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收藏天地:兩幅國寶級古畫背後的故事

收藏天地:兩幅國寶級古畫背後的故事

一、《虢國夫人游春圖》

唐朝詩人張祜曾寫過一首《虢國夫人》詩: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虢國夫人就是楊玉環的三姐。

唐 張萱 《虢國夫人游春圖》

絹本設色,縱52厘米、橫148厘米

此為宋摹本,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唐天寶四年(754),已60歲的唐玄宗,娶了27歲的兒媳婦楊玉環,封她做了貴妃。愛屋及烏,他對楊貴妃的家人,自然也就不會吝惜恩寵。楊貴妃有三個姐姐,大姐被封為韓國夫人,三姐是虢國夫人,八姐是秦國夫人。每年還「給錢百萬,為脂粉之資」。可是虢國夫人生性高傲,不喜歡化妝。唐玄宗其實也很寵愛這位有個性的三姨,給她隨時入宮拜見的特權。每次入宮,別人都濃妝艷抹,唯獨她只隨意淺妝就入宮面聖。

虢國夫人出行的場景,被當時的盛唐畫家張萱捕捉到了,記錄在千古名畫《虢國夫人游春圖》中,表現出那些主要人物具備著「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特色。

《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的是唐玄宗時顯赫一時的虢國夫人為主角的游春行列。圖中人物穿著豪華,主僕難辨。虢國夫人處於中部右下方身穿藍衣粉紅裙,淡掃娥眉,不施脂粉自然本色,面容肌膚端莊豐腴,眼神旁若無人,微閉朱唇,顯露出從容情態的主人身份。身旁的並行者是其姊韓國夫人,眼睛看著虢國夫人,神情老成多謀,正有所語。前面三騎與後面三騎分別是侍從、侍女和保姆,主僕的坐騎都是宮中駿馬,隊伍有前導,有殿後,等級分明,次序謹嚴。導引官員騎著三花馬,英俊威嚴,其後的宮女、侍從官騎著驊騮馬,構成前導行列;緊隨兩位夫人身後的宮女、侍母、侍從官服侍著主人,騎三花馬的侍母懷抱的女孩便是虢國夫人的女兒。

此作構圖的處理疏密相映,單行的前三騎之間疏朗而不鬆散,後五騎之間緊密而不局促,節奏變化有度,既符合這一類貴族出遊行列的規律,又像一首樂曲一樣,把人從序曲引導向主題和高潮。畫中人物多目注前方,只有韓國夫人和殿後的侍從官各自轉側身形,不經意地打破了單一格局。此畫不設背景,將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人物身上。

前導侍從騎著大唐帝國最為名貴的三花馬。「三花馬」是指馬鬃剪成三辮。前三騎的恭謹導引,後面侍從官、侍女的小心護隨,保姆抱持女童緊跟,既恰如其分地標示出人物身份,又以虢國夫人為中心前後散列開來,含有結構上的內在一貫性,且能彼此照應。在細節上,作者也做到了摹畫現實,筆致入微,馬的羈勒鞍韉,人的服飾裝扮都與盛唐時尚一一契合。

此圖的寓意是「游春」,但從整幅畫面上來看並沒有直接描繪鮮花、草木、春水微波;而是用間接的手法,通過游春人物從容而又嚮往的神態,啟發觀者的聯想,通過人物輕薄艷麗的服飾,給人一種花團錦簇的感覺。在游春者歡愉悠閑的神態和駿馬輕舉緩行的姿態中,人們不難感受到水碧天藍、鳥語喧鬧、花香襲人的春天氣息。

1127年的北宋「靖康之難」,《虢國夫人游春圖》隨宋徽宗、欽宗一道,被金人掠到北方。《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前「隔水」細花黃綾上,有金章宗完顏瘦金體楷書「天水摹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題籤。「天水」即趙家的望郡,這裡代指宋徽宗趙佶。時隔六七十年後,《虢國夫人游春圖》以交換方式回到南宋,相繼為宰相史彌遠、賈似道收藏。賈似道將《虢國夫人游春圖》帶回福建老家,幾經輾轉,最後入清宮大內。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遜位之後的11年中,受到「清室優待條件」庇護,乘機大肆竊取宮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

從1922年起,他利用兩位弟弟每天上午進宮陪他讀書的機會,以「賞賜」為名,將字畫、古籍等珍貴文物藏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們每天下學時運出紫禁城。這些宮中文物積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後,便運往天津英租界的樓房裡存放,打算以清宮國寶為資金,留亡國外。後來,這批國寶又被運到長春偽皇宮。

1945年8月17日,出逃日本的偽滿皇帝溥儀在瀋陽東塔機場被俘,他隨身攜逃的法書名畫和一批珠寶玉翠被繳獲,交付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前身),《虢國夫人游春圖》便在其中,現今已成為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二、《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1269-1354),道士。字子久,號大痴道人,又號一峰道人。江蘇常熟人,元代著名畫家,被尊為「元四家」之首。他50歲開始學習繪畫。他在六十歲左右時加入全真教,成為一名道士。六十六歲在蘇州的文德橋開「三教堂」,宣傳全真教教義。黃公望把繪畫與宗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他的山水畫里體現出了兩種創作風:一種是設色淡雅的淺絳設色山水,一種是筆法簡括、繁簡得宜的水墨山水。

黃公望一生結交許多禪師,其中無用禪師就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兩人經常一起結伴出遊,有一次,從松江回到富春山居,無用禪師希望黃公望能為自己創作一幅長卷,黃公望答應並用三年的時間,繪製出了一部歷史巨著《富春山居圖》,該作品長近十米。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用墨淡雅,山與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俱全,富於變化。具有「蕭散淡泊」、「平淡天真」的審美特徵。此圖既是黃公望巔峰之作,也是最後絕筆之作。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禪宗山水畫。

《富春山居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它的知名度與《清明上河圖》齊名,一直備受世人關注,清順治年間該畫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定名為《剩山圖》,後半卷稱《無用師卷》,以無用禪師的名字而命名。

《剩山圖》

《剩山圖》長期散落在民間,而《無用師卷》則在清朝乾隆年間被征入宮。然而,乾隆帝把一幅贗品《子明卷》當成真跡,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並對此畫大加嘆賞,屢屢題贊。他把真跡《無用師卷》視為贗品。不過,正是因為乾隆帝看走眼,真的《富春山居圖》才躲過乾隆頻繁題字蓋章一劫。

《無用師卷》原藏於北平故宮,1933年隨故宮重要文物南遷,15年輾轉過四川、貴州、南京,1948年最終被運至台灣,在倉庫里呆了17個年頭後,到1965年12 月才搬入各種條件都逐步完善的台北故宮博物院,保存至今,仍然保持了運來時的樣子。而《剩山圖》也在幾經顛沛流離後,於1956年走進浙江省博物館,成為該館半個世紀以來的「鎮館之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2 的精彩文章:

往期精選:她 身體中的雷電
國畫清風雅集:淡茶薄酒故人來

TAG:書畫藝術收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