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技 巧 與 風 格

——我 的 碑 學 之 路

李 松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臨元鑒墓誌

我學習魏碑大概已經有二十個年頭了。總結起來,解決技巧問題和個性風格的確立與完善問題,是我多年苦心經營的兩大課題,或者說是兩大難題。我的碑學之路,主要是技巧之輪,風格之轂驅動的。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五屆國展 圖一

解決技巧問題是首要的基礎課題。我首先是從北碑筆法技巧和塑字技巧兩個點切入的。北碑技巧之難,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用筆;二是結字。北碑往往是「一碑一格,一石一貌」,「筆無常形,字無常態」。用筆和結字都存在極大的變異性,其變異之大之奇讓人眼亂,以至令習碑者無從下手。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臨封君夫人長孫墓誌

習碑必須首先要解決方筆的問題。孫伯翔先生有「習碑必學《始平公》」的提法。這句話對我啟發很大。我理解孫先生此語之要義在於,北碑筆法之首法,當屬方筆筆法,方筆不能為,也就無從談習碑。《始平公造像》的筆法技巧堪稱「方筆之極則」,對《始平公》筆法領略了,方筆技巧的難點就解決了。在實踐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奏效的。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五屆中青展 圖二

於是,我開始強攻方筆。主臨《始平公造像》和《張猛龍碑》。對方筆的猜解感覺十分困難,當時所用的方法是,以唐楷筆法套用碑法,用的是藏頓之法。此方法可以將筆形刻畫得比較准,覺得能將筆畫寫準的方法就應該是「正法」了。於是,就進入了第一個誤區。這種方法雖可將筆畫寫准,但是用筆的動作繁瑣複雜,筆致死板,滿紙渾黑,了無生氣。(五屆國展和五屆中青展的入選作品就存在這一嚴重的問題,見圖一圖二)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臨元鑒墓誌

認識到這一點後,又重新對方筆技巧問題進行反覆研究。發現康有為有:「圓筆用絞,方筆用翻」的說法。之後,在不斷地反覆揣摩和體會中,終於發現用「切鋒和翻鋒」之法最為簡潔便利,筆形能准,筆意也足,動作簡單,乾淨利落。「切翻」的用筆技巧關鍵是用側鋒,對側鋒筆法的研究,是我當時的一個重點課題。於是,我將中鋒與側鋒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並總結出了各自的要領與方法法則。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臨崔景播墓誌

我認為:「用筆關鍵是控制鋒變。中鋒筆法,是運用主毫和正鋒的鋒變技巧;側鋒筆法,是運用鋒尖和副毫的鋒變技巧」。同時,又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鋒筆法之變,主要體現在粗細、長短和直線與弧線上;側鋒筆法之變,則主要體現點畫的豐富造型上」。「中鋒與側鋒都是優良的筆法技巧,各有各的獨特方法與藝術表現力,二者沒有優劣之分」。「判斷筆法的優劣,不可以中鋒還是側鋒論,標準只有一個,就是筆畫的質量」。對側鋒筆法的這種分析判斷,是我在學習魏碑方筆的實踐中,思悟出來的。並將這一判斷寫入我的論文《筆法研究》中(此論文在第六屆全國書學理論研討會獲論文二等獎)。更主要的是,我就是用這一技巧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和相關的教學,實踐效果令人滿意。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臨石婉墓誌

這一課題的解決,使我的字在氣息上有了一個明顯的改善,在用筆上出現了爽朗率意,輕鬆自然的東西。但是,隨著對北碑認識和理解的不斷提高,以及,聽到同道摯友中肯的批評,發現作品筆法變化的技巧含量偏低,表現力太差!這樣的面目,一點兒也不是自己想追求的面目。於是,又進入了新的困惑與思考之中。

尋找自己個性的技巧語言元素和個性風格的元素,掌握和獲取更多的技巧和表現方法這一重要課題,橫在我的面前。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臨元緒

我認為,個性審美的定勢,將決定一個人藝術發展的方向,並會影響他的取法方向。按照「因性以練才」(劉勰《文心雕龍》句)的古訓,我自認定,我的審美定勢是在勁健瀟洒一格,其取法的方向,要相對比較集中在具有這類風格的北魏墓誌與碑刻一脈之中。之後,就將觸角伸向北碑的縱深領域,逐漸開始了體系化的研究方向。

《張猛龍碑》是我臨習時間最久的一碑,其筆法變異的技巧與字形縱橫變形的技巧對我影響很大。此外,用比較長的時間從《元鑒墓誌》、《元楨墓誌》、《元緒墓誌》(見圖三及選字臨作)、《元遙墓誌》、《封君夫人長孫氏墓誌》(見圖四及選字臨作)、《李謀墓誌》、《石婉墓誌》、《元彬墓誌》、《司馬景和妻墓誌》、《元颺墓誌》等北魏墓誌,以及《大爨》、《嵩高靈廟碑》、《姚伯多造像》等刻石取法。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臨造像

這一時期的字,技巧含量雖然有明顯增加,個性的東西也稍見端倪。但是,又滑向了另一個極端。由於摳得太細,作品過於強調筆形的形態變化,用的短線太多,筆畫碎,字形散,氣不守中,通篇零零落落。作品宏觀的東西,整體的東西缺失。糾纏於細枝末節而丟卻了宏觀整體,這可算是大問題了。這個問題的存在,也遭到摯友嚴厲的批評。這一階段,是我習碑最痛苦最困惑的一個時期。

從那裡找答案,找啟示呢?經過不短的苦思冥想,我把目標鎖定在對孫伯翔先生的研究上。因為,他是當代集北碑之大成的人物。

我一度很專註地臨習過孫先生的字,尋找他研究北碑以及開拓北碑的方法路數。研究其學古的法源何在?所融會的元素是哪些?個性的特徵及走向如何?從他那裡辨析可供借鑒之處,從而指導自己的學碑思路與方法。通過對孫先生作品的臨習,解讀他筆法、結構技巧的語言和密碼。我認識到,在他的作品中,包含著大量經典北碑的精華。一方面,對孫先生的字理解得更加深刻了;另一方面,從中發現了許多對我非常有指導意義的東西。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乙酉仲秋作斗方

我臨習和研究孫先生的書法,還有另一個主要思路,就是站在自我的立場,從風格路數的角度與其比較,尋找區別和差異。目的是為了避開他的風格走向,並為自己的書風書路確定方位。

我非常理性地認識到,尾隨當代名家或追驛時風,肯定會造成「追尾事故」。盡躉時貨者,起碼藝術心理有不健康的成分,肯定是沒有思想沒有出息的「書家」。執著地走自己的路,堅定地走傳統體系化之路,其底氣必足,而後勁定強。

之後,我又專註地潛回上邊所羅列的那些碑版中。經過一段的調整,作品的整體氣息有了明顯的好轉。第七屆全國書法展的作品,就是當時反思調整後創作的。(見圖五)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七屆國展 圖五


在技法的學習和研究上,我的指導思想是,不迷信也不斤斤計較於「取法乎上」的說教,而是著眼於「取法乎當」並「取法乎用」。「取法乎當」是指:凡和我脾胃者臨之久,取之多;不和者品其味,辨其理。「取法乎用」是指:凡合我審美表現力者直取速獲,果斷納入筆下,並在實踐中反覆嘗試,使之和諧、合法、合理,並將其強化為自己個性化的技巧語言,以期個性風格的逐漸確立與不斷豐富和完善。這種取法用法的思路,一直是我治學的思想方法。

我始終認為,一個高水準的書家,其作品中技巧的含量,必須是非常豐富而且是非常精純的。只有這樣,才真正具有高超的藝術表現力。王羲之的字被後人摹擬了將近二千年,至今,人們還在執著地趨之若騖,取之愈難,其品愈高,就是鑿鑿之證。此外,其個性一定是鮮明而獨特的,必須是與「同祖同宗」有鮮明的區別律的。孫過庭、顏真卿、米芾、蘇東坡、王鐸莫不如此。

基於如此的思路,近些年來,思考、反省、研究的成分多了,對自己的字,在風格上,在整體上和宏觀上考慮得多了。始終堅定地朝既定道路跬跬而行,不管當代書法界的時風怎樣刮,不管作品是落選還是參展,始終一舵默航。(見圖六,近期小品斗方管道昇詩)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乙酉仲秋

我在八屆國展獲獎,有幸運的成份。展覽按書體評選,我的作品有很大優勢,因為,當代楷書的創作處在低迷狀態。同時,也有成功的因素,數十年的苦心勠力,得到了權威展事的真正肯定。為八屆國展的創作,我有一定的定向性,最主要的是分寸的把握。當時的思路是,第一,一定堅持自己的風格路數;第二,作品調子不能太溫也不能太火;第三,筆法、結字、墨法技巧含量要高,一定要有鮮活的表現力。

李松:技巧與風格——我的碑學之路(經驗之談,建議收藏)

李 松 八屆國展獲獎作品


習碑二十幾載,不同的階段對碑的理解與把握曾出現不同的問題,其中有收穫也有教訓,回想起來實屬必然。有如一個人一生中總要得大病小病,有病絕不可諱疾忌醫,要及時治療。還必須要總結致病原因,以防微杜漸。我認為,在學書的道路上,還必須有各種各樣的「事故」發生。教訓與失敗是收穫更是經驗。書法藝術是完完全全的個體行為,個體的審美能力、自省能力、把握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我的習碑之路,感覺不是走在「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的路上,總感覺是獨自走在歧荒的域界。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周圍有好幾個甚具實力的同窗、同道和摯友。他們法眼透骨,他們的「準星」經常瞄準我的筆尖,每當我散毫偏鋒之時,「子彈」會及時掃射過來,讓我警醒。

2005、8於京華沐齋燈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無正側》式用筆《新楷書千字文》「修正版」(二)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