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縱觀自然紀錄片60年歷史,我反而覺得BBC沒有想像中偉大

縱觀自然紀錄片60年歷史,我反而覺得BBC沒有想像中偉大

對大多數紀錄片愛好者來說,最大的喜訊莫過於BBC又發新的巨作了。如果新紀錄片又是大衛·愛登堡爵士解說,那就是喜上加喜了。本來想媚俗地介紹最近的BBC新作,但鑒於這是一個出土紀錄片的欄目,新鮮大作還是留給各位自行觀看吧。

不過,關注BBC的同時,我也從中發現了更有意思的東西。都說BBC的偉大在於一次又一次刷新我們對自然紀錄片的認知,但似乎很少人有關注到在一次次的革新中真正的源頭來自哪裡。恰好,我們喜愛的大衛·愛登堡爵士幾乎完整經歷了自然紀錄片從萌芽到崛起的整一段歷史,他的回憶是最有說服力的。

大概在一年前,我看了他口述的回憶向紀錄片《大衛·愛登堡:探索自然60年》,當時只覺得老爺子兢兢業業60多年,著實令人敬佩,但今天重看卻發現了指引自然紀錄片一路不斷走上巔峰的不是電視台也不是某個英雄,而是拍攝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技術。

很多人都不會知道新技術的出現會給自然紀錄片帶來多大的改變。提起新技術能讓人想到的無非就是攝影器材的發展,十年前1080P的畫質已經可以當作噱頭了,今天4K大家已經見怪不怪。

可實際上,有些技術讓你無論如何都想不到會帶來這樣的影響。舉個不太相關的例子,羅振宇是怎麼開始做自己的節目的,他的答案是能長時間錄製高清影像的佳能5D Mk III上市了,架設一個錄影棚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在自然紀錄片領域,這樣的事有很多很多。比如你會發現幾十年前很少關於海洋的經典自然紀錄片,除了水下攝影設備的限制外,水下對人的限制其實更關鍵。

自由潛水每次只能拍攝幾分鐘,而用水肺又會產生氣泡驚動很多動物,破壞了自然的狀態。循環式水肺出現之後,才算是真正地給海洋自然紀錄片帶來了全新的血液,才有了藍色星球這樣優秀的作品誕生。

類似的例子還有空中的拍攝。航拍或者鳥瞰一般來說是一部紀錄片里最能吸引我們的,因為我們幾乎無法以這個角度觀察世界,就像第一次坐飛機的時候你一定會好奇窗外的景色一樣。

僅僅在十多年前,想要在自然紀錄片中呈現這種效果,幾乎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駕駛直升機,由攝影師手持設備捕捉影像。但我們都是到直升機的聲響特別大,一旦過於接近動物,必定會驚擾它們。

那麼,解決辦法就是控制直升機保持安全距離,而攝影師使用超長焦鏡頭拍攝。然而長焦鏡頭又會帶來新的難題,難以控制抖動,原本手抖加上直升機的抖動,他們甚至想出了讓把攝影師半吊在艙外的方式來降低抖動。

2006年的時候,BBC在拍攝地球脈動系列時,引進了一種來自軍方的新技術,叫做「直升機萬向架」。其實是整合了穩定系統的萬向攝影裝置,可以直接安裝在直升機上,攝影師採用監視器操作控制所有鏡頭動作,良好的防抖穩定性甚至能允許拍攝一些極端長焦的畫面。

但是,直升機還是無法解決一些特殊的空中拍攝場景。依舊是地球脈動的拍攝,當時需要在空中近距離拍攝樹木和樹林,直升機太過危險,攝影師小伙有了一個瘋狂的想法,把兩個躺椅吊在熱氣球下面,外加一個割草機改裝的螺旋槳,就造出了個叫「cinebulle」的玩意兒。拍攝效果自然是可圈可點的,只是乘坐體驗實在是難以形容。

今天這些工作大多都由無人機所取代。說起來可能有些不可思議,那個著名的藍鯨俯拍,不是用什麼頂級設備拍攝出來的,用的僅僅是某中國品牌的消費級無人機,因為藍鯨上浮的時間非常短暫,小型設備在這種場景下靈活的優勢就能發揮作用。

除了這些乍一聽和攝影不太相關的技術之外,現在我們經常在自然紀錄片中看到的一些攝影技術其實最早並不是用在影片拍攝上的。我個人認為最令人驚嘆的還是各種夜間拍攝技術,愛登堡爵士在這一點上也體會頗深。

1972年,愛登堡來到婆羅洲的哥曼東洞穴,這裡是鳥類和蝙蝠的天堂,但想要拍攝它們就必須面對洞穴晝夜無光的難題,使用大量照明是當時沒有辦法的辦法,這當然會驚擾到洞穴的主人。

後來,安保行業最先開發出一種新相機,能夠利用紅外光成像,因為絕大多數動物和人一樣都無法看見紅外光,因此可以用紅外光源進行照明,今天這種攝像頭遍布中國的大街小巷。這在當時這個技術給自然紀錄片攝製帶來的便利是難以想像的,從此我們可以拍下我們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景象。

類似的還有一種用於低照度環境下的拍攝的「星光攝影機」,這種設備是基於軍用微光夜視儀改造的,相比於紅外光成像,它不需要額外的照明,那這二者的差別在哪呢?舉個例子,假如你需要拍夜晚的非洲草原,紅外光源是無法照亮遠處的,這時微光夜視儀被動成像的優勢就體現得淋漓盡致。

實際上,「星光攝影機」的應用甚至推動了動物研究的科學新發現,比如犀牛夜間的社交活動、睡覺的野生黑猩猩以及非洲象的豐富夜生活,這些珍貴的野生動物資料都是靠這些原本不屬於攝影界的技術記錄的。

人是視覺動物,但聽覺也是極為重要的。我們常常過多地關注畫面給我們帶來的衝擊,卻很少好奇有些紀錄片里的聲音是如何錄下來的。

愛登堡爵士在紀錄片里就回憶了這樣的一件趣事。1957年他前往新幾內亞島拍攝《動物園探奇》的天堂鳥內容,攝製組翻山越嶺找到天堂鳥,但由於當時的攝影機還是老式發條驅動的,噪音很大,無法錄同期聲,愛登堡只能在錄製結束後用錄音機再錄一段天堂鳥的叫聲。

這段後錄的天堂鳥叫聲實際只有兩聲,「哇哇」和「哇哇哇」。後期的時候,他們就把這兩聲鳥叫循環配進影片中。播出之後,有研究動物的學者發現了這個細節,他並不知道這是後配的,於是給BBC寫信,希望就探究天堂鳥「哇哇」與「哇哇哇」的單曲循環的求偶叫聲寫一篇論文,讓人哭笑不得。

有些錄音方法是我們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比如《林下生命》中,攝製組是如何捕捉到螞蟻的腳步聲、毛毛蟲的叫聲以及蝴蝶扇動翅膀的聲音?錄音師用了一種聽起來非常拗口的設備,叫做粒子振速傳聲器設備。

對我來說,這些紀錄片背後的技術真的太有趣了。回到我標題所說的問題,BBC是否偉大?當然偉大,但是BBC的偉大在於能將各種不同領域的技術融會貫通改變歷史。但這些技術本身還是來自於各行各業具有創造力的工作者們,他們才是偉大的基礎。

而BBC或尊敬的爵士,他們是偉大的見證者,他們的幕後故事才是最精彩的,在《大衛·愛登堡:探索自然60年》里,最偉大的是人類。

________

本文由Dizzy紀話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公眾號界面回復「60年」獲取觀看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精英高材生姦殺36人,坐上電椅前還與專家討論犯罪心理學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