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賞石與文人精神

賞石與文人精神




賞石自然、堅貞、孤介、沉穩、恆久之精神,乃文人之最好寫照。純粹精神上的東西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讓我們追根溯源,先了解一下文人之情懷,方可體會到賞石與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承繼到古代文人之精神,才可感受到賞石之美。



 


自古文人皆清高自負,遺世而獨立。漫步千年文壇,自《楚辭》伊始,屈原以楚國大夫貴族之身「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然而只落得「眾果以我為患」,顛沛流離,國滅後投江而亡。這是屈子輔王佐政平天下,澤被蒼生美好願望破滅後的無奈,是文人特立獨行的思想與純潔高尚之情操糾集的結果。





 



天地有正氣,文人之風骨貫穿宇宙,如蘇東坡所言:「浩然正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文人肩負著責任、使命、是一種生存的浩然正氣,大義凜然,超拔清逸,榮則澤被天下蒼生,辱則捨身成仁取義;進能為社稷百姓進言,退不謀衣食口腹之慾。






 


文人的風骨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的,它不媚俗,不崇貴,不懼強,不凌弱,不會隨波逐流,就像是熠熠生輝的藍田美玉,暗香馥郁的靈芝香草,是代代相承的中華之魂!因有這種精神,華夏才能在這幾千年數度變遷中世代傳承而生生不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子長久與山林、大自然為伍,與天地宇宙為伴的對話。而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亦是在此種境界中由衷發出的感嘆。這是他們長久地置身於天地、隱於山水中悟出來的,道家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後來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





 



文人性癖而不與人同,雅事當屬明代陳繼儒《太平清話》所云:「凡焚香、試茶、洗硯、鼓琴、校書、候月、聽雨、澆花、高卧、勘方、經行、負喧、釣魚、對話、漱泉、支丈、禮佛、嘗酒、宴坐、翻經、看山、臨帖、刻竹、喂鶴,皆一人獨享之樂。」而明代乃賞石最盛之時,為何文人雅士里獨缺賞石一樂?





 

誠然,文人賞石豈止文人樂事,實乃賞石與文人已融為一體,文人不僅僅是在享受賞石形態之美,更是以石喻己,在文人心中,石即是己,己更像石,在難分彼此中寄託了文人無限的思緒與情感。


 


文人遺世而居,極其自我,不願被人所知而孤傲自賞。就像文人精神之不易闡述,一塊頑石,更是晦澀而難以理解。賞石,完全是文人的隱私,想要解讀賞石,首先自己要具備文人精神!









最後,推薦您讀本書:


(本文來自:菖蒲壽石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拾遺

古今,格物鑒器!


閑情雅趣|人文空間|古典傢具|器物之美




點擊「

閱讀原文

」,歡迎進店逛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器格物 的精彩文章:

人生的樂趣兼賞蒲
變形與摹仿:傳世「鬥茶圖」系列作品再談

TAG:拾器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