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世界哲學日:從智慧之愛,到愛之智慧

世界哲學日:從智慧之愛,到愛之智慧

哲學

哲學能幫助我們跳出當下的藩籬,帶著必要的歷史眼光和智慧高度來思考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知識性與經驗性問題。而且,人的這種哲學訴求,是一個伴隨我們終身而無止境的過程,所以東方聖哲莊周不勝感慨地說「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我相信這與蘇格拉底為了激勵我們互相學習,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共襄生活說的「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文 :《哲學:從智慧之愛,到愛之智慧》

作者 |全球共生研究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錢宏

圖片 |網路

智慧之愛,就是古希臘人說philosophy,即「愛智慧」的意思,這裡除了愛(philo)智慧(sophos,包括很多美味的汁),其實,它還有利慾(源自人們對邁錫尼時代菲利士人的看法)與統治(源自波斯人)的意味,所以,愛智慧意味著從我出發,把「自我」作為主體,通過智慧的方式,包括邏輯的、話語的、政治的、制度的、武斷的、暴力的種種工具手段,將他者(Other,他/她、它、祂)作為客體來進行「無間」的整體統一的規範、征服、教化、支配。

那麼,愛之智慧,則是把你、我、他(含她、它、祂)互為主體的間性、間道共在關係和共生過程,看作是第一位的規範,即以愛(philo)去規範智慧(sophos)及其工具手段、工具理性的價值取向,亦即以「他者的規範」,以普惠共生(GSP Symbiosism)價值觀為邏輯、話語、政治、制度、文化、人性、利益及各種各樣的知識經驗導航,從而愛之智慧貫通於將形而上之道,形而中之和,形而下之器三界全程。

我們不妨把philosophy倒過來,變成「sophophily」,以強調智慧是為了愛,而非愛為了智慧。

愛之智慧,就是共生智慧,也叫「間道智慧」。

我們把這個富有「愛之智慧」的新哲學,命名為中文的「共生」。這裡,共生之「共」,講的就是包容共享共贏、是平等平衡「一視為仨,存同求異」,也叫「道不同,亦相為謀」;共生之「生」,講的是「天地之大德」,是「天道、地道、人道」,也叫別開生面的「自組織靈動力」。

共生智慧即愛之智慧,啟示我們,人世間的事,大凡就一個約定的「約」字。共生場論認為,從物理星系的運行,到生命組織的繁衍;從佛陀拈花微笑,到基於四大福音的新舊約;從存同尊異和實生物,到男女戀愛生育繁衍;從文字語言的使用,到軟硬通貨的融通,一切皆為共生約定而俗成!

離開共生約定的一切自由基,要麼被機體消除,要麼終將導致機體解散,走向黑洞深淵無間道。唯有共生間道智慧,才能點燃我們的心燈!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盞共生智慧之燈,我們的慧命,就是呼喚大家相互點燃,共襄生長,形成千燈互照,光光交澈之勢,獲得成本最低,尊嚴感最強,幸福度最高的生活!

可以用symbiosism對譯中文「共生」或「共生主義」。Symbiosism的前綴「sym」,意為「共襄互利」「和……在一起」(together),「bios」意為「生物」及「有品位的生活方式」(style of life),而後綴「-ism」則是「主義」或「忠實於某些原則系統」之意。共生主義(Symbiosism)思想,淵源於公元前8世紀中國偉大思想家伯陽夫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形成於當代共生思想中國學派之天地東西南北新綜合。

在這個「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的」當今世界,綜合人類自組織靈動力學(Dynamics)智慧與平衡協同學(Synergetics)智慧的共生思維方式、價值觀及其生活方式(Symbiosism),將為古特雷斯秘書長表達的「聯合國改革」新希望、新思路提供精神支持。可以說,全球共生(Global Symbiosism)是繼自由、平等、博愛和民有、民治、民享之後,為當今世界重新樹立的一個普惠價值觀(GSP Values)。

所以,共生哲學,講的是由Symbiosism發現和展開宇宙天體、地球生靈、人類社會「全生態持續動態平衡」生生不息的永恆創生的故事。

當人們意識到,並開始謀求自身利益(「自己活得好」)時,側重dynamics(動力學)的自由主義,就成為人們的處世哲學;當人們同時意識到,並承認他人、他者也擁有這與生俱來的權利(「也讓別人活得好」)時,側重Synergetics(協和學)的平等主義,就成為人們的處世哲學。當自由主義、平等主義同時成為所有人的處世哲學時,每個人的自由就成為一切人自由的必要條件(the Communist Manifesto,1848);每個人的平等,就成為一切人平等的充分條件(the Bible,15Century B.C.-1Century A.D.);而尊嚴主義、幸福主義就隨之成為人們的處世哲學,於是,每個人的尊嚴幸福,也就成為一切人富有尊嚴幸福的充要條件(the Symbiosism Manifesto,2012)——這,就是人類智慧能夠達到的最高倫理境界和最普惠價值訴求。而能夠體現這種最高倫理境界和最普惠價值訴求的處世哲學,就是Symbiosism(共生主義),且今天全球化、信息化、生態化運動的出現,總體上也趨於全球共生(錢宏:《中國:共生崛起》P1-2,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5)。

隨著共生哲學廣泛深入的普及,我們相信,50年後,包括中國、日本與歐洲、美國、俄羅斯、亞非拉在內的國際社會,各自政治模式經過較大揚棄革故鼎新後,一種超主權國族的全新的制度範式,將應運而生,這就是:一種具有歷史動力學與社會協和學動態平衡特質的「共生政體」(Symbiotic regime)。

是觀之,包括中美歐俄亞非拉各國家、各教宗現行政體模式,不僅各自都有很大改進空間,而且整個組織結構與組織行為,都亟待重新定位,以便適應全球性「通訊全開放、資源全自足、運載全開放趨零邊際成本共生社會」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們承認,這個以主權國家為秩序的世界,在工商文明現代的發生、發展上,存在一個先發、後發,以及先發後發優劣勢的問題的話,那麼,在常識和哲學上,就都存在一個學習「從智慧之愛,到愛之智慧」的問題

謹以這段文字,獻給「世界哲學日」!

「世界哲學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2年開始舉行世界哲學日慶祝活動。

2005年,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四為「世界哲學日」。

「世界哲學日」的設立,是為了致力於提倡尊重人的尊嚴和多樣性的哲學思辯的國際文化,鼓勵學術交流,並強調哲學在解決全球問題方面的貢獻。

文章首發於社會科學報微信平台,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安倍來了,來中國前他說了這些……
21世紀《不平等簡史》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