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普魯士統一德國,為何要讓國王在法國加冕稱帝?

普魯士統一德國,為何要讓國王在法國加冕稱帝?

文|小河對岸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加冕稱帝,昭示了德國的統一與德意志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成立。通常來說,加冕一事都會選在本國內最為莊嚴的場所舉行。那為何普魯士的國王統一了德國,不在柏林舉行皇帝加冕禮,而要在法國的巴黎舉行呢?

從表面上看,是德國(普魯士)挾戰勝法國之威,而向法國乃至歐洲炫耀武力。但除此之外,德國此舉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在西方歷史上,君主的頭銜絕不是自己可以胡亂加的,而都是要經過教皇的承認。教皇的教令能通行於基督教各國,而國王卻只能施令自己的王國,這也是中世紀歐洲教權高於王權的基礎。故而,歐洲各國君主,欲使自己的王權穩固,都不得不在教皇面前低下高貴的頭顱,以爭取獲得教皇的承認。

正因為歐洲君主的頭銜,需要教皇的授予與承認。也才使得歐洲君主的最高頭銜「皇帝」,不至於那麼泛濫。「皇帝」與「國王」不同,「皇帝」象徵著某區域內的霸權,就如在古代的東亞政治體系中,只有我國的最高統治者,才有資格稱皇帝,而鄰國的君主只能稱國王。在歐洲其實也是一樣,能獲得教皇加冕,而被冠以「皇帝」頭銜,其本身就意味著已獲得歐陸霸權。因這歐陸霸權只能有一個,故按理說,歐洲的皇帝也只能有一位。

在早期歐洲人的觀念中,只有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才有資格稱皇帝。而無論是德語中的皇帝(Kaiser)還是俄語中的沙皇(царь),都源於古羅馬君主凱撒的辭彙。這也是神聖羅馬帝國(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評價道: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與沙俄帝國(自稱第三羅馬)都要跟「羅馬」扯點關係的原因所在。

因羅馬帝國到後來分為西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而教廷也隨之一分為二,並漸漸形成了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對立,故使得西方的皇帝也形成了兩條體系。神聖羅馬帝國(往上可追溯到查理曼大帝)的皇帝頭銜,屬於西羅馬帝國、天主教這一體系,而俄羅斯沙皇則屬於東羅馬帝國、東正教那一體系。

在天主教這一體系中,長期也都只有一個皇帝,這便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而這一現象被拿破崙給打破了,1804年,拿破崙逼迫教皇庇護七世,前往巴黎為自己加冕。待加冕之時,又自己搶奪了皇冠,並自行戴上。而按傳統,拿破崙應該前往羅馬,由教皇加冕,意喻教權高於皇權。拿破崙逼迫教皇前往巴黎,並自行加冕的舉措,被教廷視為奇恥大辱。但隨著民族國家的漸漸形成,教廷的影響力早已式微。

拿破崙雖藐視了教廷的權威,但在禮儀上還是得有教皇加冕這一道程序。就好比西方人結婚,得有牧師在場見證一樣。而拿破崙既已稱帝,當然就不能再允許另一個霸權象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存在。1806年,拿破崙以武力逼迫弗朗茨二世(哈布斯堡家族,拿破崙後來的岳父),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尊號,至此神聖羅馬帝國壽終正寢。

但是,奧地利仍是歐洲強國之一,並有無比榮耀的家族史。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其統屬的波希米亞王國,具有選帝侯資格)憑藉自身實力,在德意志邦聯(神聖羅馬帝國)中居有絕對支配地位,長期獲得「皇帝」的頭銜(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

而從1438年到1806年這三、四百年,哈布斯堡家族只有3年因男嗣斷絕而短暫失去皇帝頭銜。可以說,神聖羅馬帝國後期的皇帝頭銜,已經徹底淪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頭銜。因奧地利的自身實力及哈布斯堡家族家族在德意志聯邦中的強大影響力,拿破崙也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妥協,弗朗茨二世雖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尊號,但仍得以保留皇帝頭銜,此後改稱為奧地利皇帝(相當於說:奧地利的皇帝頭銜已經不是正統,而正統被法國奪得)。

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雖壽命短暫,但此後拿破崙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卻又在法理上是繼承他伯父這一系。而德意志地區又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遠不能與法國爭雄。以故,法國無論是在實力上還是在名號上,都獲得了無可爭議的歐陸霸權地位。1870年,普魯士於色當戰役中擊敗了法國,法蘭西第二帝國也隨之滅亡。普魯士選擇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也是預示德國又從法國人手中奪回了皇帝正統與歐陸霸權,而此時的普魯士屬新教國家,故也不再有教皇加冕之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最為悲催的開國皇帝,死後被政敵之子挫骨揚灰
劉備派孟達攻打房陵,殺死了諸葛亮的姐夫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