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院落,方得真我。
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曾赴美國拜訪建築大師賴特,賴特問及來訪目的,梁思成說:「我是來學習建築理論的」。賴特當即一揮手:「回去吧,最好的建築理論在中國。」
(梁思成先生)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建築除了是建築,它還是一場浩大的藝術創作,更是社會文化中最巨大的物化存在,它的每一磚每一瓦都顯示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過往的文化創造。
中國的建築就好像中國人的性格,是緩和的,不似西方中世紀教堂般的銳利。
所以中國的傳統建築都是向地面四處有序地鋪開,主次分明、均衡對稱、秩序清晰。
而最富有這一倫理精神的建築形式,就是中國的院子。
無論是北京四合院,晉商的大院,蘇州的園林,無一例外顯露的是中國人「中和內斂,不事張揚」的處世哲學。
院子是中國人安頓生命、安頓家屬和安頓精神的場所。
古人再窮,哪怕用籬笆圍屋一圈,都要有自己的小院。
一道牆把一個家庭圍起來以後,形成了家庭的倫理秩序,中國人的院子裡面是個獨立的世界,是一個家的天地。
院子,反映的是一個家族興旺。
自古至今中國人講究天地人和、天人合一。
一大家子在一個院兒裡面,鄰里之間互相照應,累了到院兒裡面散散步,看看葡萄架子澆澆花,這是中國人特有的生活審美。
敞亮的院子承載著百姓幾百年來的日常生活,散發著經久不息的文化魅力。
院落給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安定、寧靜、和睦、整齊、舒展的生活環境和歷史記憶。
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具有表象之外的意境之美,不僅看著漂亮,住著舒服,更有了與心的交融。
如今的都市高樓林立,很多古老的人文地理現象已經行將消失,而這也恰恰成為現代人懷念它們的理由。
街頭也常出現以「院子」、「巷子」、「衚衕」等命名的餐飲休閑場所,正是都市人這種傳統建築情結的體現。
現代社會幾乎人人都在壓力超載的狀態中生活,自然嚮往慢生活、綠色生活,而院子正好代表了這種所嚮往的恬適生活。
吾心安處,即為家。
院子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強烈的
一個
符號。
青瓦粉牆、木門銅鎖,記憶里的中式院落,
象徵著家,象徵著家族記憶,是中國人生命體驗中最溫暖的一部分。
從古至今,中國人的院落居住情結,從來沒有改變過。庭院對於中國人而言,是一種休養生息的精神家園,讓奔波不安的靈魂得到詩意的棲居。
古有鄭板橋雲「吾畢生之願,欲築一土牆院子,門內多栽竹樹花草。」
今有老舍曾言,「我理想中的院子必須很大,靠牆有幾株小果木樹」。
院牆環護,曲折游廊,小小兩三房舍,綠柳周垂,牽藤引蔓累垂其間,晴時與三五知己園中煮茗暢談,雨時閑卧紗窗下聽雨打芭蕉……
中國文人的筆下,言情有院,明志有院,思鄉有院,哀國有院;胸中有丘壑,自當有院子來承載,中國人的院子,是情的寄所,也是志的歸處。
歐陽修寫「庭院深深深幾許」,世人方知其鬱郁不得志的哀怨之苦。
易安居士抒「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方能紓解無法捎寄的「萬千心事」。
在庭院中隨意地品茗飲酒、填詞作畫,一切詩意發自內心,又使庭院充滿詩的「意境」,這院子里的生活智慧,大抵如此。
而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說:「這個庭院,不知怎麼撞到了我心靈深處連自己也不大知道的某個層面……我隱隱約約找到自己了。」
歷經十年之久,尋覓大江南北,竟在一方院落才覓得真正的自己,原來,當有院落,方得真我。
最後,推薦您讀本書:
(本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拾遺
古今,格物鑒器!
閑情雅趣|人文空間|古典傢具|器物之美
點擊「
閱讀原文
」,歡迎進店逛逛TAG:拾器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