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承包魚塘,不為泡妞只為養鳥,這是什麼操作?

承包魚塘,不為泡妞只為養鳥,這是什麼操作?

這是城君原創的第1160個城市故事

早上8點,深圳灣畔,

路面的車龍還沒擺開,

天空的「早高峰」已到貨。

大規模的鸕鶿成群結隊湧來,

隊伍時而一字形,時而人字形,

用了1分多鐘,才通過海港上空。

從上周開始,

候鳥們又過來南方度假了。

它們白天飛到深圳灣吃飯,

晚上回去香港睡覺。

與深圳一線之隔的,

就是香港米埔保護區。

你在裡面走一趟下來,

能看到、聽到300種不同的鳥兒。

想到鳥類保護區,

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紅樹林,

但奇怪的是米埔外圍全是水塘,

步行穿越這片外圍區域要20分鐘。

這讓人不禁產生疑問:

濕地的小島停駐著幾隻黑臉琵鷺。

其實,除了廣為人知的紅樹林,

這些池塘也是重要的濕地。

這些池塘,叫做基圍塘,

常出現在鹹淡水交界。

廣東人熟悉的基圍蝦,

最初就養在這些地方。

自1940年代開始,

漁民在紅樹林的周邊挖河道,

再用挖出來的泥土包圍紅樹林,

形成一塊一塊的基圍。

基圍里養大的基圍蝦。

在秋天,漲潮時打開水閘,

小蝦、牡蠣隨潮水湧入基圍,

然後吃紅樹的落葉長大。

到冬天,漁民放干基圍,

撈出大蝦拿去賣,

塘底露出不太值錢的雜魚小蝦。

來自西伯利亞的鳥兒,

喜歡到深圳灣的紅樹林築巢,

再到排干水的基圍里,

吃上幾頓基圍蝦自助餐。

基圍養蝦,綠色零污染,

人好、鳥好、自然好。

一個正在放乾的基圍,能同時招待1600隻鷺鳥。

可惜好景不長,

80年代港深迎來快速城市化,

新蓋的高樓替換原來的漁村。

當時只顧發展經濟,

沒多少人留意自然保護,

廢水垃圾直接往海里倒,

嚴重污染了深圳灣的海域,

逐漸不適合魚蝦生長。

很多漁民放棄基圍養殖,

或者乾脆砍掉紅樹林,

改造成現代的深水魚塘。

80年代的深圳紅樹林岌岌可危。

突然「城市化」的浪潮襲來,

把一萬公里的旅行節奏全打亂了。

鳥類對棲息地忠誠度極高,

只要認定了那片紅樹林和基圍,

就是那裡的死忠粉。

一旦棲息地被完全破壞,

整個種群會消失殆盡。

保護水鳥,

最關鍵的是保護棲息地。

圖/Neil Fifer

經濟發展起來,

回頭一看環境卻破壞了,

實在得不償失。

於是,香港政府聯合自然保護組織,

努力給候鳥重建一片安樂窩。

他們挖走基圍堵塞的淤泥,

在裡面壘起高低不一的小島,

方便不同腿長的鳥類停歇。

四周還配有水道,

適時調節塘里的水位高低。

每一隻路過的鳥兒,

都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米埔自然保護區里,基圍佔了好大一塊。

平衡自然和經濟,花錢也不少。

香港政府每年幾十萬元,

向當地漁民收購沒什麼經濟價值的魚,

用來餵過冬的鸕鶿。

畢竟,保護的根本目的在於發展。

謝謝你們請客。

近年來,深圳參照米埔的經驗,

清淤還湖、回購魚塘和補植紅樹林,

在城市海濱建起豐富的生態結構,

每年冬季吸引近200種候鳥來棲息。

深圳的觀鳥勝地除了深圳灣,

還有海岸線長133公里的大鵬半島。

去年冬季,大鵬發現了5種新的候鳥,

再一次刷新深圳的候鳥名錄。

這裡生態保存完好,

被譽為深圳「最後的桃花源」,

連候鳥也用翅膀來給大鵬投票。

當你漫步海灘看落日,

耳聽鷗鳴,腳踏浪花,

看天邊候鳥或翱翔或游水。

這份大自然的美好饋贈,

怎能讓人不留戀呢?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委內瑞拉 | 一百萬買瓶水,兩千萬買只雞,身家沒過億還真活不下去。
17公里「殺人坡」,不應再用人命來剎車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