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洵之死,被割肉、被煮還是大義凜然的模範王爺?
朱常洵被殺,是發生在崇禎十四年(1641)。這一年,李自成集團攻克洛陽,張獻忠集團襲擊襄陽。後世認為,這一年標誌著明朝的大勢已去,滅亡的命運已不可逆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李自成幹嘛非要殺朱常洵,還要割肉烹食呢?難道不能人道一些?
如果我們仔細檢索史料,就會發現,殺朱常洵並割肉烹食除了有向明朝示威的意圖之外,更強烈的情緒是復仇和發泄,也就是毛主席所說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但是,史料中描述的細節是「臠分股割,與鹿肉烹,群賊臚食」,而不是後世藝術加工後的「剔去毛髮,拔掉指甲,又殺掉幾隻鹿,放在一起燉了幾大鍋」。割肉和「水煮人」還是有區別的。
很多地方志保存的史料中記載,崇禎十三年(1640),中國北方的災荒非常嚴重,很多地方顆粒無收,百姓大批死亡。災荒的成因,後世分析有氣候周期的因素,在這一年氣候惡劣,乾旱和蝗蟲接踵而至,而明政府加派剿餉、練餉又迫使農民大批逃亡。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的代表作《荒山淚》正是這一時期的鮮明寫照。
張火丁,京劇《荒山淚》劇照
明朝在河南省封了七位藩王,土地高度集中,農民不堪重負。連年的大旱和蝗蟲,把河南變成了赤地千里。大荒之年,明朝的有關部門絲毫沒有放鬆追逼錢糧,造成在死亡線上掙扎的農民,「人相食,有父食子、妻食夫者,道路無獨行之客。」李自成軍隊進入河南之前,河南已是星星之火,攻取洛陽,殺朱常洵不過是將星星之火化作熊熊烈焰而已。
百姓餓死,朱常洵卻依然過著紙醉金迷的豪奢生活。
攻打洛陽之前,永寧(洛寧)被李自成集團佔領後,萬安王朱采輕(金字旁)和豪紳一百多人被審訊後處決。居住在洛陽的前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以永寧為前車之鑒,勸朱常洵為身家性命著想,拿出錢財解決軍隊糧餉。然而,福王朱常洵可能是遺傳了萬曆皇帝愛財的性格,寧捨命,不舍財,對呂維祺近乎懇求的勸誡,根本沒聽進去。
「大明福忠王壙志」,即朱常洵的墓誌。出土於洛陽市孟津縣麻屯鄉,朱由崧撰寫。
崇禎十四年(1641)正月十九日,李自成集團攻打洛陽北門,守城官兵知道福王府金銀堆積如山,卻叫自己餓著肚子去守城,憤憤不平,有些士兵公然在洛陽大街上咒罵。這樣的軍隊,毫無鬥志,二十日晚上就開城門迎降,二十一日凌晨,李自成集團佔領洛陽全城。朱常洵被活捉,世子朱由崧逃脫。
朱常洵及呂維祺,宮眷內官百餘人自殺或被處死。李自成割朱常洵肉,和皇家園林里的梅花鹿一同烹煮,分而食之,名曰「福祿宴」或者「福祿酒飯」。
崇禎皇帝獲知朱常洵遇害的消息後,聲淚俱下的說:「朕御極十有四年,國家多事,復遇饑荒,人皆相食,深可憫側。近且流寇攻陷洛陽,福王被害。夫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叔不保,皆朕不德所致,真當愧死。」
朱常洵終年五十六歲。崇禎帝輟朝三日,予祭葬從優,一切喪禮較其他藩王倍厚,賜謚曰「忠」。崇禎十六年(1643)正月初八日葬於邙山之原。
關於朱常洵被殺過程的記載,有一些出入之處。
有一種記載是呂維祺在城破時曾勸朱常洵不要忘記自己是當今皇帝的親叔叔,「毋自屈」,朱常洵當面大罵李自成,因而遇害;另一種記載,說朱常洵見到李自成後「色怖,泥首乞命」。朱由崧撰寫的壙志,不但沒有提到割肉的事情,而且還描述了其父並不是守財奴,而是「人稱其有東平河間之風」,「挺身抗節,指賊大罵......遂死難焉」,儼然是一位大義凜然的模範王爺。
關於朱常洵之死的記載,見於諸多史料。《流寇志》、《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明儒學案》、《明季北略》、《綏寇紀略》、《鹿樵紀聞》、《花村談往》、《賓退隨筆》、《寄園寄所寄》等均記載了「割肉」之事,但無一記載為「水煮人」。
有一種觀點認為割肉之事也不存在,那是清朝為了同時黑明朝和李自成而造的謠言,並舉出朱由崧撰寫的壙志為佐證。這就有點牽強了,首先清初的統治者的確有些手腕,但沒強大到那種程度;其次壙志也絲毫沒有記載朱常洵的劣跡,而地方史志中對他劣跡的記載比比皆是,搶奪莊田、吊打農民、驕奢淫逸......難道都是清朝造的謠?他兒子能揭老爹的丑么?
※慈安、慈禧的矛盾衝突與慈安猝死之謎
※這件兵器牛的時候調動千軍萬馬 失靈了連一個知府都指揮不動
TAG:鄧海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