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2018年有毒?「Toxic」榮登牛津辭典年度辭彙

2018年有毒?「Toxic」榮登牛津辭典年度辭彙

#MeToo女權運動、特朗普、霧霾、半夜曬美食的小夥伴,請問這幾者有什麼共同點?沒錯,Ta們都「有毒」。當地時間14日,牛津詞典公布了2018年年度辭彙,「Toxic」(有毒的)一詞憑藉高關注度和廣泛的影響力,成功引起了詞典研究者們的注意,榮登年度辭彙榜首。而幾天前,另一家權威詞典《柯林斯》也剛剛公布了年度辭彙「Single-use」(一次性的)。一起來看看兩家詞典的年度辭彙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

牛津詞典在推特上官宣了2018年年度辭彙。


牛津:2018「十大毒」,你中了幾種?

在牛津詞典中,「toxic」的定義是「有毒的,poisonous」。但留意一下過去一年網友們對toxic的周邊搜索就能發現,2018年「中毒」的東西可太多了。無論是字面意思還是隱喻,「toxic」正在被用來描述工作場所、學校、文化、人際關係和壓力等等。牛津詞典網站數據顯示,「toxic」過去一年的搜索量增加了45%。

先來感受一下2018年「中毒最深」(搜索頻率最高)的10大「毒物」:

Toxic Chemical 有毒化學品

Toxic Masculinity 有毒的男子氣概

Toxic Substance 有毒物質

Toxic Gas 有毒氣體

Toxic Environment 有毒環境

Toxic Relationship 有毒的不良關係

Toxic Culture 「毒」文化

Toxic Waste 有毒的(工業)垃圾

Toxic Algae 有毒藻類

Toxic Air 有毒的空氣

縱觀牛津英語語料庫統計出的這10個高頻搜索詞,「有毒化學品」「有毒物質」等還屬於慣常討論的健康、環境範疇,而「Toxic Masculinity」所指的「有毒的男子氣概」(或者直接稱之為「毒男」)其實來自轟轟烈烈的#MeToo運動,「有毒的」人際關係、「毒」文化也是對傳統意義上「toxic」的延伸。

面對牛津給出的年度辭彙,CNN表示自己「中毒」不淺。2018年到目前為止,「Toxic」在約600篇CNN新聞和評論文章中出現,涉及內容廣泛,幾乎任何事都可以「有毒」,從汰漬洗衣球到密歇根的飲用水、陰謀網站的信息戰、美國國債,甚至美國總統特朗普。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牛津年度辭彙延續了近幾年牛津選擇這些舊詞新意的「新詞」來反應時代潮流的趨勢。2017年,牛津詞典的年度辭彙是「youthquake」(意為「青年震蕩」),強調了年輕人的行為對政治、社會或文化變遷帶來的重大影響。再往前回顧一下,2016年的「post-truth」(後真相)則是取材自當年的脫歐和美國大選。2015年牛津還打破傳統破例將「笑cry」的emoji表情選為年度詞。

柯林斯:告別「Single-use」,別讓地球涼涼

既然看了牛津家的年度辭彙,不如順道圍觀一下隔壁另一家權威詞典《柯林斯》評選出的2018年年度辭彙——「Single-use」(一次性使用)。《柯林斯》稱,全球人類環保意識的提高和新聞媒體對環境問題的報道,使得「Single-use」一詞的使用次數從2013年以來增加了4倍。

雖然不如牛津「有毒」的變化多端,但《柯林斯》的「一次性使用」的確是目前全人類的心頭大患。BBC紀錄片《藍色星球2》中一頭抹香鯨誤食塑料桶被卡住無法再進食、信天翁幼鳥不知情吞食塑料牙籤致死、海龜被塑料漁網纏住被吸管堵住鼻腔……這些畫面都喚起了世界各地人們對一次性塑料用品污染問題的公共意識。各國政府也在採取措施應對一次性塑料的環境威脅:中國對「洋垃圾」下禁令、英國準備引入塑料包裝稅,歐洲議會最近也通過了一項一次性塑料製品禁令(包括吸管、棉簽、一次性餐具等),有望在2021年生效。


iWeekly+這些漏「獎」之魚也值得一看

有故事的單詞千千萬,能當選年度辭彙的卻只有一個。正因如此,小編決定給同樣入圍上榜的單詞們刷個臉。別不信,你有可能一個都不認識。

牛津詞典還給出了8個上榜單詞。

Big Dick Energy (BDE):大吊能量,形容一種輕描淡寫的自信態度。

Cakeism:蛋糕主義。主要在英國使用,指一種想法,認為人們可以同時享受或利用兩種值得擁有但相互排斥的替代品。(如果你還不能理解,想一想英國脫歐或許就明白了。)

Gammon:原指腌豬腿肉,現在用來形容那些氣得漲紅臉的「脫歐」支持者,這些人通常是中年白人男性。因此這個詞就成了代指中年白人脫歐支持者的貶義詞。

Gaslighting:這個詞在牛津和《柯林斯》的年度評選中都入圍了。Gaslight的字面意思是煤氣燈,在心理學中有利用心理學手段讓人接受某個對現實的錯誤描述,繼而產生懷疑和否定自我的情緒。通俗點說,或許可以稱之為「忽悠」(看過小品《賣拐》的小夥伴一定能意會了)。

Incel:這個詞其實是involuntarily celibate的縮寫,意為「非自願的禁慾者」。最早網路上的一群宅男以這個詞自稱,認為自己不善於交際,無法吸引女生。但去年11月,這個「Incels」網路社群由於「仇視女性,甚至策劃犯罪」遭到關閉。國外媒體也常常把incel和misogynist(厭女者)相提並論。

Orbiting:指突然退出和某人的直接聯繫,但仍然關注著對方的社交媒體活動,甚至有時還會進行回復。

Overtourism:過度旅遊。過多的遊客蜂擁而至,導致景點擁擠不堪,破壞當地環境和歷史遺迹,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Techlash:科技抵制潮。最早出現在《經濟學人》2013年的文章標題中,文章猛烈抨擊了谷歌、Facebook等矽谷科技巨頭。如今Facebook數據泄露醜聞頻發,「Techlash」也被越來越多人使用。

圖片來源:牛津詞典官方網站、CNBC、CNN、BBC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美恐第八季,密室宮斗,你追不追?
這世界上竟然有人不怕變老?聽聽她們是怎麼說的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