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沒想到納吉尼不僅是個美人,還是世界上最長長長長的一種蛇!

沒想到納吉尼不僅是個美人,還是世界上最長長長長的一種蛇!

無劇透,請放心食用

但有……蛇蛇蛇蛇蛇蛇蛇!預警

大家翹首以盼的《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已經上映。昨天,@翼狼Elang大大已經帶大家預習過精彩看點啦,你有沒有注意到那些小彩蛋呢?如果你怕蛇,可以看這篇。看完電影再看文章,你就會知道《神奇動物》系列竟然這麼良心,這麼科學。

除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炫酷魔法外,影片另一個亮點莫過於能夠飽覽魔法世界中的珍禽異獸,而與這些超現實的神奇動物相比,伏地魔的寵物蛇納吉尼的形象算是非常寫實了,完完全全參考自麻瓜世界的網紋蟒(Malayopython reticulatus)。

網紋蟒是亞洲的特有物種,廣泛分布於南亞、東南亞的熱帶地區,所以請金秀賢(女)這一東方面孔飾演納吉尼的人類形態還是很科學的。

來源:《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預告片

最長長長長長的蛇

網紋蟒是現存蛇類中最長的一種,之所以說最長而不是最大是由於在相同體長下網紋蟒徑粗遠不及緬甸蟒和綠水蚺。成年網紋蟒大多可以長到3~5米,在體型上存在性二態的現象,雌性因負擔生殖使命而比雄性壯碩得多。HP官方對納吉尼體長的設定為約十二英尺(約3.65米),雖然常被冠以巨蟒之名,但這個頭的雌蛇在網紋蟒中只能說是中等偏小吧。

對於網紋蟒極限個體長度的認定一直存在爭議,歷史上有無數人宣稱目擊過十米甚至十幾米長的超級巨蟒,但都無法拿出的令人信服的證據。有據可循的最大個體報道是飼養於美國賓州高地公園動物園(Highland Park Zoo)一條名為「巨像」(Colossus)的網紋蟒,1956年測得的體長極值為8.7米,但對其死後骨骼的測量卻只有6.35米,對其新鮮皮張的測量結果也只有7.29米,兩個數據都遠遠小於測量極值,推測原因可能是生前遇到盤曲彎折不便測量處進行了一定估算而造成的數據錯誤。

在匹茲堡動物園展出的巨像,照片攝於1960年。圖片: Bill Allen

較為可信的最大體長記錄也是來自一條生活在美國的圈養網紋蟒,名叫「美杜莎」(Medusa),2011年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時全長7.67米,體重158千克,這樣的塊頭為它贏得了「世界最大圈養蛇」的稱號。但自此之後便沒有再更新關於體長等信息,如果這條巨蟒還在世的話,全長突破8米應該不成問題。

馬來西亞民防部隊成員在吉隆坡郊外一個建築工地的一棵樹旁發現的網紋蟒,長約7.5米。圖片:AFP

超粗粗粗粗粗的蛇

與網紋蟒爭奪世界最大現生蛇類這一稱號的最有力競爭者是分布於南美洲的綠水蚺(Eunectes murinus)。綠水蚺又被稱作森蚺,是著名恐怖電影《狂蟒之災》的原形,曾有人報道稱見過長度10米以上的個體,但未能提供可靠依據。目前最可靠的最大全長記錄為5.6米,這個數字無疑讓眾多「挺蚺派」大為失望。

和納吉尼長度相同的綠水蚺。圖片:Austin J. Stevens / Animals Animals

但「大」這個概念不能只以長度作為標準,圍度、徑粗等也是重要的參考標準。綠水蚺主要捕食現存最大的嚙齒動物——水豚,成年個體除非旱季水源地乾涸否則極少上岸,因長期生活在水中,水的浮力承受了一部分體重,故而可以肆無忌憚地橫向發展,最終水蛇腰變得比水桶還粗,對其體重的估算可能接近甚至超過200千克,所以論大來說這倆傢伙也是難分伯仲呢。

最近腰有點粗的雌性綠水蚺和依然苗條的雄性綠水蚺。(兩性異型)圖片: M. Watson / ardea.com

剛剛從蟒談到蚺,好像只有大蛇才能配得起這兩個稱號,拋開手頭的生物學知識,單從漢字構型上來說,「蟒」與「蚺」確實皆指大蛇之意。

「蟲」字部首源自甲骨文中的「虺」(huǐ)字,意為某種毒蛇,而後概念擴展至所有與蟲、蛇相像之物。「莽」字意為大,「蟒」即為大蛇,「冉」字意為緩慢,「蚺」所指為體型龐大,行動緩慢的大蛇。所以自古以來,人們的潛意識中便認為名字中帶有「蟒」、「蚺」字樣的都應是蛇中的大塊頭。

但生物學意義上的蟒與蚺指的是蛇類中兩支保留較多原始特徵的成員,雖然長相相似,但兩者隸屬於不同的科——Pythonoidea蟒科與Booidea 蚺科,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生殖方式的不同,蟒為卵生,而蚺為卵胎生。的確,蟒科與蚺科均「盛產」巨蛇,但其中亦不乏體型嬌小的種類,例如分布於澳洲的侏儒蟒屬(Antaresiaspp.),全長多不足1米,是蟒科中體型最小的類群。北美州的南部橡皮蚺(Charina umbratica)平均體長只有40厘米,長度還不及某些蚯蚓。

不僅不長,還超奶超可愛的!圖片:Devin Bergquist / Flickr

用舌頭探索世界

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發生在戈德里克山谷的那場激戰中,雖然哈利和赫敏使用了隱身斗篷,但還是納吉尼輕鬆識破。可別小看了一條蛇,網紋蟒在捕獵時不僅靠視覺,還依靠其他人類不具備的感官——例如「嗅覺」和「熱感覺」。

蛇用舌頭感知世界。圖片:Seven Nguyen / YouTube

不光是網紋蟒,所有蛇和蜥蜴都會通過吐信子的方式感知外界,不過它們的舌表面沒有味蕾,無法產生味覺,真正用於感受「氣味」的器官隱藏在口腔上方——名叫犁鼻器的化學感受器。犁鼻器是一對深色的盲囊,位於齶前部靠近鼻腔的地方,其表面滿布嗅覺上皮,以嗅神經與端腦相連,並有一在齶上開口的短導管與口腔相通。當分叉的舌尖不斷伸出口外擺動時,空氣中飄浮的微粒即黏附或溶解於舌上。緊接著,當舌縮回口中的時候,舌尖將化學微粒送入犁鼻器在口腔的開口,從而產生嗅覺。犁鼻器最早出現於兩棲動物中,在哺乳動物(包括人)的胚胎期也普遍存在,不過只有爬行類將它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

圖片:Fred the Oyster;漢化:雪梨

除了犁鼻器這個四足動物同源的器官外,網紋蟒還擁有某些進步的器官,例如一種被稱作唇窩的立體熱感受器官。唇窩為唇部的一列凹陷,為蟒科和蚺科蛇類的獨有器官。當有動物從它身邊經過時,唇窩內部的膜結構能感知周圍空氣中熱射線的細微差異,從而在膜上形成溫差電動勢,再通過神經細胞傳導到神經中樞,從而確定發射熱射線物體的位置。

圈內標註的這一列凹陷即為唇窩。圖片: Huber Querlioz / Biosphoto;製圖:雪梨

蝰科蝮亞科的蛇類也有類似的熱測位器官,位於鼻孔與眼之間,稱作頰窩,蝮蛇的頰窩與蟒蚺類的唇窩屬於各自獨立演化出的同功器官,不過頰窩結構更加精巧細緻,對溫度變化更為敏感。

白唇竹葉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示頰窩。圖片:Rushenb

是絞殺而非毒殺

再回到哈利·波特系列,無論是小說和電影中,都將納吉尼設定為一旦咬中獵物,就會使獵物的傷口流血不止,她的毒液雖至於不致命但會導致傷口癒合速度緩慢,令人痛苦不已。這種毒液應該是魂器的力量在作祟,畢竟現實中的網紋蟒是一種無毒蛇,多採用伏擊的策略擒獲獵物,再通過野蠻的纏繞令獵物喪命。

納吉尼帶來了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最讓人心痛的這一幕,「You have your mother"s eyes」。圖片:電影《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捕獵成功之後,自然是進食了。人們常以為,蛇類之所以能夠吞下體型比頭更大的獵物是因其上下頜能夠「脫臼」所致,但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蛇類的頭骨有著精巧而複雜的結構,大多數蛇類(這裡指真蛇下目的成員)的頭骨多由43塊小骨組成,蟒蛇稍多一些,多為47塊。其中,上頜骨、齶翼弓和鱗骨等是可活動骨骼,在進食時小幅活動協助吞咽;連接顱骨與下頜骨的方骨決定了開口的最大角度;兩側下頜骨僅由韌帶、肌肉等軟組織相連,使得下頜可以大幅度地像左右運動;再加之下頜皮膚相對鬆弛,可在吞食時延展擴大。諸多因素協同作用才使得蟒蛇得以吞食較大的獵物。

可以盡情張嘴,而不用擔心顳下頜紊亂症。圖片:Tony Crocetta / Biosphoto

當蛇開始吞食時,上下頜的牙齒像鉸鏈般交替活動,將食物送進食道。由於蛇沒有胸骨,兩側的肋骨可以很大範圍地向外擴張,延展性極佳的皮膚也隨之擴張,鱗片之間排列並不像以前那樣緊密,而是露出來鱗間的皮膚。此時體壁的肌肉開始收縮,食物便輕而易舉地滑入胃中。在吞食下食物後,蛇的徑粗會是之前的一倍以上。

接下來的工作就完全交給胃液來搞定,蛇類的消化能力極強,甚至能消化掉骨頭。只有鳥羽、獸毛等會隨糞便排出,或某些大型獵物的角、蹄等會通過嘔吐的方式排出體外。而消化的時間,則與食物大小以及溫度相關。

吞了只水豚的綠水蚺。圖片:Fran?ois Gohier / ardea.com

順帶一提,Nagini一詞源自古印度教和佛教神話中半人半蛇的娜迦族,形象與我國傳說中的伏羲、女媧類似。這一種族中的男性被稱作nāga,女性稱作nāgī、nāgīn或nāginī。在古代建築、雕塑上娜迦族多以眼鏡蛇的形象出現,但後世也泛指各種蛇類。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文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日曆娘的雙11剁手什麼?喏,清單都在這裡了!
追逐胖達十年,卻只能看見它的……便便?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