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紅衣大炮的射程都在10里左右?10里有多遠?
公元16、17世紀,中國明、清兩朝的交替階段,紅衣大炮開始傳入中國,並開始運用於戰爭。明朝天啟年間,朝廷內有流民叛亂,外有強敵入侵。
為了打贏戰爭,朝廷派遣欽差從葡萄牙人手中買下了22門紅衣大炮。這22門大炮中,其中11門被轉運到寧遠。這是當時北方對抗後金的前線。
穿越清朝必知的20條冷知識作者:腦洞外星人9.99元26人已購進入專欄紅衣大炮運到戰場不久,就發揮出強大的實力。它在戰場不久,就幫助明朝軍隊打贏戰爭,對後金軍隊產生重創。這次勝利對明朝君臣刺激極大。
過去明朝雖然也有佛郎機等火器,但技術不夠成熟,在後金騎兵衝鋒下,很難佔據上風。
嘗到甜頭的明朝軍隊,開始大量仿製這種武器。因為是從西洋人手中買來的,所以,又被稱為「紅夷大炮」。從天啟年間到崇禎時期,明朝一共仿造了一千多門紅衣大炮。
這種火炮的威力,遠遠超過中國的傳統火炮。後金因此吃了大虧。但他們不傻。為了勝利,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做出改進。後金開始想辦法從其他地方獲得紅衣大炮。
皇太極時,開始對八旗軍進行整編,並專門在漢軍八旗下組建了一支新式的炮兵部隊。這對八旗軍戰鬥力,有了很高提升。八旗軍以騎兵為主,有了紅衣大炮加持。
無論是攻城,或者野外戰爭,都有很大的幫助。清朝入關後,為了平定天下,又在北京設立炮廠、火藥廠,交由兵仗局統一管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雍正時期,此時內地叛亂已經平定。除了邊疆問題,江山已經平穩。而火器的發展,此時已經達到高峰。
當時清朝駐守在各地的軍隊,都配備有鳥槍和火炮。但是,也正是在雍正、乾隆時期,清朝開始重新提倡滿洲騎射的風氣,弓箭刀槍得到推崇,火器研發停滯。
穿越清朝必知的20條冷知識作者:腦洞外星人9.99元26人已購進入專欄乾隆年間頒布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中頒布85種炮名,但無一創新。嘉慶四年,清朝改造160門火炮,結果射程反而不如舊炮。可見當時火炮製造技術已經衰落。
以至於到鴉片戰爭時,歷經數百年,製造火炮的技術,非但沒有進步,反而落後很多。直接導致戰爭的慘敗。
這種對技術的漠視,成為紅衣大炮無法提高技術,反而衰落的重要因素。根據明清時期的記載,以及歷代史學家論證,紅衣大炮的最大射程應該在10里以內。
不過,這個沒有確切的數字。因為10里以內屬於理想狀態下的射程,在實際有效射程中,會因為場地、角度、火藥等問題,距離有所縮減。
在過去,火炮的製作,又是高度機密,基本只能依靠師徒間的口耳相傳。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導致很多數據的確缺失。所以,現在也有學者認為,紅衣火炮的有效射程在2里。
也有認為是半里,到6里以內。一里等於現在的500米。紅衣大炮的最大射程應該在5千米,有效射程,大概在250米到3千米左右。
紅衣大炮使用的是西歐19世紀以前使用的重型前裝滑膛炮。簡單的說,這種火炮出膛後,飛行路線容易搖擺,不容易打太遠。火藥品質也不穩定。跟19世紀後期,西歐各國使用可以發射幾十公里的火炮,有很大的差距。
儘管紅衣大炮有很大缺點,但是,這種火炮本身就不屬於原創技術。儘管可以仿製,但對於核心技術的原理,一直是一知半解。當然,一直也有一些人在參與紅衣大炮的改進。
可是,大環境下,大家都對技術很漠視。即便有人願意去改進,也無法得到支持和鼓勵。而且,時間越長,那些原有的技術,就會逐漸缺失。
所以,當初西洋人創下的10里射程,後面的人,也沒有突破。清朝時,紅衣大炮的技術,還基本保持明朝時的樣式,沒有機會再上一層。以至於清朝後期,為了增加射程,工匠只懂得增加火炮自身重量。
因為各種技術的不到位。比如鍛造炮管,製造火藥等技術的缺失。導致這種方式產生的效果,根本不明顯。也就是說,清朝在技術上,並沒有本質的進步。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清朝軍隊中,什麼級別的武將才能稱為將軍?很多人都誤解了
※「官職高」遇見「品級高」,到底誰先行禮?沒我們想的那麼複雜
TAG:腦洞外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