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發無功能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進展與爭議
中華消化外科雜誌, 2018,17(7) 張太平 邱江東 馮夢宇 趙玉沛
據美國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SEER)資料庫顯示:近40年來,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病率已逐漸上升至0.48/10萬人。隨著高解析度影像學檢查的普及,偶發無功能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non-functioning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NF-pNET)發病率也呈指數上升。儘管手術切除是目前根治NF-pNET的唯一方法,但手術創傷大、術後併發症多且嚴重。因此,是否應積極對NF-pNET患者行外科治療仍存在爭議,尤其是對無癥狀、腫瘤直徑較小的NF-pNET。此外,針對不可切除局部進展或遠處轉移NF-pNET,目前暫無明確的最佳輔助治療方案,亟需開展相關臨床研究。筆者結合自身臨床經驗,總結偶發NF-pNET綜合治療進展,探討不同治療方式適用範圍及其對患者預後的影響。
1
隨訪監測
與胰腺癌比較,NF-pNET惡性程度較低、進展緩慢,尤其是無癥狀、腫瘤直徑較小的NF-pNET轉移風險較低,患者預後較好。胰腺手術風險高,術後併發症多,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因此,有研究者認為:對特定NF-pNET患者行隨訪監測安全可行。
1.1
隨訪監測適用範圍
腫瘤直徑是評估NF-pNET患者預後的重要指標。多項研究結果表明:腫瘤直徑≤2.0 cm的NF-pNET惡性程度低、淋巴結轉移少、複發風險低,可行隨訪監測。筆者單位的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腫瘤直徑≤2.0 cm的NF-pNET約佔手術患者總數的36.5%,腫瘤直徑與淋巴結轉移、周圍血管侵犯和肝轉移呈正相關。一項177例NF-pNET患者的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腫瘤直徑≤2.0 cm組良性比例顯著高於2.0 cm4.0 cm組,且腫瘤直徑≤2.0 cm組患者Ki-67指數更低、無一例患者死亡。也有研究者認為:將1.7 cm作為評估NF-pNET惡性程度的腫瘤直徑臨界值更準確,腫瘤直徑≤1.7 cm的患者可予隨訪監測。目前相關指南均以腫瘤直徑作為選擇治療方式的主要依據。2018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指南、2017年歐洲神經內分泌腫瘤協會(ENETS)指南及《中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家共識(2016年版)》均推薦:對腫瘤直徑>2.0 cm的NF-pNET患者行手術切除,而非隨訪監測;但各指南對腫瘤直徑≤2.0 cm的NF-pNET患者是否應予隨訪監測仍有不同意見。2018年NCCN指南提出:對腫瘤直徑
腫瘤部位和病理學分級也是影響治療方式選擇的重要因素。2017年ENETS指南提出:即使腫瘤直徑20個/10高倍視野,Ki-67指數>20%。對病理學活組織檢查結果提示為腫瘤直徑
此外,患者自身情況也是治療方式選擇中不可忽視的因素。由於胰腺手術風險大、術後併發症多,2017年ENETS指南提出:對高齡、存在嚴重合併症的NF-pNET患者可予隨訪監測;但因缺少長期隨訪數據,無法確定隨訪監測遠期安全性,對年輕NF-pNET患者應考慮行手術切除。
結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對無癥狀、腫瘤直徑≤2.0 cm、病理學分級較低的NF-pNET患者可予隨訪監測;對高齡、合併症較多的NF-pNET患者應充分考慮手術風險和術後併發症;此外,患者自身意願也是影響治療方式選擇的重要因素。
1.2
隨訪監測方案
目前對於NF-pNET患者的隨訪監測尚無標準方案,各研究及指南意見不盡相同。Bar-Moshe等認為:對無癥狀、腫瘤直徑0.5 cm或腫瘤直徑>2.0 cm,則行手術切除。《中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家共識(2016年版)》推薦意見則更謹慎:對未行手術切除的NF-pNET低危患者,第1年應每3個月隨訪1次,之後3年內每半年隨訪1次,此後每年隨訪1次。儘管積極地隨訪監測可儘早發現病情進展,但較高的檢查頻率和費用也會給患者帶來心理和經濟負擔。因此,隨訪監測方案的制訂應綜合考慮患者病情及經濟條件等各方面因素。
2
手術治療
2.1
手術方式選擇
偶發NF-pNET手術方式的選擇需綜合考慮腫瘤直徑、腫瘤部位及是否發生遠處轉移等因素。對腫瘤直徑>2.0 cm的NF-pNET,手術治療應完整切除腫瘤、達到切緣陰性,並清掃局部淋巴結。但關於淋巴結清掃數目尚無明確標準。2017年ENETS指南建議:NF-pNET手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應≥12枚。NF-pNET位於胰頭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標準手術方式;位於胰體部,可行胰腺節段切除術;位於胰尾部,可行胰體尾切除術,且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非惡性腫瘤、腫瘤與脾血管粘連不重等),應盡量保留脾臟。對腫瘤直徑
2.2
微創與開腹手術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進步,微創手術已成為治療胰腺腫瘤的重要方式。對NF-pNET患者,若無腹上區手術史,筆者單位首選腹腔鏡手術,主要方式包括:腹腔鏡腫瘤剜除術、腹腔鏡胰體尾切除術及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在腫瘤與主胰管距離足夠前提下,直徑
2.3
手術併發症
與胰腺惡性腫瘤患者比較,偶發NF-pNET患者手術風險及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更高。根據國際胰腺外科研究小組(ISGPS)胰瘺風險評分標準,NF-pNET患者胰腺質地較軟、胰管直徑多不增粗,因此其比胰腺癌患者術後更易發生胰瘺。已有研究結果顯示: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剜除術後胰瘺發生率可達45%,是引起其他術後併發症的主要原因。因此,對NF-pNET患者選擇治療方案時應充分考慮手術併發症風險。
2.4
NF-pNET肝轉移的手術治療
NF-pNET患者多無明顯癥狀,確診時部分患者已發生肝轉移。已有研究結果顯示:偶發NF-pNET患者肝轉移發生率可達25.0%。筆者單位偶發NF-pNET患者肝轉移發生率為15.4%。需注意的是,NF-pNET患者發生肝外轉移常提示預後不良。Watzka等回顧性分析204例神經內分泌腫瘤肝轉移患者資料,其中獲得R0切除患者術後10年生存率可達90.4%;R1切除和R2切除患者術後10年生存率分別為53.4%和51.4%;而無法手術患者10年生存率僅為19.4%。因此,手術切除在NF-pNET肝轉移患者治療中十分重要。據現有指南推薦:對G1~G2級、無肝外轉移灶、預計可獲得R0或R1切除、剩餘肝臟體積與標準肝臟體積百分比≥30%、無類癌心臟病的NF-pNET肝轉移患者可考慮行手術切除;但對轉移灶瀰漫分布於肝臟兩葉及G3級胰腺神經內分泌癌,則不推薦行手術切除肝轉移灶。
3
輔助治療
由於NF-pNET多無明顯癥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失去手術切除機會。對局部進展或遠處轉移NF-pNET患者,若腫瘤負荷較小、患者病情平穩、無明顯癥狀,可暫予隨訪監測。若病情明顯進展,則應考慮行全身輔助治療,主要包括生物治療、靶向治療、全身化療及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等。
3.1
生物治療
生物治療主要採用生長抑素類似物,如奧曲肽等,對NF-pNET患者,只要生長抑素受體顯像陽性均可考慮使用。儘管目前暫無臨床研究證據直接支持生長抑素類似物對NF-pNET的抗腫瘤作用,但已有研究結果證實其可延緩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進展。生長抑素類似物一般應用於G1~G2級NF-pNET,對生長抑素受體顯像陽性的G3級NF-pNET患者也可應用,但不常規推薦。
3.2
靶向治療
目前NF-pNET常用靶向治療藥物包括依維莫司和舒尼替尼,前者是口服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抑製劑,後者為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製劑。一項Ⅲ期臨床試驗納入410例晚期pNET患者,其中76%為NF-pNET,其結果顯示:依維莫司可顯著改善晚期pNET患者預後,依維莫司組與對照組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分別為11.0個月和4.6個月。在舒尼替尼治療晚期NF-pNET患者的臨床試驗中也有相似結論,舒尼替尼組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顯著長於對照組。
3.3
全身化療
儘管目前可用於NF-pNET全身化療的藥物較多,但關於最佳藥物的選擇仍存在爭議。其中以鏈脲黴素或替莫唑胺為主的化療方案臨床效果較好。既往研究結果已證實:鏈脲黴素聯合5-氟尿嘧啶和(或)表阿黴素可使晚期G1~G2級NF-pNET患者獲益,治療反應率為39%~60%。替莫唑胺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他藥物聯用,其聯合卡培他濱可獲得61%~70%的治療反應率。此外,替莫唑胺聯合貝伐珠單克隆抗體的Ⅱ期臨床試驗結果也顯示出其較好的安全性和治療反應率。
3.4
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
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採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的生長抑素類似物,適用於生長抑素受體顯像陽性患者。目前常用放射性核素為90Y和177Lu,對NF-pNET患者療效較好。一項回顧性研究納入112例NF-pNET患者,接受177Lu-奧曲肽治療患者中,4%獲得完全緩解,48%獲得部分緩解,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和中位總體生存時間分別達30個月和69個月。然而,關於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晚期NF-pNET的效果尚缺乏大規模前瞻性研究證實。因此,筆者建議: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應用於生長抑素類似物、靶向及化療藥物治療後。
4
結語
手術切除是根治NF-pNET的唯一途徑,手術併發症是影響治療決策的重要因素。對腫瘤直徑較小、病理學分級較低的NF-pNET患者,可予隨訪監測,但具體指征仍存在爭議。對不可切除NF-pNET,尚缺乏高質量臨床研究證據指導治療方案制訂。臨床醫師應積極開展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較大胰腺中心應充分發揮多學科團隊協作診斷與治療優勢,嚴格把握手術指征,進一步規範偶發NF-pNET的診斷與治療,從而改善患者預後。
來源:消化科空間
關注消化界,海量專業知識等你!
※頂級期刊:益生菌可能有害!還能愉快地吃酸奶嗎?
※摩羅丹——安全有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