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晶元往事:中國晶元產業半壁江山,民族「芯」就靠他們了!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文 | 心緣 Lina
時光的齒輪緩緩轉動,碾下前進的印跡,在改革開放這40年以來,中國的晶元產業正在引來一場深刻的變革。
你可能不知道,就在過去數十年的晶元界翻天覆地的變革之中,至少有半數公司的創始團隊與高管畢業於清華大學。在晶元領域,清華大學正發揮著難以估量的重要影響力,成為充滿活力的晶元「夢工廠」,主宰著一大批民族晶元的根基。
1968年北京組建國營東光電工廠(878廠),廠內清華大學畢業生在門前合影,這是我國晶元歷史的重要先驅力量
回溯到1978年的年初,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大筆一揮,清華電子系的前身無線電電子學系從綿陽分校班師回京,就此掀開了晶元時代嶄新的篇章。
斗轉星移,走過崢嶸歲月的清華電子系,不僅茁壯成長為清華第一大系,而且開始自由的奔涌,挑起了中國晶元產業的大梁。如今的晶元產業,放眼望去,數不勝數的晶元企業高管的履歷上,赫然寫著「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他們之中,有三代清華人的傳承,有同門室友齊下海,有師徒四人共創業,有同系前後輩相扶持,有夫妻各闖一片天。往前看,集成電路產業匠人鞠躬盡瘁,往後看,自研晶元新秀百舸爭流。
2012年10月清華校友總會半導體協會成立合影
隨著人工智慧(AI)的崛起,AI晶元亦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在這短短三年間,有兩家AI晶元獨角獸的核心戰隊都來自清華電子系,新一批電子系學子已經進駐到各家主流晶元企業,在全球AI晶元浪潮養精蓄銳,等待著時機站上晶元浪潮之巔。
核心玩家十三人,各領域稱霸稱王
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儘管只有18年的歷史,這其中卻幾多風雨幾多秋,而在4輪高層人士走馬換任中,有3位關鍵決策者都曾是清華電子系的學生。
江上舟
首先是中芯國際前任董事長江上舟,受文革影響,他和同班同學、妻子吳啟迪「僅在校學習了9個月」,就終止了學業,並於1970年被分配到雲南省通訊局微波器材廠工作。
在工廠的歷練非但沒有消磨江上舟的意志,反而令他愈發渴望專業知識的洗禮。1978年,江上舟夫妻雙雙考回母校。因緣際會之下,他又到愛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蘇黎世高等理工學院留學,待到他獲得博士學位之時,已然40歲。
歸國之後,江上舟走入仕途,曾任三亞副市長、洋浦開發區管理局局長兼書記。在上海經濟委員會、市工業局黨委任職時的江上舟,力邀張汝京到上海投資中芯國際。
2009年6月,一場強雷暴為上海帶來了直徑最大達6.4cm的冰雹,中芯國際也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經營困境:連年虧損、與台積電專利官司敗訴、創始人張汝京離職。在這危急存亡之秋,江上舟臨危受命,擔任中芯國際董事長和代理CEO,率領中芯國際首次實現盈利。
然而,時勢造英雄,英雄卻薄命,2年後,因為肺癌複發,江上舟撒手人寰,留給中芯國際空蕩蕩的董事長職位,當時的CEO王寧國落選董事會後,在落選次日遞交辭呈離開中芯國際,引起業界一篇嘩然。
張文義(圖左三)
而江上舟在住院前後力薦增選的新董事張文義,在江病逝後成為了中芯國際新的掌舵人,他還邀請時任Silterra COO一職的邱慈雲出任中芯國際CEO職位。
張文義是江上舟在電子系的同學,曾任電子工業部副部長、陝西彩色顯像管總廠廠長、彩虹電子集團董事長、華虹集團董事長。兩人的經歷十分相似,入過仕途、當過大型半導體製造公司董事長、有豐富行業經驗。
在張、邱二人搭檔之下,中芯國際終於回到正軌,不僅成功扭虧為盈,而且創造了中芯連續20多個季度的盈利。然而就在去年,邱慈雲辭去CEO一職,由梁孟松和趙海軍共同接棒聯合CEO,其中趙海軍也是1983級的清華電子系系友。
趙海軍
趙海軍在清華電子系獲得了學士和博士學位,曾先後在新加坡TECH半導體公司、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台灣茂德科技公司(ProMOS)擔任各級管理職務。
他是新加坡半導體界少數幾位來自中國的副總裁級主管之一,也是台灣半導體界唯一一位在台灣本土擔任台灣知名半導體企業副總裁的「中國大陸人」。
張鵬飛
和趙海軍同級的張鵬飛,於2005年上海浦東創辦了博通集成電路公司(此公司與美國博通無關),專註於無線電通訊領域集成電路的研發設計。張鵬飛利用自身在射頻CMOS電路設計上的優勢,僅用9個月就設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顆全集成的5.8-GHz CMOS無繩電話集成收發器晶元。
截止到去年9月,使用博通晶元研發的「高速ETC系統」已覆蓋29個省份,實現了全國聯網,超過2100萬用戶能夠一卡暢行全國。
在回國創業前,張鵬飛作為美國矽谷初創公司Resonext Communications共同創辦人和首個射頻CMOS電路設計工程師,從組建設計團隊到項目實施,僅用2年時間先後融資6千萬美元,設計研製了世界上首個能規模量產的零中頻IEEE 802.11a/b/g CMOS WLAN收發器,並成功以1.3億美元被RFMD收購。
張鵬飛是一位「三清」學子,他用了11年時間一口氣將本、碩、博讀了個遍,而和他同為「三清」學子的還有清華電子系1985級系友舒清明。
兆易創新團隊,羅茁(左二),舒清明(左三),朱一明(左四)
舒清明是中國領先的快閃記憶體晶元設計企業兆易創新的董事兼副總經理。除了舒清明外,兆易創新還有多位高管來自清華其他系。比如,其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朱一明是清華物理學本科(1989級)、碩士,其前副董事長羅茁畢業於1980級清華核動力工程本科和1985級清華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碩士。在他們的領導下,兆易創新研發成功了國內第一顆移動高速存儲晶元,並在存儲晶元「NOR Flash」領域躋身世界前三。
剛進清華不久的舒清明,面前已經有了清晰可見的榜樣,一位電子系1981級的師兄在畢業前夕,因為拿下清華第六屆挑戰杯唯一特等獎,被保送清華本系讀研,隨後又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深造。
同樣是這個人,在2011年被全球權威IT安全雜誌《Info Security》評價為「少數對世界格局產生重要影響的中國人」,並授予其「UTM之父」稱號,2年後,他更是當選了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他就是謝青。
謝青
來矽谷20多年,謝青一直專攻網路安全領域,先是創辦設計軟體防火牆的SIS公司,在意識到軟體防火牆裝在PC/伺服器上性能的局限性後,又與同樣來自清華電子系的晶元天才鄧鋒、軟體高手柯嚴一起在1997年創辦NetScreen,做起「晶元防火牆」這一空白領域。
這家公司於2001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隨後在2004年被全球第二大網路設備大廠Juniper Networks以41億美元高價併購,這是矽谷歷史上網路安全行業的第二大併購案,僅次於2010年Intel對McAfee的78億收購案。
2000年10月,基於UTM(多功能統一威脅管理)思想,謝青創辦了FortiNet(飛塔)公司,並一直擔任總裁兼CEO至今。Fortinet的股價在今年10月曾超過92美元,目前其總市值達124.28億美元。
張智安(圖右)
同樣是在這一年,清華電子系82級畢業生張智安加入了全球第四大半導體設備廠商美國科天公司(KLA-Tencor Corp.)旗下的科天日本分公司。6年後,他移居中國,如今擔任科天副總裁兼科天中國總裁。
此前,在電子系畢業後,張智安在中科院半導體所拿到碩士學位,隨後陸續在日本日先、清華科技開發總公司、日本郵船情報開發株式會社擔任系統工程師,並在賽靈思做了4年的晶圓製程工程師。
張智安在1991年離開的清華科技開發總公司,正是清華紫光集團的前身,待到2009年,比他晚3級的同系師弟趙偉國被清華校方任命為紫光總裁。
趙偉國
趙偉國在1985年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先後獲本科、碩士學位,現任北京健坤投資集團董事長、紫光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由趙偉國掌舵的「紫光系」,開始在資本市場上縱橫馳騁、一路併購,不僅逐漸完成在國內晶元行業的布局,更是壘砌起一個財富帝國。趙偉國也因此被稱作「併購狂人」。
從2013年起,紫光用2年時間耗資51.9億美元,先是收購了展訊通信、銳迪科並將其打包合併,隨後又拿下惠普旗下公司新華三51%的股權,構建「從芯到雲」的高科技產業鏈。
曾學忠
值得一提的是,現任清華紫光展銳CEO曾學忠同樣畢業於清華大學。1996年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曾學忠隨即加入了中興,一直做了20年。2016年,時任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終端CEO的曾學忠宣布離職,加入紫光展銳。
趙立新
在中國率先開創了CMOS感測器產業的格科微,其創始人兼CEO趙立新是趙偉國的同學。在本科畢業後,趙立新繼續留在清華微電子所攻讀碩士學位。
隨後,趙立新先在新加坡國立半導體公司做了3年半導體製造,又在美國ESST公司做了3年CIS設計,之後進入美國Advanced Communication Devices及UTSTARCOM在美國的研發中心,繼續從事了2年的晶元設計工作。
2003年9月,趙立新拿著高中同學投資的200萬美元回國創建了格科微。格科微從電腦攝像頭起步,在2007年進軍手機領域,並在2008年推出成本低於競爭推手20%的新產品,在手機圖像感測器市場的份額從國內第三變成第一,成為全球低端圖像感測器最大的供應商,奠定了格科微的江湖地位。
說到CMOS,那就不得不提到美國豪威科技(OmniVision Technologies)。豪威科技一度在圖像感測器晶元中高端市場與索尼、三星三足鼎立,曾研發出世界上首顆單晶元彩色CMOS圖像感測器。豪威的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COO)均畢業於清華電子系。
何新平
前豪威科技COO何新平,他是80級電子系的第一名,十多年來一直在美國矽谷從事集成電路新技術開發,擁有超過20項美國發明專利。
1995年,何新平加入同年成立的豪威科技,從高級工程師開始一路升遷,到2001年成為負責核心技術的副總裁,再到2006年成為公司董事並擔任COO。
他在豪威與台積電合作期間,曾創下在10個月內完成從製程開發到產品上線製造的台積電最短紀錄,至今無IC設計公司打破。
在幫豪威和台積電打入蘋果供應鏈後,2010年,何新平離開豪威,在第二年創辦全球前三大影像感測器供應商晶相光,並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晶相光聚焦在高端利基型市場,主攻安防監控和基因定序檢測,其基因定序檢測晶元有和全球基因定序龍頭Illumina合作。
陳凱
在何新平一帆風順的走升職之路時,和他同級的陳凱卻過的相對坎坷。陳凱在留校讀研時受挫,通過跑到北大的各個相關係去遊說,終於打動了老師們,被北大錄取為碩士研究生。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幾次申請都沒成功後,他「重操舊業」,多次拜訪多位伯克利教授,終於說服了MEMS的創始人Richard Muller教授收他為弟子,並在1997年拿到博士學位,同年進入IBM公司微電子總部任顧問級工程師。
1999年,他創辦美國BESTeDEAL.com IT技術公司並擔任董事長兼CEO。2年後,他加入翱科風險投資公司,先後任翱科半導體集團總經理和高級副總裁。1年後,陳凱創辦鼎芯半導體公司,擔任董事兼CEO,並在2006年宣布推出全球首顆CMOS單晶元TD-SCDMA射頻晶元。
豪威科技成就了何新平,而將何新平請來的豪威聯合創始人陳大同也來自清華電子系。
十四大明星投資人,投出一片晶元紅海
現任華山資本董事長的陳大同是清華電子系1977級學生,他的本碩博生涯均在清華度過,之後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陳大同的經歷同時也與上文提到的眾多清華系晶元公司有著密切聯繫,他曾先後在1995年和2001年創辦了豪威科技、展訊通信,並在2005年擔任後文會提到的北極光創投合伙人。2010年1月,他又聯合創辦了華山資本公司,對全球高科技公司進行投資。
陳大同
陳大同的學習生涯其樂無窮,他從上中學起就痴迷於玩無線電,新街口、西四、八面槽、菜市口等地的電子元件店每月都要掃上幾遍,曾別出新裁地用自行車後輪當甩膠機,以及在日光曝光下做出印刷電路板,還和大學同學一起造了自動投幣洗衣機和電視干擾器。
「當年特殊的時代培養了我們的動手能力,更養成了我們因陋就簡、就地取材、不拘一格地解決問題的本事。」陳大同在博客中如是寫道。
從2000年回國起,陳大同就開始做天使投資,涉及了半導體、通訊等領域,後來陳大同在2008年加入北極光創投,並領導了一系列在半導體和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
2010年,陳大同和幾位合伙人共同創辦華山資本,並擔任董事長。8年來,華山資本投資了Inside Secure、兆易創新、高拓訊達、Tilera、安集微電子、VeriSilicon Holdings、Movidius、睿科微電子等多家晶元創企。
余軍
華山資本其中的一位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余軍,是清華電子系1979級的畢業生,在軟體和半導體行業有超過20年的經驗,從2001年開始做天使投資。
他早年從SGI離職創業,曾在矽谷合作創立兩家公司Advanced Communication Devices(ACD)和Viaquo,開發出當時最多埠的單晶元網路交換機以及最安全可靠的數據加密系統。ACD後被納斯達克上市公司UT斯達康收購。
而在做投資之前,陳大同曾在矽谷聯合創辦過多家半導體公司,除了上文提到的美國豪威外,陳大同還曾聯合創辦展訊通信並擔任首席技術官(CTO)。而展訊通信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武平也來自清華電子系。
1979年,15歲的「少年天才」武平考入清華計算機系,隨後轉入電子工程系。去瑞士和美國工作一段時間後,武平和陳大同、范仁勇、冀晉、張翔聯合創辦了展訊,並擔任董事長兼CEO。
武平
展訊在2007年6月以「中國第一隻3G概念股」的身份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中國第一個上市的晶元平台公司和當時市值最大的設計企業。隨後展訊因為長期內耗等問題傷痕纍纍,武平選擇離開展訊再創業。
2011年,武平和前美國新思科技總裁潘建岳、億品傳媒創始人李峰合夥成立武岳峰資本,投資了兆易創新、高拓訊達、Tilera、安集微電子、VeruSilicon Holdings、睿科微電子等多家晶元公司。
去年12月,武岳峰資本領銜的財團收購芯成半導體一案塵埃落定,成為中國資本首次成功私有化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IC設計領域上市公司。
羅茁
羅茁比武平晚一年進入清華園,在1999年受邀籌建清華科技園孵化器(清控銀杏團隊前身)、親歷中國互聯網從開始到泡沫的過程後,他選擇投身早期投資事業,主動嘗試「孵化+投資」的創新模式。
說起來,兆易創新從一度要夭折到成功上市的12年間,清控銀杏一直在它的背後支持著。彼時朱一明和他的合伙人在美國依靠有限的種子基金苦苦支撐著創業項目GigaDevice(兆易創新前身),2004年帶著項目回國後,負責該項目的薛軍找到羅茁,羅茁一出手就是二百萬。
薛軍
清控銀杏的四位創始合伙人均是清華學子,薛軍正是其中之一。他在清華獲得擁有經濟管理學院工學學士學位和管理工程碩士學位。他曾供職於國家信息中心和IBM,並先後於1994年和2000年創辦美國安泰公司和博思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2002年,薛軍加入清華科技園,4年後,他成為啟迪創投創始合伙人、董事總經理。他現在負責投資和管理的晶元相關公司包括晟矽微電子、立而鼎等,還曾投過展訊通信、兆易創新。
另外兩位創始合伙人分別是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拿到博士學位的雷霖和198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的呂大龍。
雷霖(圖左),呂大龍(圖右)
雷霖原任啟迪創投創始合伙人,同時擔任清華控股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清控資管集團總裁,主導投資超過100家企業。
呂大龍有多年實業投資和創業投資管理經驗,先後創立華清基業投資、銀杏博融、銀杏天使投資中心,投資和管理的晶元項目有豪威科技等。
如今清控銀杏基金規模達60億元,正如清華園道路兩旁的銀杏那樣厚重而堅實 ,為一代代充滿抱負和毅力的年輕人提供創業的基石。
鄧鋒(圖左),李立新(圖右)
茫茫風投界人海爾爾,卻有一人曾被稱為「風投界最幸運的中國人」,他就是1986年畢業於清華電子系的鄧鋒。他在美國拿到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後,先是去了英特爾工作,後在1997年和謝青、柯嚴聯合創建了NetScreen公司做防火牆晶元。
在2004年NetScreen被網路設備巨頭Juniper Networks收購後,鄧鋒又投資了3家美國風險投資基金,而這3家基金分別又對Facebook、LinkedIn、Youtube、Groupon等4家互聯網公司進行原始投資,隨著這4家公司的崛起,鄧鋒獲得巨額利潤,也因此被稱為「風投界最幸運的中國人」。
2005年,鄧鋒回國創立了北極光創投,在高科技,新媒體,清潔技術,消費及健康醫療等領域領導投資近兩百家企業。由鄧鋒直接負責投資及投後管理的部分晶元公司包括展訊通信、兆易創新、中科創達等。
北極光創投的另一位董事總經理李立新則來自80級電子系,畢業後在清華經管學院讀在職研究生。他在2009年加入北極光,為北極光帶來了超過20年的企業運營、創業及投資經驗,並投資了OURS,黑芝麻科技、億智科技等AI晶元相關企業。
TSVC團隊,夏淳(左一),張於慶(右三)
與李立新同級的清谷資本創始合伙人張於慶和夏淳是一對在清華住上下鋪的兄弟,兩人一起工作至今已經近40年了。
2010年,在連續創業後,張於慶和夏淳功成身退,一起創辦了矽谷第一家大陸華人的硬科技天使基金——TEEC Angel Fund(清華企業家協會天使基金),這個基金就是清谷資本(TSVC)的前身,之前只是投天使輪,就在矽谷投出了Zoom和Quanergy兩家獨角獸。
張錫盛
清芯華創資本的合伙人兼董事張錫盛亦是VC屆的優秀代表,他曾在清華電子系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工作。
在做創投之前,他在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產業有超過15年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他還是東南大學客座教授,並擁有六項集成電路輔助設計方面的美國專利。
1995年至2002年,張錫盛擔任Celestry公司的研發副總裁,Celestry於2002年被Cadence收購。
他於2002年創立了專註EDA的Accelicon Technologies公司並擔任總經理。Accelicon的產品和服務被Intel、IBM、AMD、TI、Qualcomm、Sony等世界一流集成電路公司採用,年產值近4000餘萬。 之後Accelicon的建模技術被Agilent收購。
上述投資者都是在半導體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經驗豐富的老前輩,而創投行業的新生力量也已經崛起,有兩位21世紀畢業的清華電子系學子所領導的公司,就投出了AI晶元獨角獸。
張予彤
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張予彤是清華電子系00級系友,她還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工程碩士以及華人創業協會(CEO)的核心成員,並在斯坦福大學創立了最早的中國基金主導的暑期創業項目。
金沙江創投可謂是眼光穩准狠,一連就投資了兩家AI晶元獨角獸,分別是深鑒科技和地平線。
辛旺(圖左一)
深鑒科技的另一家投資方高榕資本有2003級電子系的系友辛旺,他是2003年內蒙古高考理科狀元,本科和碩士均就讀於清華電子系。
目前辛旺任高榕資本副總裁,專註於TMT和高科技領域投資,在在高榕資本期間,重點研究覆蓋高科技領域早期投資,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等。
十三創企新勢力,領銜晶元業換風向
巧合的是,同屬AI晶元「四小龍」,深鑒科技和地平線的創始團隊都有著清華電子系的身影,其中深鑒科技又因「清華師徒四人」聯合創業而常被人津津樂道。
今年7月剛被晶元巨頭賽靈思收購的深鑒科技,從四大聯合創始人到員工,團隊中有將近一半的人都是清華出身。它們分別是清華副教授汪玉、首席科學家韓松、CTO單羿、以及CEO姚頌。
2015年,23歲的姚頌即將本科畢業,他拒絕了無數IT學子夢寐以求的卡耐基·梅隆大學offer,選擇跳出學術圈創立了深鑒科技。
其實早在本科時,姚頌就擔任過電子系科協主席,主辦過電設等一系列科創賽事,在大三時就喜提外號「姚老闆」,也算為「CEO」這個職位積累了一定經驗。
從左到右:單羿,汪玉,姚頌,韓松
汪玉是姚頌的本科導師,他是清華電子系98級畢業生,現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黨委副書記。從2006年開始研究FPGA,現在是ACM FPGA技術委員會亞太地區的唯一成員。
首席科學家韓松,在2008年考入清華電子系,斯坦佛博士在讀。今年2月,深鑒科技首席科學家韓松的「深度壓縮」論文獲得了FPGA晶元領域頂級會議FPGA 2017的最佳論文獎,其研發的「深度壓縮(Deep Compression)」的技術,它不僅可以將神經網路壓縮數十倍而不影響準確度,還可以使用「片上存儲」來存儲深度學習演算法模型,減少內存讀取,大幅度減少功耗。
稍遲一點加入深鑒的CTO單羿,是清華電子系04級本科畢業生,後又在本系攻讀了博士。他曾在地平線機器人擔任FPGA技術負責人、在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擔任高級工程師。
單羿曾加入的地平線,其聯合創始人兼軟體副總裁楊銘在1997年作為天津一中年級第一被保送到清華電子系,後又獲得清華大學碩士學位和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學位。
在博士畢業後,他先後任NEC美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和Facebook,專註於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他在 Facebook工作期間負責的深度學習研發項目DeepFace在業界產生重大影響,使人臉驗證正確率在LFW庫上達到97.35%,接近人工測試水平。
2015年7月,剛從百度離職約2個月的余凱,創辦了地平線,他還成功把楊銘拉到了自己的陣營之中。據說當年楊銘離開時,Facebook CTO和扎克·伯格都出面挽留。
湯煒偉
值得一提的是,在「AI晶元四小龍」中的另一個玩家——比特大陸——其AI晶元產品戰略總監湯煒偉也是清華的本科+碩士畢業。
就在楊銘加入地平線的這一年,另一家主攻AI安防晶元的創企欣博電子在北京創立。欣博電子創始人兼CEO梁敏學的本科雖然讀的是清華的材料專業,但愛好微電子的他,經常跟清華電子系的同學一起上課。本科畢業後,他又到中科院微電子所深造。
梁敏學
早在2007年,梁敏學就曾創辦一家名為「芯博媒體」的半導體公司,主打手機專用多媒體晶元的設計與研發。隨後,他在聯發科工作6年,最後升任至聯發科多媒體與信息技術事業部的部門負責人,負責任多媒體、VR、AI等項目。
2015年前後,當梁敏學得知國家正在著手定製SVAC 2.0標準時,他毅然離開了聯發科,找到過去的創業的老同事、清華師兄弟、以及聯發科的同事,一同創辦了欣博電子。
此後,欣博電子作為SVAC聯盟副理事長單位,與公安部第一研究院、中星微等單位一同參與制定了GB/T 25724-2017標準,也就是SVAC 2.0標準。
魯勇
還有一家2017年才成立的創企探境科技,在今年5月獲得數千萬美元的Pre-A輪融資。其創始人兼CEO魯勇是清華的本碩博「三清」畢業生,有著清華微電子所的研究背景。
魯勇曾在半導體業摸爬滾打了15年。在成立探境科技之前,他曾是通信和存儲解決方案Marvell半導體的中國晶元研發總監。據魯勇介紹,在Marvell這十年里,他帶領著Marvell的中國晶元研發團隊從零開始一手搭建起來。
在仔細研究AI晶元熱潮背後的真實需求和落地場景後,2017年,魯勇離開Marvell,和一群老友共同成立了探境科技。目前探境科技的核心創始團隊大約有7人,都是魯勇過去的老同事、老朋友、以及清華的師兄弟,他們分別負責從晶元設計、系統設計、軟體、演算法等領域。
吳子寧
好巧不巧,Marvell曾經還有幾員大將也是清華電子系學子,其中一位就是半導體以及存儲業界公認的技術專家、擁有超過200項美國專利的吳子寧。
吳子寧在1989年考入清華電子系,隨後在斯坦福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1999年,吳子寧加入剛成立4年的美滿電子科技公司(Marvell),這一待就是17年。
自2008年起,吳博士曾擔任Marvell副總裁,負責數據存儲技術和SOC核心技術的研發。到2014年,他擔任Marvell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的CTO,負責Marvell集團的技術研發。
在此期間,吳子寧嗅到智能存儲晶元的商機,於是在2016年從Marvell離職創建了英韌創科技(InnoGrit)並擔任董事長兼CEO,瞄準AI智能存儲控制器,將存儲與計算融合,主要用於超算中心、自動駕駛、基因檢測等領域。
程泰毅
吳子寧在1999年加入Marvell,而這一年,在1995年畢業於清華電子系的程泰毅在美國加州矽谷合夥創立Centrality Communications Inc. ,從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系統與晶元設計,該公司在2007年被SiRF以3億美元收購。
從2002年到2010年,程泰毅在美國博通(Broadcom)公司移動通信部門高級主任工程師,是Broadcom EDGE/WCDMA/HSPA/LTE基帶SoC晶元和應用處理器晶元架構主要設計人之一。
2011年1月,程泰毅在上海創立思立微,主要從事從事多點電容觸控晶元和指紋感測器晶元的研發與銷售。今年10月31日,證監會通過了兆易創新對思立微的收購預案,為了這次收購,擁有多位清華背景高管的兆易創新還開出了17億元的高價,溢價足有19倍。
李陽
比吳子寧晚兩年畢業的李陽,也是一位「三清」學霸,他擁有15+年高性能射頻前端設計和產業經驗,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廣州市傑出專家。
2011年11月,李陽在廣州成立了慧智微電子,致力於高性能微波射頻晶元產品領域。通過自主創新,慧智微電子研發出有基礎專利的射頻前端可重構技術,推出了國際上第一顆可重構4G多模多頻射頻功率放大器,可通過軟體定義使晶元在多場景、多模式、多頻段下共享硬體,按需配置。
霍軼傑
縱慧芯光(Vertilite)的聯合創始人兼CEO霍軼傑則是清華電子系20世紀的最後一批學生,他取得了馬里蘭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和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在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系當過研究員。
在創辦縱慧芯光的前一年,霍軼傑加入京東方集團任副總裁併創辦了集團創投部門,投資領域包括顯示/半導體/物聯網/生命科技等方向。
他在2015年合作創立縱慧芯光並擔任公司CEO,希望將公司打造成中國第一家具有核心晶元設計和製造能力的光電器件公司,推動國內3D感測產業發展。目前該公司提供一系列形態豐富的VCSEL晶元,為了準備量產,該公司已經建立一套完備的物流管理體系。
今年年初,縱慧芯光在常州建設了外延生產廠房,該產線建設完成後將成為中國第一條6寸工藝的核心光電器件外延生產線,有望填補國內空白。
孟浩
和深鑒姚頌的創業經歷相似,孟浩也是一畢業就創辦了公司。
孟浩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別獲得清華電子系學士和清華微電子所碩士學位,在碩士畢業的同一年就聯合創辦了中科漢天下並擔任董事兼CTO,負責手機射頻功率放大器晶元、藍牙低功耗晶元、衛星廣播晶元等產品的研發工作。
由孟浩負責的第一代和第二代CMOS 射頻功率放大器設計,是世界上第一顆單晶元射頻功放器件,月出貨量達到4000萬顆,累計銷售超過10億顆,佔有世界65%的市場份額,是國內第一家射頻功放產品進入三星手機供應鏈。孟浩作為第一順位獲得2014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獲得「北京市科技新星」和「海英人才」稱號。
十二位學術名師,培養出滿門桃李
1931年,被尊稱微「永遠的清華校長」的梅貽琦在校長就職典禮上發出了教育界振聾發聵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是的,人才的培養,從古至今都離不開強大的師資力量。
比如深鑒科技姚頌的本科導師汪玉,是在汪玉的幫助下,姚頌才能一畢業就創建了火力十足的AI晶元公司。
再比如華山資本陳大同本科的系主任吳佑壽院士,是我國名的無線電工程教育家,中國數字通信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佑壽
他是1925年出生的廣東潮安人,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曾任清華大學無線電子學系主任、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國家教委科技委常務副主任等職。他的兒子吳一楓也畢業於電子工程系,還與陳大同是同級。
他是亞太神經網路聯合會APNNA創建人之一和1995年度主席,他在國內首先研製成功了TJ-82圖像計算機和一套脈碼調製電話實驗系統,還在模式識別和人工神經網路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除了吳佑壽老師外,陳大同的傳奇人生還不得不提到另一位老師——其碩士指導老師吳啟明。如果沒有這位老師的幫助,或許陳大同就與美國豪威科技無緣了。
據陳大同透露,他成為豪威聯合創始人是「稀里糊塗」地「被創業」。
當時在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做了2年半導體工藝高級工程師的陳大同,決心往集成電路(IC)設計方向發展。
他原本打算看看IC專業書、包裝一下就去找工作,突然被其電子系的碩士指導老師吳啟明邀請加入新公司做聯合創始人。
他在博客中寫道:「又問:讓俺做工藝還是設計。答:設計。我於是一口答應,這不就省得去找工作啦。」於是乎,陳大同成了豪威的聯合創始人。
吳啟迪
有意思的是,吳啟明老師和她的妹妹吳啟迪同為清華電子系學生,吳啟迪的丈夫就是中芯國際的前任董事長江上舟。不過,吳啟迪的成就完全不遜於其兄和其夫。
1995年,同濟大學88年的歷史上,首次寫下一位女校長的名字。這位女校長不僅是當時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也是第一位民主推舉的大學校長,她就是吳啟迪。
和丈夫江上舟一樣,她剛入校9個月就因為文革進了工廠,隨後在1978年研究生制度建立之際,重新考進清華攻讀碩士學位。
碩士畢業後,吳啟迪赴瑞士蘇黎士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自動化研究所進修。從德文基礎為零到用德文寫博士論文,吳啟迪克服了語言和學術的雙重困難。1985年,她成為該研究所歷史上第一位女博士。
回國後的吳啟迪來到同濟大學任教,並從普通教師一路做到校長。2003年,吳啟迪離開了工作17年的同濟大學,回到北京出任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並主管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2008年3月,吳啟迪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4月,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教育部副部長職務。
吳德馨
還有一位學術屆的女傑吳德馨院士,在1961年畢業於清華電子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微電子中心研究員、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專家,在1992年被聘為「深亞微米架構器件和介觀物理」項目首席科學家。
吳德馨學術成果不計其數,比如在國內首先研究成功硅平面型高速開關晶體管、研究成功介質隔離數字集成電路和高阻抗運算放大器模擬電路、研究成功MOS4K位動態隨機存儲器、在國內首先將正性膠光刻和干法刻蝕等技術用於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製、研製成功多種專用集成電路、在國內率先提出了利用MEM結構實現激光器和光纖的無源耦合等。
除了吳德馨之外,周炳琨和鄭厚植也是畢業於清華電子系的中科院院士。
周炳琨
周炳琨是我國著名的激光與光電子技術專家,在國際上率先研製出半導體激光泵浦固體YAG激光器,還發明了單片單模環形YAG微型激光器,並主持開展了一系列半導體材料和相關技術的研究。
他在1956年畢業於清華電子系,歷任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研究所所長、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厚植
鄭厚植最早報道了量子霍爾效應的尺寸效應,在半導體低維量子結構中的新效應研究方面取得多項重要成果,比如首次提出了用分裂柵電極實現准一維電子氣的辦法,揭示了准一維電子氣的新奇量子特性,該方法已擴展成為製備和調控量子比特的重要方案之一。
他於1965年畢業於清華電子系,在1995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曾歷任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1995-2002年)。自1986年至2015年期間歷任各類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首席專家。
周玉梅
說罷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前所長,我們再來說說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現任副所長周玉梅。同為清華電子系系友的周玉梅,從1997年至今,一直在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工作。
多年來,周玉梅一直從事集成電路設計技術、器件技術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深亞微米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物理設計技術研究、低功耗設計技術研究、智能功率集成電路研究、數模和混合集成電路研究。
她在1998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被中國科學院授予「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稱號,目前擔任《半導體學報》理事、信息產業部項目評審專家、科技部國家工程中心評估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人、科技部十一五863重點項目建議人以及多家學術期刊的審稿人。
羅毅
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羅毅是國際公認的優秀光源的開創者之一,他也是國內最早從事DFB激光器和電吸收調製器單片集成研究的科學家。
他在1983年畢業於清華電子系,後分別在1987年和1990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電子工學科獲工學碩士與博士學位。1992年回國後,他因為學術成就突出被破格提升為清華電子工程系教授,1995年晉陞為博士生導師。
對於清華學子來說,清華晶元有兩大核心學府,第一是電子系,第二則是微電子研究所。
魏少軍
微電子所的靈魂人物——現任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理事長的魏少軍教授,於1984年獲得清華碩士學位。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由魏少軍教授及尹首一副教授所帶領的可重構計算團隊一直在研究一項核心技術——「軟體定義晶元」,前年,他們推出了一款代號為Thinker 1的AI晶元,這款晶元不僅能夠支持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而且功耗極低,只需7號AA電池就夠運行一整年。
在今年3月的GTIC 2018大會上,魏少軍還作為開場主題演講嘉賓,為日趨火熱的AI晶元市場敲了警鐘,他表示,2-3年內AI晶元行業一定會碰到一個低潮,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創業者都將成為技術變革的先烈。
此外,在清華微電子研究所的17名正教授里,自然也有不少清華系出身的學術前輩,比如王志華、許軍、劉雷波等,他們用畢生所學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高才研究生。
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教授王志華也是一位「三清」學子,分別在1983、1985和1990年獲得學位。在1992~1994年期間,王志華分別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比利時魯汶天主大學進修。
王志華自2000年起,擔任國際無線電聯盟(URSI)中國委員會成員,是IEEE固態電路學會北京分會的創建者,並自2000年起擔任主席。
許軍在1986年畢業於清華電子系,後分別於1989年和1994年在航天工業部771研究所計算機器件與設備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和工學博士學位,在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集成電路開發與工業性試驗線工作。
劉雷波在1999年和2004年分別在清華電子工程系和微電子所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2004年留校任教,現為清華微電子所長聘正教授(Tenured Prof.),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可重構計算及其系統晶元關鍵技術研究。
結語:俱往矣,華夏晶元之希望還在今朝
文中提到的一眾人物都還只是過去數十年間清華系影響中國晶元產業格局的一個側影,沒有提到的人物諸如華大半導體總經理周旗鋼、展訊聯合創始人冀晉與康一、敦泰科技副總經理徐瑞成、上海華虹董事長傅文彪、華潤微電子副總經理姚東晗、武漢新芯董事長楊道虹、南京九芯電子科技總經理吾立峰、華大半導體公司總經理董浩然等等,這份名單還很長。
回望改革開放這40年來,清華這座鎮國重器,始終巍然而立,伴隨著一代又一代清華晶元系學子,見證親歷中國晶元業的風霜雪雨。
就在3個月前,在清華電子系學子趙海軍領導下的中芯國際,宣布在14納米FinFET技術開發商獲得重大進展,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如果14nm製程正式量產,這不僅是中芯國際邁出的一大步,對於中國的晶圓代工產業來說,這將是擺脫受制於人、實現晶元製程突破的重要一步!
再過半年,清華又將向晶元產業送出新的一批畢業生,我們可以預想到初次踏入社會的學子們,將是如何的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如何的夙夜匪懈以備大展宏圖,如何的笑傲中國晶元江湖。
※微軟亞研院20年:比爾蓋茨閃現會場,沈向洋調侃研究院成功來源
※羅永浩回應一切:我們沒有倒閉,還帶來了三款賺錢的新品
TAG:智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