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蔡一夫:若存在外星生命 文化一定比較包容

蔡一夫:若存在外星生命 文化一定比較包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蔡一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蔡一夫


  觀看直播: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啟幕 共聚F2科學峰會

  新浪科技訊 11月17日消息, 11月17日至1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F2科學峰會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李家洋、張啟發、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林本堅悉數到場,同時,還有八十餘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帶來的科學盛宴。在會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蔡一夫接受了新浪科技的採訪。


  如何研究黑洞


  星際穿越這部電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該影片提到,人類要想徹底研究出黑洞的話,需要進入黑洞內部,研究出奇點的數據才可以。對此,蔡一夫表示,這部影片他印象非常深刻,因為他特別喜歡看硬科幻的電影,這樣能留出空間,給他去找電影中邏輯不通及悖論的地方。他笑著說自己比較喜歡干這種挑刺的 「活」。


  蔡一夫介紹說,這部電影最讓他震撼的並不是蟲洞模型和黑洞模型,而是男主人公跌入黑洞時的表現手法。如何描述出黑洞背後的世界,如何去體現處理?這些是他之前從來沒有想到過的。

  只有進入黑洞內部才能研究黑洞?對此,蔡一夫並不完全認同,他認為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去研究黑洞,據蔡一夫介紹,霍金在他生命的最後的五年裡面,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黑洞表面可能並不是人類想像的那樣空無一物。


  原初黑洞是指宇宙在極早期由於局域空間的物質分布過於密集,導致直接坍塌形成的黑洞。今年,蔡一夫的研究團隊提出了宇宙原初黑洞形成的新機制,蔡一夫表示,過去大家認為黑洞是自然生長的,而他當時想法有點天馬行空,把非線性的共振應用到宇宙早期場景。


  外星生命比較包容?


  有人說,研究天文會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對此,蔡一夫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合適的位置,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實際上是來自於兩層面的。一個是個體所在的環境,我們自己所扮演的一個角色,我們的宇宙有138億年的歷史,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確實非常渺小。


  還有一個是個人對於自己內心的認識。他認為每個生命的存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同我們對於父母,就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蔡一夫認為自己不是悲觀主義者,他也不太認同《三體》裡面的暗黑法則,他認為假如存在外星生命的話,一定是具有包容性比較高的文化。

  現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天文愛好者,蔡一夫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很多小行星都不是專業研究天文的人發現的,他笑著說,這相當於把天文學的一些任務被大眾承擔了。


  講課曾經被問「懵」


  2010年,蔡一夫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國內做了兩期博後,2015年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


  談及國內外學生的培養模式,蔡一夫表示,東西方的教學模式各有千秋。國外的培養模式是一種鼓勵啟發性的教育;而國內更多的是傳統意義上授課類的教學方式,所以國內的學生基本功都非常紮實,但作為一名老師,他比較發愁的是,如何讓學生提問。這一點,國外的學生就做的相對比較好,讓蔡一夫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國外講學,居然被學生問懵掉了。當時他覺得特別沒面子,但他的導師卻告訴他,應該值得高興,這說明你的課講得很好。但在國內,蔡一夫說,無論教學,還是做報告,學生提問問題的太少了。(趙河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華人科學家陳列平與諾獎失之交臂 專家:原因有三
人工智慧給女性求職者打低分,亞馬遜解散研究團隊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