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賽德斯如何鑄造五星戰車?團隊匠心精神至關重要
特約記者茅為安報道
連續五年包攬F1所有世界冠軍頭銜,梅賽德斯追平了這項F1歷史最高團隊紀錄,並且距離法拉利的「六連冠」僅一步之遙。無敵的「德國戰車」是如何鑄就的?
F1老江湖們最善於講的話之一:「年代不同的車手、賽車無法比較」。按照這個邏輯,法拉利可以「保住」自己在2000-2004年期間創下的輝煌。但是,回顧兩支車隊的冠軍歷程,「銀箭」實際上已經超越了「躍馬」。
首先從引擎規則來說,2000年V10引擎的研發已經處於穩定階段,法拉利在「托德-布朗-舒馬赫三駕馬車」的帶領下爆發是必然趨勢。而2014年F1剛剛啟用混合動力規則,梅賽德斯立即在引擎競爭力上表現強勁,顯然前期準備工作比法拉利和雷諾更充分。此後,德國製造商的後續研發能力顯現優勢。「混動時代」99場比賽戰罷,梅賽德斯取勝75場,在2018年還剩最後一場比賽的情況下,平均賽季勝率達到73.7%,遠遠高出法拉利同期的66.8%。
法拉利稱王時的最大對手都來自外部,甚至2004年國際汽聯為了「鋤強扶弱」修改了積分制度,卻意外導致了一個差距更加懸殊的賽季。現今的F1積分制度十分穩定,而梅賽德斯在2014-2016年的最大壓力,來自漢密爾頓與羅斯伯格的激烈內戰。
相比法拉利推崇「囊外必先安內」——樹立了舒馬赫的絕對核心地位,梅賽德斯主張公平競爭。漢密爾頓與羅斯伯格的爭鬥多次把車隊推向懸崖邊,但車隊主管沃爾夫固執地堅持讓倆人自由競爭,直到德國人退役。漢密爾頓從未要求過車隊給他「一號車手」待遇。今年直到博塔斯失去理論上的機會,梅賽德斯才要求他協助隊友,因為車手年度冠軍最終也是車隊榮譽的一部分。
車隊內戰往往帶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1986年威廉姆斯的曼塞爾與皮蓋特互掐,導致車手冠軍旁落普羅斯特;2007年,漢密爾頓也親身經歷,他與阿隆索在邁凱倫內鬥,讓萊庫寧有機可趁,最終上演大逆轉。但是,梅賽德斯有足夠的理由保持自信,因為無論紅牛還是法拉利都在那三年里無法構成真正的威脅。這從側面說明了「銀箭」在「混動時代」早早確立了霸主地位。
梅賽德斯在2010年重返F1時,並沒有受到太多人的看好,哪怕勸說舒馬赫出山,更多起到的是吸引眼球的作用。三年中,梅賽德斯投入巨大,產出卻只有2012年中國大獎賽一場勝利。當漢密爾頓2013年投奔而去時,業內人士質疑他的決定。客觀地說,雖然那一年羅斯伯格和漢密爾頓聯手拿下三個分站勝利,表現出在新時代爭奪年度冠軍的潛力,但如果說「統治F1」,所有人都覺得是個玩笑。
但是,布朗大手筆的「引援」讓人相信梅賽德斯對F1懷揣著極大的野心,並且目標就是2014年的規則改革。當時車隊接了在法拉利、紅牛和雷諾作為技術骨幹的科斯塔、威利斯、貝爾,分別管理不同技術研發工程,加上布朗自己,打造了一個強大的技術團隊和流水線。
當沃爾夫從布朗手裡接管F1項目後,又添加了成名於邁凱倫的洛維,進一步充實了技術部門。這就好比足球隊主教練手下擁有一批教練分管進攻、防守、技術、定位球。雖然豪門車隊基本維持相同的體系,但關鍵在於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如底盤設計需要配合引擎尺寸,特別是新一代混合動力單元更複雜、更重、對布局和散熱的要求更高。時常,底盤和引擎部門會爭奪研發的主導權,但梅賽德斯真正形成了一個團隊。
前「F1總裁」伯尼·埃克萊斯頓認為法拉利輸在車隊「過於義大利人」,便是暗指馬拉內羅長期以來不良的風氣:人事鬥爭。而梅賽德斯的團隊內雖然「明星」雲集,既沒有爭風吃醋,也沒有產生依賴性。沃爾夫在充分放權於各個部門的同時,培養了年輕技術人員的信心和責任感,讓他們逐漸走到台前。所以,當貝爾離開,科斯塔退居幕後,車隊完全沒有在研發節奏上停滯不前。
去年,梅賽德斯沒有與洛維續約,一方面得到了有著「新一代布朗之稱」的埃里森——他在痛失愛妻後為照顧家庭而離開法拉利,另一方面「後浪」已經完全能夠擔起責任。如今坐鎮梅賽德斯指揮台發號施令的,不是頭銜最高的沃爾夫,也不是技術總監埃里森,而是年輕的策略師沃爾斯。可見,德國製造商充分理解和貫徹「術業有專攻」,讓不同的人才在其擅長的崗位發揮各自的才幹。可以說,梅賽德斯內部人人都是「大腿」,所以不必擔心被對手「釜底抽薪」。
TAG:體壇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