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戒毒者改變錯位的人生
原標題:幫戒毒者改變錯位的人生
「禁毒媽媽「高碧華和林明雅與戒毒人員交談
同康復人員做心理沙盤遊戲
幾把沙發,兩杯清茶,嘮叨些許家常,聽聽戒毒(康復)人員的心聲。江頭街道的社區禁毒社區康復管理工作站中,高碧華常常迎來這樣的一撥撥客人——他們曾經是吸毒人員,在這裡找到了家的感覺,在高碧華等禁毒媽媽志願者服務隊志願者的幫助下,積極進行社區戒毒(康復)。
和高碧華一起的,還有江頭街道轄區內的一百多名志願者。有社區熱心媽媽,有回歸社會的戒毒人員及其家屬,還有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正是這樣一群志願者,組成了江頭街道禁毒媽媽志願者服務隊,齊力創新點子,做好吸毒人員的幫教工作,努力用心感化,讓社區戒毒康復人員改變錯位的人生。
從一到眾戒毒人員主動加入
從2008年開始,高碧華拉來轄區內七八個熱心的女性,成立了禁毒媽媽志願者服務隊。對於禁毒工作,她們可不只是發發傳單那麼簡單。她們定期到戒毒人員家裡談話,真心誠意用心理學的辦法幫助戒毒人員擺脫心癮,更是把他們當成家人一樣。
真心的付出,換來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不少居民主動加入。至今,這支志願者隊伍已經發展到了百餘人,除了轄區的熱心女性,還有回歸社會的戒毒人員以及其家屬。
阿玲(化名)就是其中一員。有戒毒(康復)人員前來做康復治療時,阿玲常常和他們聊天,用現身說法勸導他們,遠離毒品回歸生活。
因為是親身經歷,阿玲總能和他們聊成一片。要知道,阿玲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裡飽受毒品的危害。禁毒媽媽志願者服務隊從阿玲還在戒毒所強制戒毒時,就常常為她送上生活必需品,並積極幫助其修復和家人的關係。感情上的投入,換取了阿玲的信任,更是重塑起對生活的信心。
在她父親去世後的一段時間裡,禁毒媽媽志願者服務隊的志願者們幫助她做了大量的心理疏導工作,並解決了就業難題,給予了阿玲積極生活的動力。成功康復後,阿玲主動加入了禁毒媽媽志願者服務隊,「我答應父親一定要好好生活,更要用親身經歷,讓更多人擺脫心魔,回歸社會」。
用心用情像親人一樣待他們
吸毒人員難免存在親情、友情缺失的情況。「他們只是病了,現在治好了病,最需要的是融入生活,回歸社會。」高碧華說,社區居民的「談毒色變」,對吸毒人員的抵觸心理,戒毒(康復)人員回歸社會時的恐懼心理,這是禁毒媽媽志願者服務隊長期以來需要面對的工作難點。
這也是擺在這群禁毒媽媽們面前的難題,「如何用心感化戒毒人員,使他們經過戒毒後能真正回歸社會,正考驗著禁毒工作者們。」高碧華說,「開展吸毒人員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把尊重吸毒人員的人格放在重要位置,堅持用心對待他們。你把他們當作家人,他們同樣也會將你當成最親最信任的人。」
感情的力量,是禁毒媽媽志願者的源動力。從吸毒人員在強制戒毒時開始,志願者們就和他們建立起密切的聯繫,積極修復他們的家庭、社會關係。平日里,持續不斷深入社區宣傳,在讓社區居民了解吸毒嚴重危害的同時,積極營造有利戒毒人員回歸的良好社會氛圍,幫扶他們自食其力,重新回歸社會。
禁毒媽媽志願者服務隊更是通過社區禁毒社區康復管理工作站完善的場地設施,日益升級的服務功能,提供從幫教、矯正、康復再到協助就業「一條龍」服務,成功打通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回歸社會的「最後一公里」。今年以來,已經介紹6名對象實現就業或自主創業,幫助3名對象家庭申請低保,5名對象家庭申請臨時救助金,協助8名對象申請保障房。
精準提升讓志願服務專業化
真正走進戒毒(康復)人員的內心、和他們成為朋友、最終成功幫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高碧華自費報名參加心理諮詢師課程,並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格。這樣的個人提升,讓她掌握了「催眠療法」、「心理沙盤」、「音樂療法」和「行為療法」等治療方法,「這讓我們更加容易讀懂幫教對象的心理,更夠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從心理上幫助他們克服矛盾和衝突,避免再次陷入復吸的境地」。
然而,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為此,在禁毒媽媽志願者服務隊的基礎上,江頭街道又組建了江頭街道心理諮詢輔導志願者服務隊,吸引了越來越多心理學專家加入,讓心理輔導這一實用的辦法,更好地運用到更多需要幫助的群體中。
高碧華說,這些年在禁毒媽媽志願者服務隊的努力下,江頭街道禁毒宣傳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幫助更多的人認識到毒品的嚴重危害。在大夥的幫助下,許多戒毒(康復)人員從剛開始的抱怨連天,轉變為積極生活,成功融入社會,「幫他們改變錯位的人生,這是大家最大的成就感」。
導報記者 林泓 通訊員 楊慶山 文/圖
TAG:海峽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