行描繪的:獅子在很近的範圍內被箭或矛刺中脖頸,它們的屍體被奴隸們舉起搬運。與一些亞述人與人類敵人戰鬥的場面相比,這似乎更公平,看起來在戰鬥中對對手也更為尊敬。

亞述巴尼拔固然有與獅子搏鬥的能力,但是使他能夠征服其他民族的並非戰鬥力,而是他的管理能力,以及他作為學者、外交官、戰略官的優秀能力。他由宦官侍奉,宦官們因為沒有家庭的追求,所以被認為是理想的公僕。在一張可能是宦官肖像畫,人物有豐滿的臉龐,但沒有鬍鬚——因為臉上的毛髮是男性的象徵。這種象徵物解釋了為什麼亞述巴尼拔自己有濃密的絡腮鬍子。

「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亞述巴尼拔與楔形文字碑文

以文字記錄帝國的盛與衰

在亞述帝國的統治中,世界上最古老的書寫形式,已經有將近兩千年歷史的楔形文字,同樣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信件、談判和命令通過國王的道路傳遞,組織起一個龐大的人員系統。

仔細研究歷史後可以看到,這個優秀的組織系統是亞述帝國真正的獨到之處,在其嚴密的組織中顯現著超前的現代性。亞述巴尼拔不是一位像亞歷山大大帝或者丹妮莉絲·坦格利安一樣的有浪漫情懷的征服者,他更像是一個沒有人情味的跨國公司的CEO。或許BP(BP p.l.c.,英國石油公司,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之一)對展覽的贊助在這樣的情境下就顯得異常適合。這個爭議性很大的石油公司是現代世界剝削自然的無情機械系統的的一部分,他們剝削自然的速度遠甚於亞述巴尼拔獵殺獅子造成的破壞。

我們探究著帝國的盛與衰,但在這令人不安甚至如同噩夢一般的探索中,甚至還是無法擺脫21世紀的現狀。極端主義宗教組織「伊斯蘭國」在持續時間和地域範圍上遠遠不能與亞述帝國相較,但是在從2014年6月到2017年7月的三年中,他們統治了伊拉克的摩蘇爾,並打算毀滅亞述巴尼拔留下的前伊斯蘭文化的殘餘。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的廢墟在摩蘇爾的市郊,他們砸碎摩蘇爾博物館的文物並打算著手毀壞尼尼微本身。

「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亞述人奪取巴比倫,前638–前625

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人類歷史,包括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在這個展覽中看起來非常野蠻殘忍。有一件宮殿浮雕表現了被亞述人打敗的人們被亞述巴尼拔的士兵強迫背井離鄉,遷徙到他們的勞動力能為亞述帝國產提供利益的土地上。像這樣的場景對於人類精神來說極端壓抑的。亞述人高效的暴行至少在展覽敘述中看起來像只以君主或領袖的個人榮耀和享受為目的的枯燥乏味的企業。一旦亞述巴尼拔死了,他的帝國土崩瓦解。浴火的城市彷彿是2017年或是伊拉克戰爭中的摩蘇爾,但事實上,它呈現的是公元前612年尼尼微的焚毀和亞述的末日。

但在終歸於虛無的帝國興衰史中,一抹希望給展覽帶來一些溫暖。展覽中有一牆楔形文字泥版,雖然上面的文字只有專家可以解讀,但是任何人都能從其中感受到人性的重量。這些泥版來自亞述巴尼拔在尼尼微建立的圖書館,這是他為文明作出的長久貢獻。圖書館在公元前7世紀末,在尼尼微的毀滅中付之一炬,但是泥版沒有被焚毀。因為高溫的火焰,它們愈加堅固,被保存了下來。

「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吉爾伽美什史詩

在這些保存下來的泥版中包括《吉爾伽美什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是蘇美爾人創作的英雄史詩,是兩河流域早期文明的人生態度與宗教信仰的反映。19世紀中葉,大英博物館的喬治·史密斯從亞述巴尼拔大圖書館中發掘出用阿卡德語寫著《吉爾伽美什史詩》的12塊不完整的泥版。以這12塊泥版為基礎,人們利用在兩河流域和安納托利亞發現的一些殘片補足泥版的殘缺部分。

亞述巴尼拔可能是一個殘忍的官僚主義者,但是他也為文明發展做出了貢獻。他是亞述巴尼拔大圖書館的創辦者,圖書館在創辦時有攬盡天下知識的野心,也確確實實地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楔形文字泥版。在歷史的不斷循環中,對文化的保存與歷史的記憶的渴求是使人們超越塵世的力量。

「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來自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的石板

註:「亞述之王:亞述巴尼拔」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2月24日,本文編譯自《衛報》藝評人喬納森·瓊斯《戰爭的藝術與帝國興衰》以及大英博物館官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楊貴妃「出浴」與摩登上海
比更大還更大 遊戲悍將境界1玩轉RGB美學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