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包拯辭官歸鄉,李密不惜得罪君王,他險些被人射殺,都為了這個字

包拯辭官歸鄉,李密不惜得罪君王,他險些被人射殺,都為了這個字

包拯辭官歸鄉,李密不惜得罪君王,他險些被人射殺,都為了這個字

作者/長河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孝」字最大,從古至今衡量一個人的品德時,也都以孝為參考標準。從那句「百善孝為先」到流傳百年的《二十四孝圖》,無不流露著中國人最為推崇的孝文化。

孟子認為,一個人不孝順有三個標誌,其一,為人不夠忠厚,其二,沒有賢德,其三,不能侍奉父母。蘇轍曾經說過,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孝在中國是一個特殊的語彙,在歐美卻沒有這種孝道,他們頌揚愛文化。今天流入中國的「父親節、母親節」其實也是一種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饋,通俗地來講,兒女對父母的情感,都是感恩。

兩晉時期,李密曾給晉武帝寫過一份書信,那篇大名鼎鼎的《陳情表》,其中「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看的更是讓人潸然淚下。

李密面對聖命難以違背,但在親情面前更是不忍放棄,「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左右為難,顧慮重重,但是也看的出李密更偏向於要先行孝道。

人人都熟知的包拯包青天,他的執法公正聞名天下,但是對於他的孝悌之心可能並不了解。包拯年輕時前去江西當知縣,在那個時代,兒子做官後,父母大都要跟這前去。

因為古代的官職大都是異地,如果兒子前去其他地方當官,父母便無人奉養。但是,包拯的父母卻沒和他前去上任地點,不知是年老體弱經不起顛簸還是希望自己晚年能落葉歸根。

包拯深知父母養育他不易,便二話不說立馬辭官回鄉。如果晚年不能回報父母之恩,即使自己官運亨通也受之有愧。人人都說包青天鐵面無私,可是在孝義感恩上還是情意綿綿。

春秋時期的周郯子是一個至純至孝之人,他的父母年邁時患有眼疾,他四處求葯可是毫無效果。為了報恩父母,他問父母想吃點什麼,父母表示非常想嘗一嘗鹿乳的味道。

於是周郯子翻出祖父留下的一幅鹿皮,披在身上前去山上尋找母鹿。正當他尋覓鹿群的蹤跡時,突然發現旁邊有兩個獵手正拿著弓箭瞄準他,周郯子大喊制止他們,告訴了他們自己的目的。

兩個獵人十分通情達理,帶著周郯子回到家中,讓他取走自家飼養的母鹿的母乳,周郯子答謝了獵人後,帶著鹿乳回到家中侍奉給雙親。周郯子冒著生命危險為父母取來了鹿乳,為了就是在雙親晚年時報答自己的養育之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親不容等待,感恩父母,孝親敬長從現在開始。當有一天他們無力衰老,請多多陪伴他們,讓他們在日薄西山時,還能體會到鹿乳的香甜、兒女的陪伴,讓他們知道並不孤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長河 的精彩文章:

四大評書家僅剩兩位,一位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另一位晚年遭遇重創
600年僅出這一位大師,三觀最正,創立一門學說,讀書人們最愛

TAG:文史長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