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師道:《關於線條動感和筆毫變形》
《關於線條動感和筆毫變形》
周師道
一、線條動感與「筆觸元」運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書法是基於線條的藝術。在當代書藝討論中,「書法線條」是一個頻繁出現且已有共識的概念和術語,對此無庸多言。「書法線條」對觀賞者的視覺呈示動感,似乎也是不爭的的事實。即使從未接觸過中國書法的西方人,在略經提示後,很快能同受過中國書法熏陶的人們就此達成共識(1)。
然而,有人用「線條運動」來表述和指稱書法線條呈示的動感,卻並非無可爭議,反對這麼說的人(包括筆者)可以學學《皇帝的新衣》中那個孩子喊道:「線條明明沒有動嘛!」
問題首先在於:如何確切地表述線條之動。呈示動感的線條本身確實沒在紙面上動,線條呈示的「運動」在於而且僅僅在於線條生成過程中在紙平面空間上曾經發生的變化和運動,生成後的線條並不動,動過的僅是手運控筆的空間動作在紙上留下的一個個墨跡點。換言之,這些「墨跡點」之變動的積累,生成了線條。
問題其次在於:如何恰當地確認書法線條的生成過程中運動的東西。借後者的運動和變化來科學地說明前者的特性。對於這一問題,科學技術給以我們啟示:可以利用微觀層次的「基元」來研究分析由之構成或生成的宏觀物,說明或解決宏觀層次的問題。例如,高等數學以微分為基元,用微元的積分來描述點對線、面和體的生成。或者反過來,把線、面、體分解到微元層次,研究各線、面和體的局部特徵。類此,計算數學和工程設計中廣泛應用有限元這種基元概念,物理學以分子為基元,化學以原子為基元,生物學以細胞為基元,神經生理學以神經元為基元等等。在藝術門類中,使用基元功能和術語也不乏其例。例如音樂可以音節為樂曲基元,繪畫可以色彩點為畫面基元,雕塑可用塊面為造型基元,電影以膠捲上一幅幅攝影為其視覺內容的基元……。
基元是指具備由之生成或者構成的宏觀物的基本特性(否則不足以稱為「元」),而且在此前提下不得被繼續分割(否則不配稱為「基」)的、與宏觀物對應的微觀形態。上文所列舉的科技和藝術門類都各自有效地確定和使用了相應的基元觀念,不難自行求證。
書法理論也可以藉助類比的手法,從中取經,確立自己研究的主要形質對象 —— 書法線條的基元概念,我們先暫稱它為「線元」。我們存心避免使用「點」這個詞,亟力避免「線元」與漢字基本筆畫之一的「點」、幾何上的「點」及作動詞用的「點」相混淆,防止一詞多義在要害處攪亂我們的邏輯思維。
根據上文對基元的規定,「線元」應具有書法線條除完形性以外的幾乎所有形質特徵。如可觀測的幾何形狀、色彩及其不均勻性(色調)及其在紙平面的幾何位置,它本身就可以原始雛形的形態成為書法觀照的對象。同時,它不應小到這樣的地步:再分割下去就失去了書法上的意義。正如把神經元分解到細胞,則失去了它在神經生理學上的意義,把分子分解到原子,則失去了它在物理學上的意義,「線元」不應再分割到比書法線條的原始雛形更低的層次,如墨的分子態或紙的纖維態,那不再是書法考察的對象了。此外,線元還必須具備可受控變化和運動、連續可積累特性和組合的特性,否則線條的生成過程就無從談起。
筆者建議,把書寫過程各瞬間筆與紙接觸並由之向紙授墨留下的「墨跡點」確定為書法線條的生成基元,即上述線元。這裡的「瞬間」僅是一種理論術語,對書法和音樂而言,我們不妨運用運動生理與感覺生理的常識,把它確定為一個可分辨的時間間隔,即0.1秒上下。這是電影、錄象和電視這類視覺藝術中的通例。
有了這種認識,我們可以方便地擺脫線條不動與「動」的表述悖論,用這種「線元」在線條生成中的受控變化和受控運動來合理和滿意地解釋書法線條在生成之後所呈示的運動感。為了賦予「線元」以直觀性,不妨名之為「筆觸元」或「墨跡元」。再考慮書寫過程即線條生成過程的受控操作性,稱它為「筆觸元」更名副其實。流行甚廣的「線條外部運動」和「線條內部運動」分類(參見邱振中《書法的藝術和鑒賞》,「線的藝術」,亞太出版社,1995)就可統一為「筆觸元」受控變化和運動來考察。
科學技術史表明,各學科中相應基元概念的形成和提出,是該學科成熟的標誌之一;反之,各學科基元說的確立又往往促進了相應學科的長足發展。認識(哪怕是知道意義上的認識)「筆觸元」這一概念至少對我們有兩個提示:
1、書法線條的所有具備藝術魅力的形質效果既然是筆觸元受控變化和受控運動之積累所生成,則效果的強化和優化應當並可以從對筆觸元變化和運動實施控制的「手——筆桿——筆毫叢體——墨——紙」這條作用鏈及鏈上五個環節間的作用和反作用之適配、強化和優化中尋求。
2、筆觸元的變化和運動是在一種3維時空(紙平面2維加時間維)中進行,手控筆動的書寫操作過程是在一種4維時空(空間3維加時間維)進行,前者是後者的減維簡化和映照。對前者的實驗研究比後者要簡單和直觀得多。「實驗書法學」或許可以從這裡著手。特別提請注意兩點:
A、上文提出的筆觸元,如同分子、原子、細胞和神經元這些基元一樣其實體是可觀測的。例如使用紙背一側的遠紅外光學鏡頭,人們可以隨時觀察、測量和記錄筆觸元的瞬間形態及其變化和運動。
B、這種形態的一系列變化、運動與書寫者的一系列控制作用相互對應。鑒此,可用精心設計的系列實驗方案對「筆觸元——用筆動作」之間的對應關係作高效、精密和系統化的統計研究,由之尋求改良書寫工具和定向訓練用筆操作的啟示。兩千年來積累的用筆經驗和爭執不休的筆法妙諦,或許能在這種基於筆觸元的大量實驗面前得到明辨、實證和充實。再進一步,充分利用上述實驗效果,輔之以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系統及機器人技術的高新手段,「機器書法家」可能面世,向種種程式化的書作挑戰(2),激發人們拿出無愧於古人、賦彩於時代的新創作來。
二、筆毫變形,乃有筆法生
傳為東漢蔡邕的《九勢》指出:「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因為筆軟,筆毫叢體在書寫過程中即筆觸元產生和變化運動過程中,會時時發生不同部位的各別部分筆毫所作的非均勻、不對稱甚至大撓度的撓曲變化,導致筆毫叢體整體上的顯著複雜變形。這種變形使筆毫遠遠偏離了它剛舔過硯時的錐形常態。墨汁在筆毫毫毛之間形成表面膜,這些膜的張力是支持筆毫叢體保持和恢復常態錐形狀態的主要作用力,「八面出鋒」之爽俊,端賴筆毫叢體呈錐形這一前提。
書寫時,即線條由筆觸元生成的過程中,被筆桿帶動的筆毫叢體隨著筆桿的變方向和變速度運動不斷變著形,同時還在當時筆觸元的範圍內以總體趨於遞減的輸墨流量(單位時間內流過單位截面的液量稱為流量)從多個方向和不同方位局部地或全面地向紙授墨。這個運動的過程看似平常,其運動特性卻相當複雜,其中主要牽涉到不規則柔性可撓曲變形物組合(筆毫叢體)的空間動力學特性,還伴隨了與非理想粘滯流體(墨汁)本身流動及其在與空氣的交界面上形成膜和膜破裂相關的種種隨機動力學特性。僅使用普通運動學原理來考察這麼複雜的過程是不恰當的。使用過分簡化的理論假設 —— 例如普通運動學使用的物體是無大小的質點或不變形的剛體這項必要假設,解釋「筆軟」生出的「奇怪」,很象把小孩連同髒水一起潑出,丟失了所論軟體變形這一問題的實質,迴避了必須針對的對象。
一種頗有影響的書論,雖然有不少給人以啟示的獨到見解,但在考察筆法及其演變歷史時,把筆毫這種柔軟變形複雜組合體的非確定性的隨機受控運動不時以筆桿的空間確定性運動替代之,再對後者的運動套用剛體運動學,將之「分解為三個互相垂直的方向的運動和繞此三個方向的旋轉運動」,甚至說「任何物體的任意運動都不可能超出這六種運動」(參見邱振中《書法的藝術和鑒賞》,「筆法的演變」,亞太出版社,1995)。事實上,筆者在上文中列舉的筆毫變形的基本動力學特徵,遠遠地超出了普通運動學研究的「六種運動」。僅藉助剛體(例如一根象牙筷)的「六種運動」斷斷生成不出象樣的毛筆書法線條。這是任何懂點書法的讀者不難明辨的。可想而知,這樣硬套普通運動學原理引出的一系列結論在邏輯上難以自洽,概念上十分混亂,實在靠不住,應該予以重新檢查和修訂。
「筆軟則奇怪生焉」一語中,「奇怪」一詞對書法藝術的興趣而言,包含著兩重含義:
其一,為出乎意料之外的審美效果,即正面意義上的「奇怪」。這對書寫者來說,是「不意而遇」,恨不得多生些,卻也往往可遇而不可求,未必能重複得到。例如,據說王羲之再寫《蘭亭序》則不復佳,蓋某些「奇怪」因為變化了的物質和心理條件而不可再重複生成。
其二,違背書寫者意願的筆毫「不聽話」和「搗亂」(襲用小學生用語),即負面意義上的奇怪。這正是所有毛筆書寫者不得不嚴肅對付的一種挑戰。它是筆法發源的起點與孵化的溫床。
指導書寫的筆法必須同時回答兩大問題,即解決兩大任務:甲,如何讓毛筆「聽話」,溫馴地執行書寫任務。其中特別包括把毛筆筆毫叢體的變形控制在書寫得以繼續進行的允許範圍之內。乙,如何讓毛筆在上一前提下產生一個個期望的筆觸元,從而累積生成所期望的書法線條。兩者缺一不可,而且任務甲是任務乙的必要前提。筆法中解決任務甲的努力,在漢字的書體演變上也留下鮮明的痕迹。例如篆書的裹鋒,章草與隸書筆畫的波狀擺動和上挑的捺腳,今草的轉鋒,行書中的「衂捺」,楷書的點和頓挫,都有持鋒於筆心或歸鋒於筆心、使筆毫叢體在撓曲前以錐形始,撓曲後便於借筆毫彈性恢復錐形的意味。筆者甚至認為,古人對「懸針」、「垂露」、「折釵股」、「屋漏痕」之類帶著某種神秘色彩的追求,均與維持與恢復筆毫叢體錐形常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容易使筆毫變形出軌的筆畫造形和線條組合必在書體演變中被淘汰。這種認識或許可以成為今後書體演變考察的一個新視點。現在的筆法討論中,人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於任務乙,即線條生成本身,忽視甚至完全忽略任務甲,竟把易生「奇怪」的軟筆楞是當成硬筆來想像,足證「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這句米芾的名言多麼深刻。
作為對比參照,筆者願意在此報告如下事實:使用硬筆的「西方書法」沒有「筆法」之說。筆者有一群不懂中文更不懂中國書法的「碧眼金髮」的老外朋友,要求筆者「花點功夫給他們好好講講書法」。受此重託,不得不認真備課。為了「知己知彼」、「對症下藥」,從根本上認識西方人心目中的「書法」觀念,筆者曾花費了三個月光景,泡在德國一個市級圖書館裡,借閱了該館館藏的以及可經由該館向全國各地包括各大學圖書館調借的幾十部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書法」教程或者專著之英文本和德文本來啃。這些教程的原版除英文和德文外,還包括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與土耳其文。筆者還通過網際網路的搜索引擎,查看過上千個英文、德文的書法網站,還特別注意了在伊朗被奉為「藝術之王」的阿拉伯書法的介紹。可以有把握地說,「西方書法」沒有筆法問題,僅討論線形、字形、空間布列及花紋、色彩裝飾。筆的問題僅在「書寫工具的製備或配備」項下敘及:「不聽話」的筆應以「聽話」的筆代之,或配備支撐輔具完善之,此乃西方「筆法」要點。西方一年級學童在經過短期的關於直線和橢圓形線條的基本書寫練習後,再不受筆生「奇怪」之苦。中國老祖宗發明的毛筆卻世世代代為難著不善駕馭它的子子孫孫,也為中國書法線條的特殊形質開拓了別具一格的創作審美天地。書藝定位「中」乎「西」乎,選擇權在各位愛好者自己的手中。
上述事實或許可以引為以下論斷的佐證:書寫過程中的毛筆之「奇怪」,首先「怪」在不易控制其在同紙接觸部位的變形,及其在變形中對紙的授墨效果;其次「怪」在由此造成的生成線條之形質變態。總之,對付筆毫叢體變形,實為筆法的要害問題。凡假設(明確地或隱含地)筆毫會自動地始終保持於錐形常態的筆法討論,已經變相地蛻化為硬筆筆法之討論。上文已述,西方人不需要這類討論。而與「筆軟則奇怪生焉」相依為命的中國書壇卻不禁要問:這種討論與中國書法實踐何干?又與中國筆法和書體演變史何干?
就筆者所知,上海前輩書家沈尹默先生倡導的至今仍有很大影響的「中鋒淺毫」筆法,雖屢遭某些後來者非議,就其應對筆毫變形問題而言,卻是既正視要害,又提供啟示的一種可行筆法。目下,南京孫曉雲女士推出《書法有法》一書,介紹和宣傳「旋筆走毫」筆法,更是直接以防止毛筆在書寫中走形為核心課題,似乎是一種更有效和更有淵源的筆法。它是否為筆法的正宗,自有公論。
上述兩種筆法針對和解決問題的側重面各具方法論之特色:沈法要求控制筆毫叢體處於錐體這一能八面出鋒且彈性恢復性能最佳的狀態附近,避免筆毫在沈老力主的「提按」中變形過度,防患於塌鋒、散鋒發生之前。此乃「事故防範型筆法」。孫法則以手指對筆管的伴隨捻轉擰斂筆毫叢體,時時為它增添一項抗變形的外部作用,大大減少了筆錐「定型」對墨膜張力的依賴性,此乃「事故消解型」筆法。
從純粹思辨出發,人們不難推斷還潛藏著一種可能的筆法類型:「事故正常型」。無獨有偶,筆者注意到近幾年來有人採取了這樣的筆法,已經成為時下書壇的一道風景線,卻居然缺少識而敏者出來將它堂而皇之地上升為「筆法」理論,不禁要在此加以點破:用筆根皴出線條。一位並非無名之輩的書畫教授及幾個弟子似乎對用筆根皴字特別熱衷,他們把筆鋒按塌,借著硬硬的筆桿,拖帶了那變形到極致、失去彈性恢復性能的拖把狀的筆毫叢體,以筆根及毫上的餘墨在紙上皴出線條來。據說視覺效果奇特,喝彩者頗有人在。皴法在書法里大大露臉,卻是國畫技法中早已登記在冊的一項專利,故筆者不忍名之為「寫」。傳統的書家視為「事故」的散鋒、塌鋒已成為此類書家的常規筆法,此非「事故正常」而何?本來嘛,外殼圓溜溜的雞蛋在桌上是豎不起來的,據說哥倫布卻把它的一端嗑破,使之豎起,遂開新大陸發現之契機。中國書法之「新大陸」或亦由「事故正常型」筆法而發現乎?將來的書法史自會說話,本文謹記而存疑。
作者:待查 2002年10月於德國
注釋:
(1)2002年初,筆者在德國作了兩次中國書法啟蒙講座,對象是八十餘位完全不懂中文和漢字書法而大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德籍為主的西方朋友,其中有政府公務員、工程師、醫生、大中學校教師和大學生。在這次講座中,我首次運用了本文提出的「筆觸元變化運動和積累生成書法線條」的思路,在逐一介紹楷體9種基本筆畫的規範構造和6種書體的時序遞變後,進而表述了一般書法線條在4維時空中的生成運動,其表現特徵與操作要領,收到了舉重若輕的效果。聽眾們反映「容易理解」。筆者特別注意到,不止一位聽眾發覺並指出,這是他們的同胞、17世紀德國學者萊布尼茨發明的微積分原理的推廣應用。我當時笑答:「也是《老子》的應用。」
(2)日本有這類研究課題。六年前,筆者訪問日本時,一位留德同窗、後出任過國際電工學會機器人分會主席的日本教授與筆者饒有興味地討論過這類課題。
附:
關於「節節換鋒」
蕉兄高論多可同意。
同古然兄一樣,我主「立鋒」書寫。
* 在下業餘準備兩篇小論已N年,一篇待發表,一篇未弄妥。
要點之一,是提個醒,把邱只從「剛體運動學」對行筆的考察推進到「隨機動力學」和「隨機控制」領域(在下專業本行)。
** 其中關鍵是不迴避討論
--行筆中的「筆毫叢體」隨機大變形問題和
--書者運筆的「加速度」問題。「加速度」含「改變速度值」和「變方向」兩方面。
***「節」是「發力加速或變向」點。
***「換」是「隨機調整筆毫叢體,使其回歸大體上的錐形初態,適應加速變向需要」之控制。
近來業務極忙,忙到幾無業餘時間。先拋此小磚。
言雖簡,聚我多年思考成果,各位方家足心領神會。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