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門上為何有一排排的圓釘?原因無非3個,第3個最無厘頭
去過故宮或者一些古代城樓景點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古代的城門上,一般都釘有一排排整整齊齊的圓釘。那麼不僅讓人產生一個問題:好端端的大門上為什麼要釘上這麼多釘子呢?這些釘子有什麼用呢?其實這些釘子的作用無非就3個,而且最後一個最無厘頭。
第一個原因:加固作用 這些釘在門上的釘子叫做門釘,大規模使用在隋唐時期。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城門通常都是木質結構,一整塊門都是由一條條非常結實的木板拼合的。但是這些木板再結實,在戰亂中也很容易被攻城用的衝車所撞壞。為了讓城門更加結實,來抵抗衝車的攻擊,古人便發明了門釘。最初人們在門板裡面穿上帶,然後釘上門釘,進行加固。
隨著技術的升級,後來的守城人便用鐵條敷在門上,在鐵條上釘上門釘,或者將整面門板用鐵皮覆蓋,然後釘上門釘。這樣城門就會更加堅不可摧,因為衝車在撞門時,首先會撞到突出來的圓形的門釘上,門釘又連著鐵皮和其他的門釘,這樣受力面就會增大,衝車的衝擊力就會被減小很多。
另外圓形的門釘和鐵皮也可以阻擋火箭的攻擊,在古代攻城先攻門,因為如果能撞開一扇門,遠比豁出所有的人去攻城受到的傷亡要小。由於城門都是木質的,所以通常在衝車不能靠近時,攻方便會放火箭來焚燒城門,而門釘上的圓形面就可以輕鬆的彈回火箭的箭頭,對城門起到保護作用。
第二個作用:美觀 在古代皇城內的一些城門上,都釘滿了金燦燦的門釘,這些門釘排列有序,整整齊齊,有銅質的,鐵質的,木質的,然而不管是什麼材料,門釘上面通常都會被餾上金黃色,因為一是金黃色可以襯托出皇族的尊貴,二是金黃色與硃紅色的城門交映生輝,更加的莊嚴和壯觀。
第三個作用:封建等級的象徵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前身是後金,後金在關外時,並沒有中原的一套繁瑣的禮儀制度。但是清朝在入關後,被迅速的漢化,規矩和禁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森嚴,而對門釘的使用就是一個方面。門釘的使用在清朝以前並沒有嚴格的規定,然而在清朝時期,門釘卻變成了封建制度中森嚴的一環,如果一不留神用錯了,就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清朝的皇家建築,每扇門上的門釘都是橫九路,豎九路,每路九個釘子,一共是81個門釘。九是陽數之極,象徵著帝王的最高地位。因此九橫九數也只能在皇家的大門上出現和使用。對於親王,君王,公候,清朝也有明文的規定,即「親王府制,正門五間,門釘縱九橫七」;「世子府制,正門五間,門釘減親王七之二(減掉七分之二)」;「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與世子府同」;「公門釘縱橫皆七,侯以下至男遞減至五五,均以鐵。」
門釘最早的作用只是對城門起到一個加固的作用,到了清朝時期卻被統治者弄的和等級掛上了鉤,一旦釘多了,就超越了禮制,招來大不敬之罪,這不能不說也太無厘頭了。
※他年近40光棍一條,參加宴會時東家為他看完相,慌忙將女兒嫁給他
※此父子本是蒙恬的手下敗將,後來兒子幹掉父親,還差點滅了漢朝
TAG:韓非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