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榮:超5萬億美元融資缺口待解,金融科技助力解決全球普惠難題
來源丨互金通訊社
作者丨李東榮
11月17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會上發表演講。
以下是李東榮演講全文:
李東榮:尊敬的蔡主席,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金融科技是當前國內外比較關注或者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各國各地區都在關注這個問題,同時也展開了一些學術上的探索。我知道,就在上一周,新加坡舉行了金融科技節,再早的兩三個禮拜,在澳大利亞舉辦了金融科技周,在我們國內的一些城市也分別舉辦了這樣的一些研討會。所以,今天我很高興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球金融科技峰會,與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共同探討金融科技發展這一全球性議題。
據我的觀察,近年來,世界各國和有關國際組織對金融科技的認識在不斷的深化,從最初的審慎觀察逐步變得更加積極包容。同時,也更加重視其中涉及到的金融監管及時跟進等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挑戰。
目前,金融科技已經日益成為各國各地區金融競爭合作和金融資源布局的焦點領域。所以,借今天這個論壇的機會,我想就金融科技的全球影響及其治理談幾點個人的思考和體會,供大家參考。
首先第一個問題,金融科技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金融科技作為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正影響著金融工人的實現形式和金融市場的自治模式,具有深刻變更金融業的潛力。站在全球經濟金融發展的角度,我認為,金融科技今後在以下幾個方面將會起到明顯的作用。
一是有助於促進全球金融業的轉型升級。回顧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也是一部不斷伴隨著科技進步的歷史。比如冶煉、造紙和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貨幣流通從最初的實物貨幣向金屬貨幣、信用貨幣轉變,提高了貨幣流通的速度、規模和便利性。電報、電話等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金融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跨區、跨地域的資源配置。而上世紀後半葉,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對傳統手工操作的金融業進行了全面革新,特別是當前金融科技創新正進入一個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為金融業的網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創造了新的歷史機遇,提供了更加優異的技術條件。
二是有助於促進全球普惠金融發展。經過各個國家多年來的探索實踐,全球的普惠金融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然而,受困於傳統的服務模式和技術條件環境,普惠金融面臨著成本高、效率低、商業不可持續等全球性共性難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仍然有約17億沒有賬戶的成年人,全球發展中國家中,受信貸約束的中小微企業高達6500多萬家,佔中小微企業總數的40%,融資的總缺口超過了5萬億美元。這是現狀。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近年來一系列數字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嘗試應用,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解決上述難題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在中國、肯亞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普惠金融實踐證明,依託金融科技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是可以幫助受惠主體提升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成本可負擔性以及供需可匹配性,從而為破解全球普惠金融難題提供了一條新的較可行的思路。
三是有助於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從更加宏觀和系統的層次去理解金融科技,我認為其價值不僅體現在科技創新對金融的驅動作用,還體現在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這種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金融業具有資金籌集、風險管理等功能,它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融資服務,並分散科技創新的成本和風險。2.金融業作為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它本身就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國外這些大的IT企業從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中受益很大,一方面支持了中國金融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IT企業和金融業本身就是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金融科技的發展可為其他產業領域提供具有正外部性的科技應用示範,從這個方面講,金融科技能夠有效地促進金融科技的產業協同發展,為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更強的內升動力和創新活力。
第二個問題,金融科技將給國際金融治理帶來新的挑戰。
金融科技作為尚屬於發展成熟過程中的新興模式,毋庸置疑,將會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從全球金融治理的角度來講,我認為需要高度重視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
一是數字鴻溝挑戰。當前,世界各國信息化建設水平不同,網路的終端普及率和居民的數字能力差異很明顯,世界銀行發布的《2016世界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有近20億人沒有手機,近60%的人沒有互聯網連接,而且,各國國內的數字鴻溝可能與各國之間的差距是一樣大的,數字鴻溝的存在將導致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從金融科技發展中獲益的能力有所分化。其中受到的風險影響衝擊則不容忽視。
二是監管套利挑戰。不同國家的金融監管理念和制度環境有所不同,國情不同,金融風險判斷和管控能力也存在差異,一些國家在金融發展優先的政策導向下,可能會引發監管競次問題,在這個實踐中,一些打著金融科技創新旗號的機構,從強監管國家地區遷往相對寬鬆的監管窪地的情況並不少見。而在我們國內則是已經被實踐所證明的事實,從監管嚴的地方往相對監管寬鬆的地方轉移。特別是在資本、技術、人才流動更加頻繁和便捷的今天,金融科技跨境監管套利的問題需引起各國高度。
三是風險外溢挑戰。隨著全球各國金融市場開放性和金融基礎設施聯通性不斷增加,金融科技可能帶來業務風險、技術風險、網路風險的疊加效應,使得金融風險傳染更快、波及面更廣。而且風險外溢與數字鴻溝、監管套利三者還可能相互交織,形成更加複雜的風險結構,提高了金融風險全球治理的難度。
第三個問題,共同推動全球金融科技健康有序發展。
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我們應該辯證看待金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上述機遇和挑戰,在態度上積極擁抱,在行動上審慎穩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趨利避害,共同推動金融科技在全球範圍內更加充分、更加安全地實現其經濟社會價值。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是需要重點關注的。
一是倡導國際基本共識。經過近些年的觀察和探索,國際社會對金融科技正在形成一些基本共識,首先金融科技應該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這一點大家都達成基本共識的。通過科技手段來提升金融服務的實效和普惠水平,將小微企業、三農、貧困人口以適當的方式納入經濟金融體系。其次,金融科技應該是負責任的創新,應該通過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和金融知識普及教育,促進金融機構盡職履責。金融科技應該是具備可持續性的創新,因為金融業是一個長周期的行業,金融科技的發展不能只關注於技術應用的短期效應,有一個新技術還沒有經過比較穩定的測試就應用到實踐中去,這種風險隱患是很大的。所以我們不能只關注技術應用的短期效應,而忽視的金融風險發生的滯後性。
二是促進各國的特色發展。條條大路通羅馬,發展金融科技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最佳模式,各國還是應該從本國的國情出發,明確自身的優勢、資源稟賦和目標訴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發展金融科技,不必盲目地追求所謂的顛覆式技術和模式創新。比如,在智能手機還不夠普及並缺少高速移動網路的條件下,非洲肯亞通過手機簡訊來發展移動普惠金融服務,非常務實,效果也很好。而中國發揮市場規模和技術應用的優勢,特別是我們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基礎設施的優勢,中國在發展移動支付、互聯網借貸、在線供應鏈金融、金融進准扶貧方面也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英國、新加坡等國家注重監管制度的創新,通過監管砂箱、創新、加速器等方式,為該國的金融科技發展營造了很哈的政策環境。
三是加強國際監管協調。依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平台,加強全球金融科技發展評估與風險監測,統籌的解決跨境監管競次和監管套利的問題。同時,應該深化各國金融監管合作,探索建立針對金融科技的監管信息共享、風險聯動應對、危機處置和制度安排,從而不斷地提升各國金融科技監管能力和合作的水平。今年10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制定了八個金融科技議程,這個議程深入地分析了金融科技可能帶來的機遇和潛在的風險,其中提出了很多務實可行的參考建議,我認為這項工作非常及時,也是很有意義的。
四是開展多元的交流合作。通過國際論壇(包括我們今天這樣的論壇)、國際培訓和同業學習等方式,交流推介金融科技發展的典型經驗和良好實踐,加強政產學研多層次的交流,鼓勵各國具備條件的機構,按照市場化和可持續原則,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合作研發中心等多種形式,拓寬各國之間金融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渠道。
五是推進國際標準建設。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標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通用語言。可以考慮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國際組織總體的框架下,以金融基礎設施聯通、金融消費者保護、金融科技風險防控為切入點,通過現行國際標準等同採用、雙多邊標準互通互認、先進標準輸出等多種方式,不斷地提審各國金融科技的標準化、規範化水平。努力縮小推廣應用金融科技在各國之間存在的技術差異和標準差異。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金融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金融科技具有廣闊地應用前景和市場空間,期盼各國金融監管部門、從業機構和學界專家加強溝通,共同努力推動中國乃至全球金融科技健康有序發展,在建立現代金融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普惠金融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地作用。
最後,預祝本次峰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來源丨互金通訊社 作者丨李東榮
聲明 | 登載文章內容僅供傳遞信息,不構成投資建議,轉載請註明來源網貸之家。
精彩爆文
點亮網貸之家「星標」,就差你了!
TAG:網貸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