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細菌、被蟲咬,他們的「瘋狂」讓醫學進步!
導語:神農氏:聽說,我開了一個壞頭?
不知道是不是遠古神話中的神農氏開的頭,為了了解草藥的藥理,這位先輩什麼都敢往嘴裡塞,在神話中最後因斷腸草(鉤吻)毒性太烈而去世。
數千年後,葯聖李時珍也走上了親身嘗葯的老路,把藥材(以及一些奇怪的東西)的酸甜苦辣甘溫辛寒都寫進了《本草綱目》,甚至連人體的頭髮耳屎也不放過,為中藥學歸類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縱觀歷史,一些勇敢(膽大)的醫學家和科學家們,似乎在冥冥之中達成了一種「共識」——
沒人做實驗?可以用自己啊!
首先來介紹一位昆蟲學家——賈斯汀·施密特。比起李時珍前輩這本「舌尖上的中草藥」,施密特老師看起來更具有抖M自我犧牲的潛質。
他的日常研究是被各種各樣的蟲子咬,然後記錄感受尤其疼痛程度並且樂此不疲,最後還被咬出了經驗完成了一本著作——《野性的刺痛》(The Sting of the Wild)。
他把昆蟲的叮咬分成了1-4的等級,並把痛感詳細描述了下來。
從上圖可以看出,這位施密特先生顯然非常有文采。
不信摘一段看看:
夜間大黃蜂,疼痛2.5級,粗暴而肆虐的痛感,就像篝火中的餘燼粘在了手臂上(Nocturnal Hornet. Rude, insulting. An ember from your camfire is glued to your forearm.)。看到這裡不禁要想起《荒野生存》中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貝爺,這兩個人如果交流一下昆蟲方面的心得應該會相見恨晚……
如果說被蟲咬還不算要命,那麼直接把致病原往肚子里灌的就更是一條好漢。
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新事物要被人接受都會經歷一個曲折的過程,這一點,幽門螺桿菌的發現者沃倫和馬歇爾一定深有體會。
兩位在1982年成功培養和分離出了這種細菌,但幽門螺桿菌導致胃潰瘍及胃癌的說法並沒有被眾人所接受。他們甚至還受到同行的嘲笑。
一氣之下,馬歇爾一口乾了一杯含有大量幽門螺桿菌的培養液。
結果當然不用說,馬歇爾很快被胃病纏上。然而,醫學界風向的轉變卻是上世紀90年代才姍姍來遲。
1994年,美國NIH發表指南承認大多數再發性消化性潰瘍可能因幽門螺桿菌所致,建議使用抗菌素治療。而沃倫和馬歇爾因為這一發現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
這一杯,乾的還算值。
諾獎大隊里同樣親自試藥的還有中國的第一位醫學與生理學獲獎者屠呦呦。不過華夏兒女顯然比較低調內斂,走的是正兒八經的試驗路子。
為了讓青蒿提取物儘快應用於臨床實驗,屠老師與同事在研發青蒿素的過程中曾親自嘗試青蒿提取物的安全性,而這一段秘辛直到其獲獎後才為世人所知所敬。
說完了敢咬的敢吃的,這裡還有一位敢直接切腦子的,危險係數再上一個台階。
美國神經學家Phil Kennedy為了研究語言行為在大腦中的神經信號,實驗要求在實驗對象的大腦運動皮層和電腦之間建立聯繫。
顯然,除了狂熱的科學家自己,沒人願意做這隻小白鼠,也沒人願意為此掏腰包。
於是,迫於最後一步不做前面近三十年就全白費的處境,出於懷著對科學的十二分熱愛和「再不瘋狂就老了」的開創精神,年逾六十的Kennedy老前輩花重金請醫生切開自己的顱骨,在大腦中植入電極。
醫生花了12個小時給他做了手術,結果……
他暫時癱瘓了……
不過有多大的風險就有多大的收益,通過手術植入電子元件,他得以藉此從自己的大腦中收集數據。
雖然他沒多久就只能將元件取出來,但這段時間的數據表明了他說話時所記錄的65個神經元總是以特定組合表現出來,這對研發思維語音解碼器而言非常重要。
你以為到這裡就結束了嗎?並沒有。
以上諸位雖然頗有不要命的潛質,到底還算是有分寸成了事,風險之下取得不菲收益的。可其他一些人,運氣就沒有那麼好了。
黃熱病曾經是肆虐美國南部的殺手之一,患者可能出現發熱、發冷、嘔吐和內出血等癥狀。
一開始大家都覺得此病經由接觸傳播,但也有人提出,這是一種蚊媒疾病。
1900年,美國陸軍細菌學家沃爾特·李德和他的同事傑西拉·拉扎爾、詹姆斯·卡羅爾和阿里斯泰·阿哥蒙受命前往古巴一探究竟。
很快他們發現與黃熱病亡者的遺體頻繁接觸並沒有讓參與試驗的健康人患病,接觸傳播說法不攻自破。
隨後,也許是當時醫學研究的技術實在不過關,拉扎爾和卡羅爾只能親自上陣,將自己暴露在大量的蚊子中。幾天後,他們都染上了黃熱病。
證明是證明成功了。然而,研究者之一的拉扎爾在染病幾天後就因病去世,令人惋惜。
結語
自古以來,醫學科學的發展,幾乎都是建立在人體試驗之上。這些以身試險的醫學家和科學家,他們的勇氣和奉獻精神,都是非常值得後人尊敬的。
好在,如今的臨床試驗制度已經比過去完善得多,研究手段也已經突飛猛進,各位科學家們即便為了不負一生研究,倒也不必再拿命相搏了。
畢竟,在研究的同時保證自身的安全,才是最理想的情況。
來源:梅斯醫學
#你還知道哪些以身試毒的醫學家?歡迎分享#
參考文獻:
[1] http://www.sohu.com/a/117038576_119995
[2] https://www.jianke.com/jsbpd/5269999.html
[3] http://tech.ifeng.com/a/20180718/45074764_0.shtml
梅斯小可愛
※Ann Intern Med:他汀類藥物的多種非心血管結局
※Lancet Respir Med:流感疫苗接種後效力研究
TAG:梅斯醫學MedS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