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阿丹師的主力軍打了幾場大仗,值得回顧的是蘇伊士城的這場戰鬥

阿丹師的主力軍打了幾場大仗,值得回顧的是蘇伊士城的這場戰鬥

阿丹師作為渡河以軍的主力,打了幾場大仗,但最值得回顧與反思不是沙龍的北進與南方司令部的南進之爭,也不是阿丹的大包圍與巴列夫的直插運河之爭,而是蘇伊士城的戰鬥。奪取蘇伊士城對於包圍第三軍團沒有多大的作用。達揚在自傳中,認為拿下蘇伊士城可以導致第三軍團的投降,所以以軍應該奪下蘇伊士城,這其實是不對的。把蘇伊士城一起兜進包圍圈,同樣切斷第三軍團的後路。在政治上,奪取一座埃及主要城市無疑對停火後的政治談判是有利的籌碼。在軍事上,奪取蘇伊士城有利於加強以軍對整個運河南段西岸的控制,也有利於切斷東岸第三軍團的水源,蘇伊士城已經沒有平民,打起來也不用太顧忌。但奪取蘇伊士城對殲滅第三軍團並不是必不可少的。阿丹的任務也不要求佔領蘇伊士城。這只是順手牽羊的行動,要試一下,如果進展順利,順手拿下來;如果遇到堅強抵抗,就不強攻。事實上,阿丹真正的任務是佔領和肅清整個運河南段西岸,尤其是綠洲地帶全長和運河河堤,切斷第三軍團的水源(其中有些位於蘇伊士城東郊,城區與運河河岸之間是500米的沙漠),最重要的是,要伺機奪取一座反向渡河的橋樑,做好向東岸渡河的準備。

城鎮戰鬥遠比野戰複雜,尤其不利於坦克的發揮。在二戰中,列寧格勒打成圍困戰;德軍衝進了斯大林格勒,最後還是被打了出來,而這一撤退,最終一路撤退到柏林。在現代,俄軍在兩次車臣戰爭中進攻格羅茲尼,敘軍在內戰中進攻霍姆斯、阿勒頗,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進攻法魯賈,都是巷戰艱難的戰例。美軍進攻巴格達是少有的成功的坦克突襲戰例,但在很大程度上與伊軍已經放棄抵抗有關。城市對防禦一方有很多有利的地方,守軍可以逐街逐屋堅強抵抗,所以攻佔城市幾乎不可能做到速戰速決,容易造成很多傷亡。即使不考慮平民傷亡,用炮火或轟炸大片摧毀建築物可以製造大量守軍傷亡,但瓦礫堆本身成為大量路障,打成篩子的空殼子建築反而有利於守軍步兵的隱蔽穿梭,從意想不到的方向打擊進攻縱隊。裝甲部隊不適宜於巷戰和肅清城鎮殘敵。街道兩邊的建築物是天然的隱蔽處和工事,兩側延伸出去的街道是天然的火力通道,還可以用路障或者殘骸相對容易地封閉整條街道,製造殲敵區。進攻部隊的視界和活動空間受到嚴重約束,守軍可以從隱蔽的窗門、牆角、街巷突然出現,從死角接近,抵近攻擊,裝甲車輛很難有還手之力。在沒有GPS的時代,迷宮一樣的街道和大同小異的建築還非常容易造成迷路,在「黑鷹墜落」時,摩加迪沙的美軍車隊在天上有飛機指引路線的時候尚且屢屢迷路,只有雙眼目視判讀地標和地圖的時候就更難了。即使在今天,儘管武器技術極大地進步了,新型坦克在頂裝甲和發動機艙方面額外加強,新型「城市戰鬥車」採用坦克或者裝甲車底盤,裝備可以高射的速射炮、重機槍和榴彈發射器,具有驚人的火力,但依然有巨大的觀察死區和反應時間不足的問題。裝甲巷戰在今天依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對於十月戰爭時代的以軍來說,裝甲兵條令和訓練對巷戰有所涉及,但主要是在理論層面,主要是沒有實兵的司令部演習。實兵實彈訓練和演習很缺乏,一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具有大片密集建築的訓練場地,二是以軍主要預想戰場不包括眾多敵人城市。這和戰前以軍缺乏渡河作戰能力是差不多的情況。裝甲兵巷戰的一般原則包括幾個階段。首先,繞過城市本身,切斷所有進出的道路。其次,包圍城市,佔領控制近郊的要點,如果可能的話,也佔領可以從城市邊緣控制市內的要點。最後,才是裝甲縱隊突入市內,沿平行街道快速推進,向所有方向猛烈射擊,不要停頓。在持續機動中射擊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挺進中的部隊,摧毀沿路目標,削弱敵人的防禦實力,最重要的是,動搖敵人堅守的信心,動搖防禦體系。裝甲縱隊應該直接向關鍵目標衝擊,如主要政府建築、廣播電台,控制周邊的高樓,更要控制市內交通的主要路口。拿下這些主要路口之後,裝甲縱隊可以繼續在市內穿梭,繼續摧毀有價值的目標,震懾埃軍。最後才進攻居民區,以及還有孤立的殘存抵抗的街區。這些需要步兵進行逐街逐屋肅清。以軍在1956年和1967年戰爭中,就是使用這樣的戰術,相繼拿下了加沙、拿布勒斯、拉姆勒、傑寧。但1967年拿下東耶路撒冷的作戰不一樣。那一次是步兵直接投入逐街逐屋巷戰,只有幾輛坦克支援。原因很簡單:耶路撒冷老城街道狹窄,政治上和文化上敏感的建築和街區眾多,坦克施展不開。不過在耶路撒冷,約旦軍隊已經準備放棄,以軍裝甲縱隊從北面開進來後,抵抗很快瓦解了。

裝甲巷戰與野戰有很大的不同。在裝甲野戰中,需要首先發現目標,然後利用速度和機動佔領有利陣位,用精確射擊消滅敵人。在裝甲巷戰中,精確射擊並不強調,強調的是向所有方向猛烈射擊、壓制和震懾敵人,尤其是向上射擊。裝甲巷戰還要加強繞過或者越過路障的訓練。在實戰中,進攻縱隊應該包括坦克、裝甲步兵和工兵,但要小而全,小而精。要點是網狀行動,分進合圍,互相掩護,互相支援。長大但拖沓的進攻縱隊反而不好,容易遭到「砍頭」、「捅腰」或「截尾」。如果街道寬闊,縱隊可以由成對戰鬥車輛組成,或者成排(3-4輛)投入。阿丹的命令是拿下蘇伊士城。以軍本來就對傷亡敏感,這場戰爭中已經有太多的傷亡,在戰爭的最後階段,避免不必要的傷亡成為時刻要敲一遍的警鐘。「要是不打成斯大林格勒,拿下蘇伊士城,」對於南方司令部和阿丹來說,這是一個符合戰場實際的命令。根據前兩天的戰鬥經驗,第三軍團已近崩潰,蘇伊士城似乎可以不經惡戰就輕易拿下。情報表明,城內只有相當於兩個機械化步兵營的殘兵敗將,城外易卜拉欣港還有一個突擊隊營。阿利耶想用大規模的裝甲縱隊突如其來地衝進去,向所有方向開火,用震撼壓倒埃軍。計劃中包括大規模空中轟炸幾個小時,然後再加猛烈炮擊,應該創造了足夠的裝甲突擊條件,這些累計的火力準備估計甚至可能促成埃軍的投降。但以軍嚴重低估了蘇伊士城內埃軍的實力和戰鬥意志。以軍沒有衝進易卜拉欣港,所以那裡的埃軍實力不清楚,但把阿利耶和加比兩個加強坦克旅打得狼狽不堪的蘇伊士城內守軍肯定不止兩個營的實力。以軍到最後也沒有弄清城內守軍到底有多少。

蘇伊士城內的以軍坦克

阿利耶的裝甲進攻縱隊衝進蘇伊士城之後,情況很快失控。儘管準備時間不足,基本的戰鬥準備還是進行了,基本的師作戰計劃還是就位的。蘇伊士城與外界的聯繫已經被切斷,早晨就完成了包圍,坦克控制了蘇伊士城外圍。由於早晨的濃霧,空軍轟炸開始得晚了,而且只轟炸了半小時就提前結束,因為名義上停火馬上就要開始了。實際進攻要1.5小時後才開始,埃軍得以恢復過來。更糟糕的是,以軍炮兵火力大部分用於支援阿利耶攻佔城北的軍營區,沒有用於市內目標。行動開始後,加比首先衝進去,基本上沒有遇到抵抗,阿利耶方向也沒有發現埃軍活動。所有跡象依然表明,蘇伊士城應該可以輕易拿下,這是以軍誤判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埃軍由於停火已經開始而放鬆警惕,前面的轟炸和炮擊被理解為停火前的最後發威,沒有想到以軍竟然會在停火時間過後還發動坦克衝擊,被打了一個冷不防。但以軍坦克一旦進入城區,街道狹窄,拐彎抹角,行進速度大大放慢,最初的突然性和驚愕也過去了,埃軍開始組織起頑強抵抗。而且到這時候,埃軍也明白過來了,以軍根本沒有打算遵守停火,與其等待殺戮,不如抓幾個墊背的。由於淡水運河從城西流過,納胡姆的坦克營只有沿主要街道前進。他的錯誤是沒有推倒把街道從中間分隔開來的低矮混凝土護牆。

要是他把這低矮混凝土護牆推倒了,他就可以把坦克在街道的兩側來回調動,不僅增加向前的射界,還有利於兩側兵力互相掩護,當然還有更多的機動空間。進攻部隊的坦克和步兵組合也不理想,儘管進攻縱隊確實包含有步兵。理想組合應該把坦克和裝甲運兵車打散後交錯搭配,坦克-裝甲運兵車,再是坦克-裝甲運兵車,而不是成連成排的坦克再是成連成排的裝甲運兵車。打散後交錯搭配的話,合成小分隊的坦克炮的火力可以用於摧毀硬目標,裝甲車上的機槍和輕武器可以用於壓制敵人步兵。進攻縱隊的最大薄弱環節是匆忙增援過來的步兵。伊萬和巴魯奇的裝甲步兵本來更加適合於與坦克配合作戰,但他們都是後來才趕到戰場的,真正投入戰鬥的是傘兵。傘兵當然是精銳步兵,適合用於巷戰,但傘兵的傳統是徒步作戰,而不是配合高速推進坦克的乘車作戰。約西和希斯戴的傘兵一遇到埃軍火力,馬上習慣性地下車分散,準備徒步作戰。這對於蘇伊士城戰鬥來說,恰好是錯誤的反應,他們應該乘車追上坦克,高速穿越,並在行進中用手中輕武器從車上向四周射擊,壓制埃軍阻截火力。傘兵不僅缺乏與坦克的合成作戰訓練,裝備也不配套。約西和希斯戴的傘兵本來就不是配備給阿丹師的,他們本身也是在戰場上臨時組合起來的,缺乏配合,互相不熟悉。他們是乘坐大巴和卡車前來戰場的,而不是裝甲運兵車。在觀念上就不是打算乘車作戰的。即使換乘繳獲的裝甲車輛,這些裝甲車缺乏「澤爾達」的車頂機槍和車側射擊口,傘兵也缺乏從車上在行進中開火的訓練和意識。在戰鬥中,他們很快就落在裝甲縱隊的後面,和裝甲主力分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綸 的精彩文章:

TAG:譚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