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話劉力紅:何為正氣?

醫話劉力紅:何為正氣?

何為正氣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大家極熟悉的文字,它出自《素問·刺法論》中。對於何為正氣?也許還有很多含糊不清。其實,在《內經》的體系,正的定義是確有所指的。在《素問》的「五運行大論」以及「六微旨大論」都有如是言:「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故而所謂邪氣正氣,就是當位之氣為正氣,非位之氣為邪氣。

在中國文化里,時位是一體的,所以當位非位實際就是當時非時的問題。比如夏天的當時當位之氣是熱,而非熱的諸氣,象是寒冷,便被視為邪氣,余者以此類推。

當時當位細分起來,就是當下這一刻,離開這一刻便是非時非位。《大學》的八條目用了正心一詞,由此我們亦知正心亦就是當下之心,或曰心不羈絆於過去,亦不妄想於將來,時時處於當下,便可謂正心了。

對於當時當位當下,《內經》還用了太過不及來表達,失於當下,該來的未來被視為不及;不該來卻提前到來被視為太過。不及用補,太過用瀉,所以中醫的補瀉亦不過是扶正的手段。

按照上述經義,正涉天人,本無內外,為什麼經中要格外強調「正氣存內」呢?實在地說,只有內在的正才具決定性的作用。內在的正其實就是心正或曰正心,《大學》裡面的修身必以正心為前提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因素會影響正氣

什麼因素會影響到這個內在的正?或者說什麼因素會影響到正氣存內呢?《大學》里例舉了四個方面,即有所憤懥;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四者概括起來,亦就是情緒,因此我們需要認清,情緒是最困擾「正心」,是最容易導致正氣不存內的因素。

情緒之所以最能影響正,乃因情緒最為二元對立的特質。過去看《中庸》,總以為子思將「喜怒哀樂之未發」作為「中」,作為「天下之大本」,太有些小題大作。今日從二元對立的層面來看,則只有讚歎的分了。

因為對立就不可能有中,而一旦超越對立,中自然就擺在那裡,這不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嗎?!因此,若然困在喜怒里,就必然陷於二元對立的糾結不能自已,如此便無中可言,無中,正何由出?故而中正往往同言。

只是作為普通的人,實在無法擺脫情緒,亦可以說,整個世界的努力方向便是為了製造情緒。現實世界裡,人們把情緒分為好壞,並試圖使世界向好的情緒方向發展。而在《中庸》里,似乎所有的情緒,既便是喜樂,都沒有被看好。一方面,喜樂的後面就隱藏著哀怒,它們遲早要登台;另一方面,只要是情緒,都會無一例外地具備干擾中正的特質。這是聖人對待情緒的基本態度。

既然現實社會不可能沒有情緒,很難做到「之未發」,那麼,如何使這些發出來的情緒不構成傷害?這便有一個「中節」的問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便無傷人之虞了。

中節即是恰到好處,即是沒有過也沒有不及。讓情緒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其實是很有難度的。現實里我們要麼將情緒深埋在心底,以致抑鬱、發瘋、跳樓,要麼就天天人肉炸彈似的,既傷人又傷己。

中節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各持己見,執持一端,這樣便使得本來有限的情緒變得無限。《論語·子罕》有孔子的一段問答:「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這段問答我未必全懂,不過用在此處,倒覺得挺當機的。

執持一端會使有限的情緒流於無限,乃至沒完沒了。看一看每一個充滿矛盾的家庭,無不如此。每天為了同樣的事情爭吵,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如何使情緒中節?不至流於無限?孔子的經驗告訴我們:叩其兩端而竭焉。執持一端,死咬住這點理不放,便就沒完沒了,若能叩其兩端,也就罷(竭)了。

叩其兩端何以就能竭焉?子思在《中庸》里引用了孔子的另一句話,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明白。其謂:「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後世將這句話作了簡化,叫:執兩用中。執兩也好,叩兩也罷,不過為了用中,用中的什麼呢?用中的作用!關於中的作用,《中庸》用了一個字來表達,這就是:和。和一旦生起,情緒便消於無形。

偏執產生情緒,情緒又不斷激化偏執,致使我們遠離中正平和。中正是生命的基座,偏離中正,生命的大廈必然傾斜坍塌。

山西南部有一個聞喜縣,出過不少人才,縣名雖為武帝所賜,但聞喜真正的出處還在《孟子·公孫丑》里:「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後世徑稱「聞過則喜」。子路位列「孔門十哲」,可對於一般人而言,很多的情緒都由「聞過」而起。亦可以說,聞過實在是考量我們把控情緒的關鍵。孔子在對自己一生的評價里,到了六十,即稱耳順。所謂耳順,就是聽到各式各樣的言辭都不會干擾情緒,或者因各種言辭泛起的情緒都不會左右自己。當然,諸言辭中,又以指責批評甚至無中生有的誹謗一類的言辭,最能令人不悅!

前些天,因為自己的草率在微博上轉發了一條未經確實的私信,給當事人及部分同道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儘管自己用能夠想到的三條途徑作了道歉,但仍遭致尖銳的批評。這些天來,不時地浸染在這些激烈的言辭里,一份憂悶揮之不去。看來情緒一旦落到自身,真還難以自拔。算算不到一年便要進入六十了,可離耳順真還遙遠。

止於一為正

當其位、當其時為正,從外而言,是四時當令之氣,從內而言,便是時時處於當下。我們從正的造字可以看出,正從止、從一,故《說文》言正為:一以止。換一個說法就是:止於一為正。止於一,其實亦可看作止於中,因為唯中有一,離開中,便成二了。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是孟子的一句名言,若能止於一,時時處於當下,便就是養吾浩然之氣,便就天人渾然一體,如此邪何以干呢?

我們之所以將情緒擺得這麼重要,是因情緒最容易將我們留在過去,太多的時候我們會因為過去的不快而糾結不已,總想討個公道,於是陷入憤懥;情緒亦會將我們逼向將來,並為此憂患,總之它老是使我們遠離當下,遠離浩然正氣。

情緒是自我的影子,或者說是自我的化身,我們品一品公正這個字眼,再看一看偏私,也就知道,只要被情緒左右,便無什麼公道可言。或者說只要我們處在情緒之中,便不知道公道了。情緒是如此可怕的東西,實在需要我們去警覺,但情緒又是一個很好玩的遊戲,透過這個遊戲我們可以很方便地發現自我,發現偏私,發現了怎麼辦?還得用聖人的方法:克己復禮!克己就是克除自我,破除偏私,私我一除,所剩即禮即公,因公而有正,因正而離偏,情緒便自然弱化。


為什麼中醫總說要補充人體正氣?

內傷病中的邪,常常是我們自己親手培養出來的。我們暴飲暴食,酷愛肥甘厚味,生冷黏膩,就是在努力培養痰濕之邪;我們性情、急躁怒火常、燃.雷霆常作,就是在培養肝火之邪;我們多愁善感,孤獨自閉,鬱鬱寡歡,就是在培養氣鬱血瘀之邪;我們徹夜不眠,房事無度,緊張焦慮,就是在為中風奠定基礎。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離不開兩個最根本的因素:正氣與邪氣。正氣,簡單地說,是保證人體不生病的氣。有外邪來侵襲人體時正氣保護人體抵抗外邪;

當疾病發生時,正氣輔助人體早日恢復健康;體內臟腑氣血不睦時,正氣出面調解讓大家和平共處。

邪氣,簡單地說,是直接導致人體發病的氣。著涼感受的風寒是邪氣,桑拿天蒸人的濕熱是邪氣,過食大量的生冷 食物是邪氣,偏好的煙酒是邪氣,大怒大悲也是邪氣。

本講內容里,將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邪氣與正氣是通過怎樣的交爭,引起千百種疾病的發生的。

對正氣的解說

正氣的基本作用,是保證人體處於健康的狀態。所謂健康,總的說來,就是陰與陽的平衡狀態。

詳細來說,就是臟腑各安其職,氣血運行井然。

陰陽要平衡,臟腑要充和,氣血要通暢,就要求正氣本身必須具備陰陽兩種屬性,動靜兩種狀態。正氣有陰陽,才可以保證有足夠的能力去對應陰陽不同的邪氣。

比如寒邪入侵,就需要人體的陽氣起而溫煦;燥邪入侵,則需要陰氣起而濡養。

正氣動,谷氣行,水津布,氣血周流不息;正氣靜,五臟安,神得養,精氣培補充盈。

我們下面看兩則醫案,來體會一下正氣有失對於健康的影響。

▌ 病案1

張某,男,6歲。反覆感冒1年余,加重3個月。面色白,鼻流清涕,咳嗽,食欲不振,大便偏干,舌淡,苔薄白,地圖舌,脈弱無力。

此例是典型的氣虛外感病。由於正氣的不足,人體失去了抵禦外邪的能力。這位小朋友的感冒並非 一直沒有治好,而是剛剛把這一次的邪氣驅趕出去,下一次的邪氣跟著又進來了。正常狀態下,我們的肌表是有衛氣在防禦的,就像城門有士兵把守,敵人就無法輕易地進入城裡搗亂。現在士兵每天吃不飽,穿不暖,根本無心抵禦外邪;敵人通過城門如入無人之境,城裡的百姓再想過太平安生的日子,自然就很困難了。

此外,這類患者也是屬於典型的對西藥抗生素不敏感的人群。上面這位小朋友,就是由於早期反覆用抗生素輸液無效,才找中醫來求治的。

西醫抗生素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想把所有進入城裡的敵人全部殺光,疾病自然就被治好了。但現在的問題是,抗生素不會自己跑到敵人面前,直接將敵人消滅。

藥物要在體內發揮作用,必須依賴於人體自身的氣血,裝載藥物運行周身。期間發現某處隱藏著敵人的部隊,抗生素再衝殺進去,將敵人剷除。但現在患者氣虛,氣沒有足夠的力量,把藥物傳送到全身。

失去人體本身的配合,不論藥物有多先進,武器有多精良,也都難免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

中醫學始終認為「病為本,工為標」,就是說,治療疾病的關鍵不在醫生,而在患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 病案2

丁某,男,70歲。因患前列腺肥大合併急性尿瀦留,於10日前在某醫院行雙側睾丸切除,膀胱造口手術,術後情況良好。近3天自覺小腹下墜,小便涓滴不爽,小腹脹滿,痛苦呻吟,坐立不安,捧腹屈背緩緩而行。舌淡紅,苔白微膩,脈濡無力。

此例是典型的因氣虛無力導致的癃閉(小便不通暢)。患者年事已高,又經手術傷及元氣,正氣不動,則水液不行。

就像大家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需要經過城市的排水系統來清理。而排水系統的通暢,有賴於自來水公司的工人來檢修維護。現在工人因車禍造成重傷,無法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排水系統失去維護,生活污水無法排放,整個城市就會變得污穢不堪。人體的正氣,就是推動體內水液代謝,維護排水系統的工人。

談到動靜,不由得想起中西文化對於養生的不同理解。

西方是崇尚運動的,「生命在於運動」是西方追求健康生活的信念。中國是崇尚動靜平衡的,中庸是最高的要求。所以西方人養生,注重跑步、登山;現代西方社會對於瑜伽的熱捧,從一個角度看,是對自己過於動的文化,找到一些靜的滋養。

而中國人養生,歷來崇尚心靜與形動的結合。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 無一不是主張心靜為先,動作舒展的。

心靜,意專,則五臟精神得以安養;活動,舒展,則氣血得以暢達而不疲倦。

名醫華佗談養生時講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

我們的身體,需要經常進行活動,但活動不要太過劇烈,太過疲勞。適度的活動,可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氣血的流通,保證身體不受疾病侵襲。就像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生鏽一樣。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六六(ID:Lady66SH。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編輯整理:致中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中文化 的精彩文章:

醫話潘毅:中醫的治療範圍比西醫大,治標也治本,治未病也治已病
醫話羅大倫: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方子,在日本如此普及啊!

TAG:致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