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和民俗講的愛是有差距的

佛教和民俗講的愛是有差距的

佛教當中這種愛和我們民俗講的那種愛是不一致的,他是有差距的。

土話講,這個愛,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貪和嗔。是不是這個意思啊?這裡他有一定的力量!對外境,好的境界生了貪心,對不好的境界,生了嗔心,這也正是輪迴的鏈條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下面有一種解釋,由受緣生愛。剛才講到,由受緣生愛。

由對外境不同的感覺、反應才引起你的或者貪求或者嗔恨的情緒。是不是這樣想?我們看到很好的境界,貪求不願舍離,越多越好。或者看到不好的境界非常煩惱,非常厭惡,趕緊躲開。不想與它和合。那麼這種情況就是嗔恨。

所以說,由受而緣起的愛,由感覺由情趣緣起了你的抉擇、反應。是這意思。經上講,如果沒有無明,雖有觸受,愛終不生。如果沒有無明,雖有觸受愛終不生。

這句話我們分開來講,如果不講解的話,大家不懂。這句話當中的無明,是指的惑。這個惑,就是不明了,也叫煩惱。如果沒有煩惱,沒有顛倒的妄念,那麼就是有不同的覺受,也不會起貪和嗔。這個能知道嗎?不會起貪和嗔。

——摘自仁清法師《眾生為何輪轉》

匯願聚善·廣布福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慧海 的精彩文章:

地藏道場普明寺念佛堂佛像佛具認捐緣起
非分的感情即是債,保持正念誦《金剛經》來還

TAG:般若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