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長城|永泰龜城——活著的樓蘭
長城,
無疑是通往歷史最近的路;
長城歷史,
是國家現存的文化記憶,
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
關注我們官方微信平台,
跟隨我們的腳步,
去感受不一樣的長城文化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永泰龜城
在騰格里沙漠南端,祁連山余脈老虎山腳下的戈壁灘上,一座堪稱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要塞教科書式的古城魏然矗立400年,這就是永泰古城,亦稱龜城,今天,讓我們跟隨尋根長城團隊的腳步,來探訪一下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遊覽一下城內及周邊的風景,了解一下古城居民的現狀。
龜城的前世今生
這座始建於明神宗1607年的古城,無疑是為了抵禦一直威脅整個明王朝存續期間的北方蒙古大漠上的韃靼民族的入侵,作為冷兵器時代最為尖端的兵種,蒙古騎兵所向無敵,鐵蹄踐踏亞歐大陸,農耕文明為了抵禦游牧民族,不得不傾舉國之力修築萬里長城作為屏障,於是在河西走廊東端的戈壁灘上,一座巨大的夯土結構的防禦堡壘僅僅一年時間就建立起來,取名永泰寓意「永絕虜患,泰平安定」之意,因其城形似龜,又稱龜城。後又經過清朝康乾年間的完善,直到今天,400多年的風雨滄桑並沒有給古城帶來太多的改變,今天的永泰古城仍然屹立在祁連山腳下。懷著興奮和期待期待的心情,尋根長城團隊一行一早從景泰縣城驅車前往。沿著穿過縣城的201省道南行,然後右轉進入一條指向壽鹿山風景區的塵土飛揚的縣級公路,穿過包蘭鐵路地下橋洞,沿著一條狹窄的縣道前行,總計1個半小時左右的車程,高大的土城牆在山腳下特別醒目,我們驅車自南門進入古城,停好車後就迫不及待的開始了對古城的探索之行。
永泰龜城結構
永泰龜城俯瞰
永泰龜城——南門
永泰龜城——城牆
永泰龜城——新修築的護城河
雖然在來之前對古城做過一些了解,但看到真實的古城矗立眼前時我們仍然驚嘆不已,400多年的風霜雨雪雖然在它身上雕刻上了深深地痕迹,但沒有壓彎它的腰,400年的古城保存之完好極其罕見。古城全部夯土結構,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城門向南開,南城門高大雄偉,是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個城門,南門有瓮城,城門及其瓮城門都四券青磚拱形結構。瓮城門上有一四方亭,瓮城門雖經修葺,但仍保留原樣,南門瓮城圓形結構形似龜首。古城四面另築有瓮城,形似龜爪。城北有5座烽火台漸次遠去,形似龜尾。故稱龜城,古城南北長520米,東西寬460米,城牆周長1717米,城牆根部厚約10米牆頂厚約6米,牆體高約10米,整個城牆夯土築成,據古城保護員李老師介紹當初的夯土工藝是:先以28公分厚一層土,然後加3公分厚一層沙,然後放置木樁,全部夯實,然後依此類推共計有40多層沙土木層結構,工程量相當巨大。李老師說,當初城牆上總計有799個射擊垛口,現在只隱約幾處牆頂可見垛口的殘痕,當初為防禦蒙古韃靼,在城牆上架有12個大火炮,有彈藥的時候用大火彈,沒有彈藥時候裝上沙子打沙彈,好些大炮都在上世紀50年代大鍊鋼鐵的時候拿走去鍊鋼了,現已蹤跡全無。古城外圍著古城當初建有一條護城河,後水流乾涸河床消失,現在作為古城修復的一部分,在原護城河的舊址又新修了一條石頭築成的新的護城河溝,溝里沒水,乾淨的不規則青色石塊比對著蒼黃的土城牆看起來有些格格不入。以前可以登上城牆的梯道現在已被擋住禁止攀爬上牆。
永泰龜城民居及居民
永泰龜城——永泰小學(民國)
永泰龜城——拍戲時搭建的教堂
永泰龜城——民居
永泰龜城——民居
永泰龜城——街景
明萬曆建城時,城內駐軍步兵2000,騎兵500,可惜萬里長城擋住了蒙古韃靼卻擋不住興起於白山黑水間的滿清王朝,明王朝在建永泰古城36年後即被大清所滅,雖然萬里長城仍然在發揮著防禦作用,但鑒於滿清一貫奉行的與蒙古貴族結清親善的策略,長城及周邊城堡的作用日漸式微,從開始的駐屯軍到後來的軍民混合到後來成為一個邊陲小鎮,永泰古城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還是人丁興旺,近年來由於生態惡化嚴重,水資源嚴重短缺,古城居民不斷外遷,順著南門向城裡走,裡面小路四通八達,破舊的老式的純土坯房和近年來新建的磚土結構的房屋混雜期間,由於常年乾旱,房屋外表看來都灰突突的,所有道路均為土路,有車輛經過或颳風時塵土漫天,但每個院子都異常整潔,黃土的地面也打掃的乾乾淨淨。除了居民住房,近年來一些西部影視劇也在城裡取景,為拍戲在城裡改建和搭建了一些和古城極不相稱的樓台建築,現在大多已經破敗不堪,還有一所建於民國時期的永泰小學,建築非常古樸漂亮,保存的非常完整,可惜城內無人學校在2014年已經關閉變成文物保護單位。城裡老人講近年來一些有經濟能力的人在陸續搬到附近的鎮上或者縣城裡居住。現在古城裡只剩下30戶左右人家,約200人。古城自明代初建時城內即無水源,軍民用水需到城外約四五里處取山泉水,非常辛苦,直到100年以後的清代大將軍岳鍾琪倡修五眼井於城中,自此後城中居民牲畜用水方可不用出城。現今城中住戶吃水仍自此五眼井中取水,雖不能引自來水入戶,但生活用水足夠。今天,古城住戶以種植小麥胡麻籽瓜和牧羊為生,養羊多的人家有400多隻羊,種田的一般幾十畝田,這邊種田的是靠天吃飯,遇乾旱天氣很多田就無法種了,只有一些可以引水灌溉的農田可以種植,西北地方以麵食為主,小麥種植是必不可少的,永泰古城這邊的小麥種植很有特色,因為春夏季極其乾旱,經常會不下雨,於是農民在雨水多的年份的秋季9月份左右把一片地四周堆起約20厘米高的土壠,然後放水全部灌滿等水全部滲入土地天氣轉冷水分得以保持,明年春季種下小麥,這樣的做法即便隔年大旱沒有一次降雨也可以保小麥豐收。種植籽瓜更是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在土地上灑滿運過來的石塊,用拖拉機壠好,形成砂田,然後只要春天一有降水機會就趕緊趁雨後扒開石塊去播種,種好瓜後把石頭蓋好,這樣可以保證水分蒸發極少,充分的利用了大自然給予的每一滴雨露。而且長出的籽瓜因為躺在石子上面受熱均勻更加香甜可口。
永泰龜城外圍
永泰龜城——練武場靶牆
永泰龜城——龜尾烽火台
永泰龜城——城外吸水池
明代建城時在古城南面建有馬料場,牧馬場和練武場,現今練武場還殘留著一堵當年士兵騎馬射箭時的靶牆,靶牆上很多當初射箭留下的小洞洞,據說前些年有些人拿放大鏡去牆上還找到了一些明清時代留下的箭頭。城北方向每隔一段距離都有烽火台,據說一直延續到蘭州。
永泰龜城未來
永泰龜城——工人正在修繕城牆
每一次面對這些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我們在欣賞讚嘆的同時總不免心生隱憂,西北大戈壁灘乾旱的氣候為我們保留下了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產,面對著現在的不完整的古城,有關部門也在為保護古城而努力,2014年由國家文物局委託敦煌研究院對古城進行修繕,並於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別撥款480萬元,471萬元,848萬元對古城牆進行修繕,據李老師講總計要投入幾個億進行修繕,將來修好的城牆將沒有斷口,牆上的垛口也將全部新建,然後開始收取門票。對此我們不禁心生疑慮,這樣修完的古城到底是永泰古城還是「永泰新城」呢?到底什麼樣的古城才是完整的古城呢?同時也讓我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們曾經走過的遼寧最美野長城經過修葺後成為水泥牆的遺憾,只是心中默默祈禱小河口野長城的悲劇不要再次上演,真心希望將來我們還能給後代看到一個永泰古城,而不是一個永泰新城。與此同時,古城裡的人口也一直在不斷外遷,照此下去不久的將來古城將變成一座空城。
永泰龜城附近長城
席灘烽火台一號
席灘烽火台四號
距離龜城五公里處,在公路的北方,一片廣袤的戈壁灘上,有許多烽火台。有一處烽火台距離公路約一公里,高約四五米,中間被掏空,外壁被風化成圓形,凹凸的牆面,高低的牆體,外面看起來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牆體中露出許多直徑10厘米左右的木樁來。這是一群野鴿子(斑鳩)的聚集地,它們住在牆體上的洞穴中,集體歇在牆頂上曬太陽,我們來了,它們便在四周盤旋,大約二三十隻之多。時而有一隻掠過頭頂,前來打探敵情,看我們走了沒有。我們稱這裡是「鳥巢?土立方」!
向前,順著顛簸的小路開進戈壁,靠近兩座墩台,有石碑寫明這裡是雙墩2號烽火台。兩個高十米有餘的實心夯土台,上小下大,頂部平整,無法上頂。夯土壁上斜線排列著一些窟窿,應該是木樁腐朽後留下的,部分已是斑鳩之穴。兩個墩台距離約20米,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兩個墩台建在這麼近的位置上,或許跟它的獨特位置有關,正好處在兩座山嵐中間的平坦戈壁上。1號墩台底邊長11米.頂部長9米,高8米,東北角坍塌嚴重,東牆剩3米寬,北牆剩下5米,整個坍塌了盡1/3 。師父給它們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戈壁雙子座」。
距離2里處,有「四灘二座墩」烽火台,這是一座坍塌一半的墩台,僅南面,東面較完整,底部邊長10米有餘,高8米。北面西面坍塌成溜坡狀,幾隻烏鴉住在洞穴中。南距頭座墩約1.2公里。頭座墩底邊長11米,頂部邊長9米,高9米,頂部平整,這是我們看到的此地最完整最大的一處墩台。牆體上被風化出一道道橫紋來。十分的漂亮。
老師開著車在戈壁上馳騁,眼前的風光格外迷人。兩山之間,寬闊的天地,廣袤的戈壁,陽光下搖曳的芨芨草穗。秋光荏苒,涼意惺忪。秋季,是我們一年中最喜歡的季節。月淡風輕,草木蔥蘢,野花遍地,玉米金黃,山嵐蒼翠,叫人心醉。
張明弘1971年生於濟南,1996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 2010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師從劉進安先生,獲碩士學位,任教於北京科技大學至今。現為北京科技大學國際學院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現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渤海大學山水研究所副所長,渤海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