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禪宗小故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

禪宗小故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

· 壹 ·

六祖慧能生於唐太宗貞觀七二年(638),死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俗家姓盧,原籍河北范陽。他的是一個小官吏,後因事被貶至嶺南,因此全家南遷,到達廣東新會。慧能幼年喪父,生活艱辛貧困,曾經以砍柴為生,母子相依為命。

· 貳 ·

據說一次慧能在賣柴時聽人誦念《金剛經》而有所感悟。向人打聽後,得知當時五祖弘忍在湖北黃梅東山講經授法,於是決定前往黃梅參禮五祖。相傳慧能本人並不識字,但在當時佛教盛行的社會環境下,他有可能受到熏陶,耳濡目染,從而對佛教產生了興趣,並對佛教的教義思想有所理解。

當時五祖弘忍大師門下弟子有千餘人,其中最傑出者當屬大弟子神秀,神秀也是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而此時慧能已年過三十,開始時,他只是在弘忍門下做一個行者,分在碓坊舂米劈柴,做一些體力雜活,這樣過了八個月。有一天,弘忍要在弟子中挑選一位衣缽繼承人,於是要求徒弟們都作一首偈子(有禪意的詩),寫下自己學習和修行的心得,藉以觀察弟子們學習和領會佛教義理的深淺,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當時大弟子神秀在南廊壁間題了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這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

· 叄 ·

第二天早晨,大家看到這個偈子時紛紛贊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所作。弘忍看到後未置一語,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慧能聽人誦念此偈,認為這並非是徹底領悟,於是請人復題一首偈子在壁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所作之偈被弘忍看中,認為已經徹見本性,可以繼承自己的衣缽,於是秘密召見慧能,授予衣缽,立為禪宗六祖,並囑咐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 肆 ·

當時佛教宗派內部爭奪正統地位的鬥爭十分激烈,慧能得法後,為防人謀害,連夜離開黃梅,秘密回到南方,長期隱居在民間,秘而不宣得法之事。大約過了十多年,才在廣州法性寺由印宗法師雉發剃度,正式出家。自此以後,慧能開始公開從事傳教活動。

慧能長期居住在曹溪寶林寺,後來名聲越來越大,他門下形成禪宗南宗一派由於慧能所說的教法標榜「不立文 字」,見性即悟,即身成佛,用不到累世修行,又不用繁瑣的哲學思辨,因此很受中國古代士大夫和文人學士們的歡迎。再加上他的弟子們在各地大力宣揚,使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南宗逐漸成為禪宗的正統。

禪宗智慧

Chan Zong

慧能的這個偈子表明了一種出世的態度,與禪宗頓悟的理念非常契合。偈子的主要意思是世間本來就是空的,眢世上萬物莫不足一個「空」 字。心如果本來就是空的,就無所謂抗拒外物的誘惑,正是「萬物心中過,半點不留痕」。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就是禪家所說的「開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和天下 的精彩文章:

柳季與岑鼎的小寓言大故事
河圖裡的秘密—中國人對銀河系的了解比西方早六千多年

TAG:易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