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養生,是去感受自己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姿勢
李辛,中醫師,心身醫學碩士。師承國家級名老中醫宋祚民先生。現任上海自道精舍、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會顧問,法國藍之樹學會顧問。
著有《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兒童健康講記:一個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2015年立品圖書出版。
無花果
生
李宇春
00:00/05:25
一個人,心越靜,身體越柔軟,能夠感知和捕捉到的東西就越多。
而當我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真實狀態,也能夠感知到外界人事物的狀態的時候,我們就能夠以最適宜的方式作出反應,從而生活。
1
健康就是「平常」,「中和」
整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交響樂,跟天地這個大的交響樂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這是健康的標準。生病了,其實就是給老天踢出去了。
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節」,或者「失勢」。
那什麼叫健康呢?健康就是「常」。
健康不是說你面色紅潤,精神飽滿什麼的,不是這些東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
「常」是什麼東西?與自己、與社會、與這個大千世界處在相對和諧的關係中,能跟著自然的節奏玩,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天氣熱,別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別人走兩個小時不累,你也能走得動。但如果別人都怕冷,你還覺得熱;別人都困了,你半夜三點還睡不著覺,其實已經開始跟不上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健康的,這已經病得不輕了。
中醫眼中的病有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神」病。神散,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這是一種。
敏感,容易被外界引動,動心、動情、動欲,自控力差,這是第二種。
平常生活中,睡不好,易驚醒,怕吵,怕黑,怕鬼,這是神弱。
神病嚴重了,形神分離,心口不一,表裡衝突,你跟自己不在一起了,言不由衷,甚至喜怒哀樂發不出來,或者發之太過。
比如說,現在很多綜藝節目都屬於「太過」,目的就是渲染、挑動情感爆發,製造痴迷粉絲,容易亂神。
還有「不及」。你該高興的時候卻要壓抑一下,習慣了,就真的高興不起來了。
太過,不及,都是失常。
「當其時而無其氣」,也是失常。該高興的時候突然哭了。原本是傷心的,卻強迫自己堅強,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這是反常。
什麼是健康?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
所以,學了中醫就知道,「祝您天天平常」是最大的祝福。
以前老師教給我一個看病的訣竅:一個病,西醫不知道是什麼,中醫也看不出是什麼原因,你也不知道怎麼治的時候,怎麼辦?調常。
每次病人來複診的時候,要問他的生活狀態,吃喝拉撒睡,這才是中醫看病的基本指標。吃得好嗎?睡得好嗎?動得好嗎?拉得好嗎?出汗正常嗎?尤其是慢性病,把他的這些基礎指標調到正常了,就意味著生機恢復,氣機趨常,這個時候,人體本來的生命力,就能把這個病給化解掉。任何病都是這樣。
現在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個家庭會忘記正常的生活,沒有運動,沒有生活,沒有娛樂,沒有戀愛,什麼都沒有,只剩下緊張、焦慮地跟病魔做鬥爭。
這是什麼?失常。你的鞦韆正在被人為擾亂,甚至停擺!這種情況,即使你有資源,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醫生,也是沒用的。一個人要康復,必須進入真實有序的正常生活中,與萬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狀態里,才能把病慢慢化掉。
所以關於養生和調理,真正重要的是儘可能地去找讓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狀態。健康人也是這樣,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與合適的人,以合適的方式,做合適的事,這個就是養生。佛法里叫「正行」「正業」。
2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醫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後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後才到什麼呢?形病。疾病先從生命無形的部分,即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到氣的部分,能量格局和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到有形的疾病層面。
很多人的病,其源頭是某種很大的煩惱,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們無法解決的困惑,很多時候,病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去面對、澄清、解決。
為什麼儒、釋、道這麼重視「慚愧」、「反省」、「懺悔」,先得覺察到自己錯了,才有「知非即離」的可能。心念一轉,神氣也就轉了,生命列車的方向也轉了。
當一個人的身體有大病的時候,已經是生命列車的方向錯了很久了。但有一點一定要記得,信念隨時有機會轉回,信念一轉,神氣隨時有機會修正。
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內心狀態、身心感受無知無覺,卻指望通過吃一把綠豆、幾根草藥就能改變很多。這個對簡單輕靈的小雞、小鳥還行,我們這麼大、身心這麼複雜的人,要靠它來改變,不那麼容易。除非你是非常乾淨的肉體、非常清凈的心靈,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否則,一把綠豆是調不動你的,一包湯藥也不太容易做到。
《黃帝內經》里有一段對話。「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黃帝問岐伯,當一個人形體破敗了,氣血也耗幹了,治療就很難見效,這是為什麼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病人的神氣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醫生也沒有辦法調動了。
黃帝接著問,什麼是神不使呢?岐伯回答:「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這段話大家慢慢玩味,為什麼現在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好治,可以從這裡找原因。
一切的源頭,在於無形的思想、精神,然後才有了能量,然後才化生為物質。所有的病,或者說這個世界的開始,都是這麼來的。
3
真正的養生,是去感受自己
當一個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時候,是從他的內心出發,原點是自己,沒有錯位。
現代人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們去求一個東西、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總是有很多遠大的發展計劃,一直思考,想得很遙遠。或者關注一個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這個看那個,或者不停地講話,不停地做事。
我們以外物為原點,那就會失去對當下的自己和周圍的感受。這個狀態在中醫叫什麼呢?是「形神分離」。
打坐安靜的狀態是什麼呢?是《黃帝內經》說的「形與神俱」,或者「身心合一」。
現在講營養,要吃得好,早上一個蛋,晚上一頓肉,這樣對不對呢?
小時候我們都燒過爐子,爐火的大小決定了你應該往裡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簡單吧?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吃的問題上就不明白這些道理呢?你的爐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經沒有什麼消化力了,煙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沒運動,你還吃牛排,還喝牛奶,只會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爐火壓滅。
這些道理不需要通過學習醫學知識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識,要在生活當中去體會。體會吃什麼東西有什麼不同的感覺,有知有覺地去生活,吃了某個東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發現,也是有知有覺的開始。合適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尋找一個外在的統一標準。
所以,在生活中要養成用心的習慣。去感受自己、觀察自己,然後至少知道:
吃了什麼東西舒服,什麼東西不舒服;
跟誰在一起舒服,跟誰在一起不舒服;
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會比較安心,或者反之,會睡不著、糾結和難過。
生活中時時刻刻留意觀察自己,就可以時時刻刻調整自己,這是真正的養生。
4
調柔身心
《黃帝內經》對養生和養神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恬淡虛無」,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狀態。
「恬」是安靜、安然的意思,帶著放鬆的、微微的甜美。而電視劇里常見的大喜大悲是相對偏執、失中、失守的狀態,不是一個平常的中和狀態。
這個「恬」如果換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藥有一個原則叫做「甘以緩之」,意思是所有的葯,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讓人的精神、身體的運轉,包括人看待問題的方式及態度柔和、緩和起來。
現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緩」,比如神經衰弱、焦慮症、躁鬱綜合征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其實是大家陷入了一種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狀態。
太急了,神就飄在外面,氣機也浮動不定,既緊且亂,生理功能也就跟著失調了。
「淡」是什麼意思呢?「不那麼在意,無可無不可,都可以。」於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間,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執著於目標,也沒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點,有為的習性輕一點。佛法常說「自凈其意」,儒家講「思無邪」,道家說「為道日損」,都在講要簡單一些,樸素一些。
對身體差的人,我有個建議,不要學得太多太雜。現在不少人身心疲憊,但學習熱情很高,什麼中醫、國學、身心靈樣樣都不放過。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動得太多。當身體弱的時候,神氣是不容易收住的。
從中醫養生,從道家、佛家來說,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因為那個時候你的身體像電子天平一樣敏感,一個想法涌動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南懷瑾老師的書里常常提到,打坐坐到比較細微的時候,你的一個念頭,身體都會有變化,都會有感覺,那個時候自然就不敢亂動念了。亂想亂看就會不舒服。
5
精微感知力-虛己的功夫
人類的認知有兩套模式,一是元神,另一個是識神(現代會用心或腦來指代)。識神是邏輯思維、經驗判斷,偏於社會化,是由長期的後天教育、環境暗示、媒體引導,從外部世界載入而入,為「我」所用的認知模式。
前者是本能和直覺。中國文化里常常提到的「心法」「悟性」,比如書畫、古琴、中醫、武術的高階,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物我一體」,都是在直覺和本能的層面講的。
《易經》里有一句話:「《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中國古代的聖賢認為,對於天地萬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認識,非思維所得,非有為可近,乃是當心靈處於寂然不動的狀態,與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時候,自然而通達一切。
通過傳統的訓練方法,靜坐、站樁、太極……讓我們慢慢學會不再過度依賴於五官和邏輯思維,用心直接就能體會當下的真實。
我記得大學碰到某些課實在沒意思,又不能離開,就坐在那裡玩:放鬆下來,把手指輕輕放在足三里,放幾十分鐘,看看會發生什麼,這就是玩的心態。
「玩」,是傳統文化里很重要的一個字,不少東西是在放鬆的狀態里無意中體會到的,太用力思考,太有目標,往往會錯過。
手指放在那裡,剛開始沒感覺,穴位下面凹凹癟癟的,這就是「虛」;放一會之後,就開始「突、突、突」地跳,「經氣已至」,氣血開始感應了;過一會兒它自己就會慢慢地開始起伏、開闔。
它會不斷蓄勢,有時候,會覺得下面有力在向上頂,而到一定時候它會沿著胃經,順著小腿接通下去,通到腳脖子那兒,下不去了,為什麼呢?那裡是關節,這些地方不是太容易流通,而且容易存邪氣,所以要打通關節。
再放一會兒,它繼續蓄勢,「嘭」,通到腳底了。原來身體里的寒氣啊,熱氣啊,「呼、呼、呼」地出來了。
等你的感知力越來越細微後,直接能夠知道。
我在大學畢業之後,每個周末就幫媽媽做艾灸,當時還幫一個老師灸。有一天晚上,印象很深,在他後背艾灸膀胱經穴位,做到某個點,感覺穴位里就像有噴泉一樣往上涌,像是把懸空的艾條頂起來的感覺。
這種感覺,說明是實,「實則開」。人體內部有多餘的能量,自然會向外擴散。虛是什麼感覺?艾灸懸在穴位上有被吸進去的感覺。
後來,我發現如果自己足夠放鬆,拿著艾條的手會自己動,病人後背的氣場會在艾灸過程中變化,把你的手,其實是艾條引導到身體需要的地方。
這個狀態常常發生在雙方都很放鬆,艾灸師「虛己忘我」的狀態。如果艾灸師心不定,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目的性太強,雖然專註,但執著、用力,就感受不到這些了。
針也是這樣,學針灸,可以常常空出一個小時,待在房間里給自己扎一針。紮上之後,靜心體會一下是什麼感覺?以前說的像扔一塊石頭在池塘里,一層層的漣漪散播出去,自己身體哪裡堵塞、哪裡通利就慢慢知道了。
當你虛靜放鬆,沒有那麼多念頭、思想、情感、慾望、計劃和各種煩心事涌動圍繞時,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對乾淨的鏡子。
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裡,等著你來發現。你每天面對這個世界,每天都體會到一點新的,體會到像童話里的那些畫面:哎,太陽爺爺今天是很開心的,花兒向我微笑,有隻蜜蜂飛過,好像有什麼事情要告訴我。
靜心體會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變化,花鳥魚蟲浮沉,意氣神體互感,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答案在這裡。
用一鍋粥,治癒一周的疲憊
初冬的天氣,最適合在家裡煮一鍋粥,淘米、洗菜、開火、下料,看著水汽氤氳,從和緩到熱烈。咕嘟咕嘟冒泡時,用勺子攪動幾下,發現粥水已經變得粘稠,米菜的香味撲鼻而來。
調味,熄火。盛上一碗,就著熱氣慢慢吃下。時間也會慢下來,變成能量一點一點地注滿身體。
推薦食譜
1
番薯粥
材 料:番薯1根,西米20克,大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 法:
1、西米洗乾淨,大米洗乾淨浸泡10分鐘
2、番薯洗乾淨切小方塊
3、全部放鍋加適量水開始煮粥
4、粥好了加上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2
砂鍋水果粥
材 料:大米,蘋果,雪花梨,干桂花
做 法:
1、適量大米淘洗乾淨,水果去皮去核切塊。
2、砂鍋里加入水,小火燒開。
3、開鍋後要時不時攪動一下,以免糊鍋,粥快煮好時,加入干桂花,粥里會有淡淡的桂花香味和水果香氣。
3
雜蔬白米粥
材 料:白米75g,胡蘿蔔30g,菠菜5片,香菇1顆,玉米15g
做 法:
1、準備好食材洗凈改刀備用
2、白米洗好放適量水,喜歡稠粥就少放、喜歡稀粥就多放
3、玉米放入高壓鍋鍋內
4、依次放入其他蔬菜稍稍攪勻
5、壓力鍋保壓15分鐘即可,配點鹽調味或者不放佐料配點鹹菜也都不錯
4
三色糙米藜麥粥
材 料:三色糙米100g,藜麥50g,大米50g
做 法:
1、藜麥,三色糙米準備好
2、加入白米用清水淘洗乾淨
3、一起倒入電飯鍋,點擊煮粥模式
4、粘稠醇香的藜麥糙米粥完成
5、出鍋後加入少許麥片
5
玫瑰薏米養顏粥
材 料:黑米50克,薏米50克,小米80克,干玫瑰花8朵,黃冰糖50克
做 法:
1、黑米,薏米仁浸泡過夜,這樣可以節省煲的時間。
2、小米提前浸泡半小時。
3、玫瑰花泡開。
4、砂鍋中倒入適量清水燒開,把黑米,小米,薏米放入鍋中,大火燒開,轉小火。
5、如果水太滿,可以把鍋蓋留點縫隙,中途稍微攪拌,防止粘鍋
6、煮到米粒開花,比較濃稠時放入黃冰糖。
7、最後放入玫瑰花即可。
6
南瓜山藥粥
材 料:南瓜一條,山藥半根,大米、藜麥、小米適量,枸杞幾顆
做 法:
1、南瓜切成小粒,山藥也切成小粒,米沖洗乾淨
2、放入小鍋中,加入沒過食材大約3倍的水。加入幾顆洗乾淨的枸杞
3、燒開後,小火燉爛即可,大約燒開後15分鐘左右
4、倒入碗中。一個營養的早餐粥就做好了
5、南瓜的輕甜,加山藥的沙糯,很美味
7
黑白米銀耳粥
材 料:銀耳3-4小朵,大米40g,紫米40g
做 法:
1、銀耳提前泡發,去掉蒂部洗凈
2、大米、紫米洗凈後加入400-500g的水
3、放入已經泡發洗凈的銀耳
4、壓力煲設定15分鐘即可,紅豆都壓的爛
5、煮好後開蓋,質地較濃稠,加點冰糖就可以吃啦
8
香菇青菜粥
材 料:香菇、青菜、粳米、糯米、鹽
做 法:
1、取一炒鍋,將粳米和糯米洗乾淨並注入約800毫升的清水
2、大火燒開,轉小火煨半小時左右
3、估計快好時,炒菜。炒鍋里放點油,油熱先下生薑末和香菇丁炒香
4、然後倒入粗切的青菜,注菜心不要切
5、加鹽調味,快速炒均。註:青菜不要炒得太熟
6、將香菇青菜倒入米粥砂鍋
7、攪均就可以上桌了,菜心放在表面瞧上去美觀
來源:網路
※把早餐換成它既降三高,濕氣沒了腎也不虛了
※梁漱溟:慾望與志氣
TAG:詩羊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