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兆銘刺殺清朝攝政王,當時清朝還在,為何汪兆銘被無罪釋放
1910年4月2日的凌晨,天氣乍暖還寒,什剎海邊冷冷清清,甘水橋下3個忙碌的人影愈發顯得形跡可疑。就在他們幹得正帶勁的時候,發現橋上有人窺視。不過,這3人只是瞟了橋上人一眼,便又繼續忙碌起來。
沒一會,這3人就聽警笛大作,他們趕緊丟下手裡的東西就跑,警察立刻追過來,結果抓了2個,還是溜了1個。
警察抓住這兩名嫌疑犯,折回來往橋底下一搜,發現他們擺弄的是個炸彈。再一審,事情頓時嚴重了,原來他們打算把炸彈裝在橋下,準備炸死當朝的攝政王載灃。
(汪兆銘舊照)
其中年輕帥氣的那個叫汪兆銘,是主謀。
攝政王載灃可是宣統皇帝溥儀的父親,刺殺他那可是犯了重罪。汪兆銘自然也知道,那麼他為何還要這樣做呢?
說起來汪兆銘是個進步青年,他年少有才氣,在庚子之亂後,成為官費留學生,遠渡日本留學。不久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了孫逸仙創辦的同盟會。
然而革命的道路非常曲折,初期的起義,由於沒有堅實的群眾基礎,組織也不嚴密,均告失敗。這也讓一些革命者意志消沉,對革命喪失了信心。
此時的汪兆銘正是年輕氣盛之時,說他是熱血青年一點也不為過。他憎恨如僵蟲不死一般的清政府,他決定要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做點什麼,好讓那些退縮的、懷疑的革命者增加信心。
於是,他和陳璧君、黃復生還有喻培倫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決定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
(載灃劇照)
目標鎖定後,汪兆銘就帶著陳璧君幾人來到北京,借開照相館為名,暗中調查實施。
經過數次跟蹤載灃,汪兆銘最後把下手的地方選在了什剎海附近的甘水橋。
汪兆銘之所以選在這裡,是因為什剎海一帶人流量小,不容易傷及無辜。
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事情敗露後,汪兆銘面對清政府的審問,毫無懼色,全盤承認刺殺事件都是他一人謀劃,並不失時機地向審問他的肅親王善耆宣傳革命,探討中國之未來。
汪兆銘雖然刺殺失敗,但此案在當時卻引發了軒然大波,同時也給那些對革命喪失信心的革命者們樹立了信心,一時各地起義更加激烈。
本來,汪兆銘的罪應該判為死罪,但肅親王善耆是個皇族中少有的願意接受新思想的人。他深知大變局在即,再加上他非常欣賞汪兆銘不畏生死的氣魄和才華。因此他極力勸阻載灃切不可治其重罪,否則會引發更多起義,到時局面控制不了,清政府的臉面就更難堪了。
(袁世凱舊照)
於是,清政府經過商議後,最終判了汪兆銘一個無期徒刑。
汪兆銘入獄後,孫逸仙、陳璧君等人積極行動,希望能恢復他的自由,但均告失敗。
直到辛亥革命勝利後,手握北洋軍閥大權的袁世凱,與革命黨人達民協議,只要袁世凱能讓溥儀宣布退位,中國民國大總統的位子,就讓給袁世凱來坐。
袁世凱好一番威逼利誘,最終迫使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政府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汪兆銘才得以重獲自由。
(參考史料:《汪精衛傳》)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