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戰百年啟示錄|三份文件三個許諾:當今中東版圖與亂局探源

一戰百年啟示錄|三份文件三個許諾:當今中東版圖與亂局探源

原標題:一戰百年啟示錄|三份文件三個許諾:當今中東版圖與亂局探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去百年之後,當我們回首這場戰爭,會關注在一戰初登場的新銳武器對戰爭形態的改變,會哀悼無數在塹壕中喪生的各國士兵,也會探究歐洲權力格局的重塑對世界的影響。然而,我們往往會忽略那片土地——中東——人們看待一戰時最易忽視的戰場卻直接影響著我們當今所處的世界。


奧斯曼帝國緣何捲入了這場本屬於歐洲的戰爭?英國人三份自相矛盾的戰時承諾如何塑造了百年之後的中東?謝里夫海珊領導下,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第一次迸發為何草草收場?他的哈希姆家族又經歷了怎樣的身世浮沉?敘利亞內戰、巴以衝突、恐怖主義……當代中東的厄運,或許只是一場由一戰開啟的百年輪迴。


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1日,比利時伊普爾,當地舉行一戰休戰100周年紀念儀式。 視覺中國 圖


謝里夫海珊的家族計劃


1918年十月三日,整整一百年前,敘利亞大馬士革狹窄的街道上,歡呼的人群迎來了一位身材瘦削、目光深邃的阿拉伯王子。時年三十三歲的費薩爾是麥加埃米爾、謝里夫海珊·本·阿里的第三子,他們所屬的哈希姆家族以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自居,名義上為奧斯曼帝國掌管著伊斯蘭教的兩大聖城麥加和麥地那,暗中卻早已與千瘡百孔的帝國貌合神離。

兩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之時,謝里夫海珊在英國人的慫恿與幫助下發動起義,公開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試圖在阿拉伯人居住的廣袤領土上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當時,協約國剛剛在加利波利戰役中慘敗於土耳其人之手,隨後又有一支由數千名印度士兵組成的英軍在巴格達以南的庫特地區遭到圍困。英國急需阿拉伯人出手,在奧斯曼帝國的後院燃起戰火。於是, 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亨利·麥克馬洪通過信件(即《海珊-麥克馬洪信件》)肯定了謝里夫海珊在阿拉伯地區獨立建國的訴求。1916年6月5日,由哈希姆家族領導的阿拉伯大起義正式爆發。


按照謝里夫海珊的家族計劃,戰爭結束後,他的長子阿里將繼承希賈茲(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西部沿海地帶,麥加和麥地那即在此區域——編者注)王位,次子阿卜杜拉與三子費薩爾將分別成為伊拉克地區與敘利亞地區的國王,而謝里夫海珊自己則早已迫不及待地拾起了阿拉伯國王的名號。


費薩爾王子在英國人的幫助下從希賈茲出發一路勢如破竹並最終攻下了大馬士革。1918年10月3日這一天,他騎乘一匹阿拉伯戰馬躊躇滿志地進入了自己未來的都城。費薩爾首先需要面見的是英軍司令埃德蒙·艾倫比。在維多利亞酒店中,阿拉伯的勞倫斯為一路並肩作戰的費薩爾翻譯了艾倫比將軍的話語。艾倫比囑咐費薩爾「降低自己的期望並等待倫敦方面的決定」。幾輪對話過後,費薩爾被告知自己或許可以掌控敘利亞,但黎巴嫩將歸法國人所有。


哈希姆家族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英國人將許諾給阿拉伯人的土地同時許諾給了別人。而承諾背後,英法暗自敲定的《賽克斯-皮科協定》對中東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短短一個月後,德皇威廉二世退位,一戰宣告結束,而這場戰爭為中東帶來的百年厄運卻剛剛開始……


被捲入西方爭霸之戰的中東

整個十九世紀,北起安納托利亞、南至埃及的廣袤土地上並不存在任何邊境。阿拉伯人與土耳其等民族以共同的穆斯林身份安然生活在奧斯曼帝國之中。一戰徹底打破了這裡寧靜,奧斯曼帝國解體後,英法兩國將這裡分割成為至少八塊相互獨立的政治區域,是為一百年後當代中東的雛形。


奧斯曼帝國本不願捲入這場致命的戰爭,事實上,英法兩國甚至還為土耳其人戰前的現代化進程提供過不小的幫助。然而,對東正教故土與地中海良港虎視眈眈的俄國人令剛剛失去利比亞與巴爾幹的土耳其人坐立不安。鑒於俄國已與英法締下協約,德國成為了奧斯曼帝國最後的指望。加入同盟國陣營後的土耳其人腹背受敵。他們不得不同時面對來自東北的俄國軍隊與從南部滲入阿拉伯諸省的英國人。戰爭中,奧斯曼帝國的每一寸土地均淪為了戰場。


德國選擇與奧斯曼帝國結盟的原因除地緣政治考量外還包含一定程度的宗教因素。當時,有數千萬穆斯林居住在英法殖民地與俄國高加索地區。德國人希望奧斯曼蘇丹可以藉由宗教地位發動「聖戰」,從而煽動各地穆斯林起兵動搖協約國根基。 西方大國利用宗教極端思想為自己謀利的做法由此創下惡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還會故伎重演,而冷戰期間,美國扶持「聖戰者」前往阿富汗抵禦蘇聯的做法更為猖獗至今的基地組織與「伊斯蘭國」埋下了禍根。


縱然西線戰事慘烈異常,英國仍有足夠的理由將寶貴的兵力投向中東。這片土地是英國本土與最大殖民地印度之間的必經之路。同時,來自埃及的棉花與伊朗的石油又是英國工業不可或缺的原料。法國則在毗鄰中東的北非地區擁有大片殖民地。同時,法國人在埃及與黎巴嫩均有投資,且與黎巴嫩地區的馬龍派基督徒關係緊密。


1916年5月,正當謝里夫海珊秣馬厲兵為阿拉伯大起義進行最後準備之時, 英國代表馬克·賽克斯與法國外交官弗朗索瓦·皮科暗中劃定了兩國在戰後中東的勢力範圍。依照《賽克斯-皮科協定》,謝里夫海珊認定英國人許諾給自己的領土中,黎巴嫩與敘利亞西部將歸法國人所有,巴勒斯坦歸屬待定,而其餘包括伊拉克在內的廣袤地區仍將繼續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1918年10月3日,費薩爾從艾倫比將軍的口中聽出了事情的端倪。

被割碎的領土和延續至今的角力


1919年,費薩爾出席巴黎和會,阿拉伯人首次以獨立身份出現在國際舞台上。王子試圖獲得諸國認可,在完整的大敘利亞地區建立屬於自己的阿拉伯國家。他的表現為英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返回大馬士革後,費薩爾強行宣布敘利亞阿拉伯王國成立,父親的希賈茲王國與之遙相呼應,哈希姆家族如困獸一般推進著自己的計劃。1920年初,法國人在國際社會的支持下前來敘利亞摘取自己的果實,費薩爾的王國在成立短短四個月後隨即覆滅。


費薩爾並沒有以失敗者的姿態返回希賈茲,而是選擇暫時逃往英國伺機捲土重來。與此同時,英國人正在探討自己手中的伊拉克的未來。費薩爾曾在阿拉伯大起義中與英軍並肩作戰,又剛剛在巴黎和會上嶄露頭角,因此成為了英國人心中伊拉克王位的最佳人選。雖然這片土地上幾乎無人知曉費薩爾的名字,但英國方面以「沙漠女王」格楚·貝爾為代表的官員們成功幫助哈希姆王子得到了人們的支持(格楚·貝爾是英國作家、探險家、考古學家與政府官員。英國對當時大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及阿拉伯地區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受到她的影響——編者注)。1921年10月,費薩爾在巴格達加冕,成為伊拉克國王。


希賈茲家中,謝里夫海珊的次子阿卜杜拉正暫時擔任父親的外交部長並依照家族計劃等待著伊拉克王位。弟弟的加冕令他氣憤不已。見木已成舟,阿卜杜拉募集了一支軍隊向敘利亞進軍並對外宣稱自己意在趕走那裡的法國人。1921年1月,阿卜杜拉在進入約旦河東岸的英國託管區後停止了北上的步伐並在安曼建起了自己的中央政府。 英國人隨後按既成事實將這片區域交給了阿卜杜拉代為管理,而以此為基礎建立的約旦王國陰差陽錯中成為了哈希姆家族勃勃野心破滅後,延續至今的唯一遺產。

如何重整被一戰割碎的領土成為了此後數十年中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們永恆不變的主題。費薩爾自然無法忘記自己的舊都,他與子嗣們始終希望奪回敘利亞,使新月沃土重新聯結。然而事與願違,為英國利益服務的伊拉克費薩爾王朝終於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被更為激進的民族主義者推翻。 諷刺的是,一百年後,一度剷平敘伊兩國邊境的竟然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而邊境兩側的國家此時已千瘡百孔。另一方面,阿卜杜拉也希望奪下被弟弟丟掉的領土,以使包括巴勒斯坦、外約旦與黎巴嫩在內的大敘利亞地區重新統一。於是, 法國託管統治下的敘利亞從誕生一刻起便成為了各方角力的對象。時至今日,域內勢力與域外大國依然沒有停止對這片土地的爭奪。


英法種下新月沃土百年紛爭禍根


英法雙方的戰時協議與戰後殖民某種程度上種下了敘伊兩國的苦難。在南起尼羅河下游、沿地中海東岸向北,再溯兩河流域向東直至波斯灣的新月形地帶,民族與教派分布極為複雜。西部靠近地中海一線居住著馬龍派基督徒、部分什葉派穆斯林、以及阿拉維派與德魯茲人,向東深入內陸後則是一大片遜尼派穆斯林世居的土地。東端靠近伊朗高原一帶,北部山區是庫爾德人的天下,而南部則是什葉派宗教的心臟。其中原本由奧斯曼帝國控制的地區只以大城市為中心鬆散地進行了行政區劃。


在民族主義方興未艾的日子裡,面對這樣的地區,如何劃分界線本是一件尤為棘手的事情,而英法兩國卻在遜尼派腹地這一最不適宜下筆的地方自私而草率地畫下了一條邊界。於是,界線兩側的敘利亞與伊拉克均成為了民族與教派問題極為複雜的國家。


殖民者們戰後的統治方式則加劇了新月沃土的亂局。「分而治之」是法國人屢試不爽的殖民手段。在北非,他們試圖煽動柏柏爾民族主義以鉗制使用阿拉伯語的大多數民眾。如今,類似的手段又被搬到敘利亞,原本處於社會底層的少數阿拉維派教徒在法國人的扶持下逐漸崛起。 殖民者不願看到居於多數的遜尼派掌握軍隊以威脅自身統治,於是阿拉維派教徒逐漸進入了軍隊高層。1970年,阿拉維派出身的空軍將領哈菲茲·阿薩德奪得了敘利亞政權。阿薩德父子長久以來對遜尼派群體所實施的鐵腕統治逐漸激化了國內矛盾。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戰事在又一場域內勢力連同域外大國的角力中持續至今。


伊拉克同樣如此,境內什葉派、遜尼派與庫爾德人的角力一直持續至今。費薩爾王朝覆滅後,伊拉克政權輾轉落入遜尼派領袖薩達姆·海珊之手,薩達姆對國內什葉派民眾進行了高壓而血腥的統治。2003年3月,當美軍侵入伊拉克並向巴格達進軍時,國內什葉派最高領袖阿亞圖拉西斯塔尼告訴他的族人們放棄抵抗,他知道,薩達姆倒台後,伊拉克將成為什葉派的天下。


美國人為了自身利益來到伊拉克時以當地民眾的解放者自居,而這樣的說辭與一戰期間英國人侵入中東時口中的話語別無二致。時至今日,美國人依然在中東泥潭裡挖掘著自己的利益,而一百年前,對《賽克斯-皮科協定》與歐洲帝國主義行徑大加鞭笞的正是他們的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強調民族自決的威爾遜主義曾在一戰結束之際為中東帶來了一絲希望,而如今,新月沃土上空卻依然盤旋著來自域外大國的戰機。


相比敘伊兩地,百年之前,阿卜杜拉來到安曼後偶然建立的臨時小國卻成為了當今阿拉伯世界最為安定的國家之一。單一的遜尼派人口結構是約旦王國得以免於戰火的重要原因。然而,哈希姆家族最後的王國雖然延祚百年卻始終籠罩著另一團揮之不去的陰影。1951年7月20日,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入口,年近七旬的阿卜杜拉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他的王國來到了存亡絕續的關頭。而一切還要從一戰期間,英國人的另一項承諾說起……


第三個許諾:《貝爾福宣言》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席捲東歐的反猶浪潮與持續惡化的經濟狀況使猶太人開始放眼海外尋找更為適宜的家園。其中,大多數人選擇了經濟更為繁榮、文化更加開放的美國,也有一小部分猶太人選擇來到地中海東岸,在心目中祖先的故土安家。與此同時,在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歐洲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聲勢日益浩大,越來越多的猶太人希望來到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獨立建國。歐洲各國對中東事務的介入早在一戰之前便已開始。其中,法國人有黎巴嫩山中的馬龍派天主教徒充當中介,俄國人則有當地東正教會作為代理人,而猶太人則成為了英國人的必然選擇。


英國的猶太復國主義領袖哈伊姆·魏茨曼是一位傑出的化學家。1904年,他在曼徹斯特大學獲得了一份教職,並在同一時期結識了當地的保守黨議員亞瑟·貝爾福。魏茨曼隨後成功地將猶太復國主義思想推銷給了即將出任首相的貝爾福(1902年至1905年出任首相——編者注)。 1917年11月,一戰行將結束之際,時任外交大臣的貝爾福致信英國猶太人的另一位領袖、魏茨曼的密友沃爾特·羅思柴爾德,表示英國政府將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座「民族家園」,是為著名的《貝爾福宣言》。


至此,英國人以三項不同的協議將同一片尚不屬於自己的土地許諾給了三位不同的盟友。法國人認為自己將在國際共管的巴勒斯坦獲得一定話語權,而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則相信自己將最終得到這片領土。於是,兩種民族主義瞄準了同一片土地。


1948年,以色列建國,第一次中東戰爭隨即爆發。猶太人最終擊敗了阿拉伯聯軍,鞏固了自己的國家。而與此同時,近百萬巴勒斯坦人從此流離失所。阿拉伯聯軍中,阿卜杜拉的軍隊雖然戰敗卻趁機控制了約旦河西岸地區。約旦王國吞下的不只是這片土地,還有這片土地上巴勒斯坦人。在巴勒斯坦人眼中,哈希姆家族與猶太人的關係過於曖昧,未來將出任以色列總理的梅厄夫人甚至一度造訪阿卜杜拉的都城。於是,1951年,一位巴勒斯坦青年在阿克薩清真寺入口開槍結束了約旦國王的生命。


一戰背景下,《海珊-麥克馬洪信件》與《貝爾福宣言》所催生的兩大民族主義在1967年迎來了一場決戰。當時,阿拉伯民族主義在埃及總統納賽爾的領導下如日中天,而以色列人卻在當年的「六日戰爭」中再次大敗阿拉伯聯軍,阿拉伯民族主義從此一蹶不振。猶太人在這場戰爭中佔領了約旦河西岸與加沙地帶,而兩地的巴勒斯坦人至今仍然生活在以軍的佔領之下為自己的權益進行著鬥爭。


2017年2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受英國政府邀請,興高采烈地出席了《貝爾福宣言》的百年紀念活動。而與此同時,巴勒斯坦人則嚴正要求女王的政府為百年之前的這份宣言公開道歉。 當世界各地早已開始反思一戰並舔舐傷口之時,巴以地區的人們卻仍將這場戰爭看做自己當今處境的直接來源。


尾聲


一戰結束後的五年中,謝里夫海珊數次拒絕了英國政府的重金誘惑而始終不願在戰後的《凡爾賽條約》上簽字。這位備受尊敬的阿拉伯領袖、哈希姆家族的族長堅定地表示,他不會把自己的名字簽在一份將巴勒斯坦交給猶太復國主義者、又將敘利亞交給外國人的文件之上。不久之後,失去了英國人信任的哈希姆家族丟掉了希賈茲。取而代之的沙特家族在統一阿拉伯半島之後建起了屬於自己的國家。


「一戰」與「中東」是一對密不可分的名詞,若沒有中東戰場,一戰很難被冠以「世界」二字,而若沒有一戰,則中東亦不會以現在的樣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海珊-麥克馬洪信件》、《賽克斯-皮科協定》與《貝爾福宣言》三項戰時約定不僅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塑造了當代中東的版圖,更奠定了這片土地遭受域外大國支配的宿命。奧斯曼帝國覆滅之後,再沒有任何一方勢力可以獨霸中東的角力場。


新月沃土之上,一場戰爭的結束便是另一場戰爭的開始。一百年前,西方大國與域內勢力在戰後的廢墟中儘力攫取著自己的利益,而一百年後,人們依舊重複著同樣的事情。


(作者系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中東研究碩士,自由撰稿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國際思想周報|「見過至惡」的獲獎者;「催人淚下」的裝置展
中國的家︱有兄弟對女性是好消息嗎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