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國逼他下野,李宗仁躍躍欲試,蔣介石直呼「我干不下去了」

美國逼他下野,李宗仁躍躍欲試,蔣介石直呼「我干不下去了」

文 | 馮傑

1948年12月31日傍晚,位於南京黃埔路上的總統官邸火樹銀花,照耀奪目,完全一片節日祥和氣氛。然而,通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座的人們大都表情嚴肅,憂心忡忡。當日,蔣介石通知副總統李宗仁、行政院長孫科、立法院長童冠賢、監察院長於右任、總統府秘書長吳忠信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四十餘人,晚上7時一起迎新便餐。「現在局面嚴重,黨內有人主張和談,我對於這樣一個重大問題,不能不有所表示,現擬好一篇文告,準備在元旦發表,現在請岳軍(張群)先生朗誦一遍,徵求大家意見。」蔣介石的新年文告關鍵在於「個人進退出處,無所縈懷,而取決於國民之公意」等語,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下野之意。李宗仁當即表示「我與總統並無不同意見」;但也有不少人無法接受:「現在是非常時期,總統無論如何不能下野!」兩種意見爭論不休,蔣介石最後憤憤說道:「並不是我要離開,是你們黨員要我退職;我之願下野,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因為本黨中的某一派系!」

1948年 4月 21日,剛當選副總統的李宗仁隨總統蔣介石前往中山陵謁陵

南京的初冬,雨水斷斷續續,壞消息接二連三,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滅,黃維、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兵團陷入重圍……1948年12月8日,蔣介石致電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情勢日緊,兵力更見不足,務令第二軍用最快方法先調南京,以濟燃眉之急,萬勿延滯,顧全大局為盼。」之前,圍繞第3兵團的調動,蔣介石、白崇禧針鋒相對,鬧得不可開交,站在華中「剿總」立場,武漢同樣是關係大局的戰略要點,徐蚌戰局如此糟糕,多投入一個兵團就多送一個兵團。蔣介石強調「徐州失利,勢必整個瓦解,武漢得失不要你負責」。白崇禧態度強硬:「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張淦第3兵團屬於桂系,蔣介石無法強令,只好捨近求遠,改而抽調鄂西宜昌一帶的中央軍和川系部隊。白崇禧勉強同意第28、第20軍東調,但輪到精銳的第2軍運輸時,死活不同意,「你們把部隊都調走了,武漢還要不要」。

宋希濂時任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14兵團司令官,據他回憶,12月10日,第2軍先頭部隊第9師到達漢口,正擬裝船東運,白崇禧突派親信率領警衛團把船看守起來,任憑國防部長何應欽、參謀總長顧祝同費盡口舌,就是不許裝運。20日晚上,白崇禧打電話給蔣介石,表示「合理的命令我服從,不合理的命令我不能接受!」氣得蔣介石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白總司令語意要挾,態度冷酷,甚至中途置之不理,任余苦慰而卒未置答,余仍以婉語再會了事。嗚呼,余何罪惡而受此侮蔑污辱至此。」

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署長保羅·G·霍夫曼、蔣介石、李宗仁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從左至右)

眾所周知,蔣桂矛盾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說貫穿整個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期,不過大敵當前之際,白崇禧不惜撕破臉面,著實令人大跌眼鏡。乃至時隔多年後,陳立夫回憶往事仍然余怒未消:「共產黨從濟南打下來,桂系的軍隊在河南,假定他的軍隊能往山東推進,就正好撲向共軍之背,他們就不敢南下。但桂系白崇禧違抗命令,按兵不動,他們的目的是希望中央直屬部隊被打垮,剩下的就是他們的部隊了,所以他們的居心實在可恨。」陳立夫未免一廂情願,桂系軍隊並非三頭六臂,誰能保證一定可以力挽狂瀾?不過毫無疑問的是,華中「剿總」敢於如此叫板南京,說明原有的派系政治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隨著軍事持續失利,國民黨軍減員嚴重,國民黨內部及在野小黨派、民眾團體要求停止內戰,重啟和談的聲音此起彼伏。白崇禧斷言,「蔣介石的老本快輸光了,這場戰爭已無希望」。李宗仁更是躍躍欲試,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11月15日報告國務卿馬歇爾:「李宗仁上星期給我打了一個電話,委員長(蔣介石)繼續留在這裡,有悖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願望。美國的態度對他有巨大的影響,他應該被告知,美國政府認為,如果他在軍事上徹底失敗之前,馬上離職,並在國家和政府中讓位給新的非共產黨領導人,那將是對人民最後的服務,而這些新領導人需要美國明確的支持,這將使人們能從華南和西南取得真正的支持,以便把共產黨阻止在長江以北。」

1948年,白崇禧(左)和李宗仁(右)在南京

馬歇爾提醒司徒雷登,「美國不能自居於勸告蔣委員長退休的地位,或推薦任何中國人作中國政府的元首。如果提供了這類意見,就要對由此而產生的新局面擔負責任,自然而然地將使美國政府不顧美國的切身利益如何,必須支持這個繼承的政權」。但在私底下,華盛頓的決策者們並不諱言蔣介石應該下台的話題,「他們不反對委員長本人,而是反對他的親屬和周圍的人」。此時,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常會已經通過孫科為行政院長,即將組建新的內閣,司徒雷登根據國務院指示精神,通過私人秘書傅涇波轉告孫科:「如蔣總統下野,對於和平必有裨益」。

蔣介石聞訊勃然大怒:「美國大使館幾乎為反華倒蔣之大本營,顯受其政府之意圖,尤以其霍夫孟(現通譯為霍夫曼)在滬對記者談話,無異催逼我急倒,並使我國各反動派更形囂張。」另一方面,蔣介石感到內外交困,不得不考慮「以退為進」,特地約見吳忠信,囑其準備接替總統府秘書長職務,「觀察最近內外情形,我干不下去了,我走開後,勢必由李德鄰(李宗仁)來過渡,你的任務是拉李上轎,等到任務完成,去留由你決定」。吳忠信是蔣介石的結義兄弟,一向又與桂系互動良好,在此緊要關頭,似乎義不容辭。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全東北之大決戰:關鍵的抉擇,先打錦州還是先打錦西?
解放軍遇到驕橫的邱清泉:每進攻一個村莊,都要反覆爭奪數十次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