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印度文化被中國人熟知,此人功不可滅,國人都知另一人,不知道他

印度文化被中國人熟知,此人功不可滅,國人都知另一人,不知道他

提到佛教對中華的貢獻,相信不少人都會深有感觸。這種來自遙遠西域的,神秘而又貼近信徒心靈的宗教,早在西漢時期便不知不覺地進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之中,並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和中華兒女的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初期傳入中國時,佛經的翻譯和梵語與中文的種種區別,促使著當時缺乏先進設備卻有著求知之心的古人在語音學上開始有所建樹,並在不知不覺中發現了漢語的聲調的奧秘。

而到了後來,佛教精神中那種淡然無為的思想,又促使著統治者發現其安定百姓心靈,教化群眾的作用,於是中央政府開始自上而下地推行佛教經典,這個現象在女人當家的武周時代達到了一個小小的頂峰。

中華文化其獨特的包容性和強大的融合作用,也讓這種來自於天竺的經典慢慢地生出自己的一種特色,甚至發展為最後的禪宗,這便是中國化的佛教。

鑒於佛教的巨大影響力,不少中國人開始對其心生景仰,而隨著他們對佛經的深入研究,這種翻譯而來的文字已經很難再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水平。這就促使一些佛家弟子開始尋找佛經的源頭――天竺,並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心生嚮往。

這些人里,最出名的無疑是後來的唐僧,玄奘。唐來的僧人,這個名字本來屬於一個龐大的群體,現在卻逐漸成為了一個人的代名詞。

但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唐僧玄奘,而是一位遠遠早於玄奘西行的先行者,法顯。

法顯此人,名氣沒有玄奘大,他所在的時代也遠沒有唐那麼包羅萬象,那麼豐富多彩。但是他在某些方面又超過玄奘,三歲度為沙彌的他,究其一生都在為佛學研究奉獻。

公元399年,已經六十一歲高齡的法顯踏上了他的朝聖之路。這個年過花甲的老人,以他乾枯瘦弱的雙腳,丈量西域每一塊貧瘠的土地,又用他死號不輸給任何一個年輕人的熱情,在常年荒蕪人跡罕至的西域小國之間穿行遊走。

在這段路程中,高齡的老人,62歲的法顯遇到過渡河之險,登上七百多級的棧道。這些都沒有阻止他,他一直在前進。在為了那些只有口述並無記載的佛經流傳於中土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這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到達了印度。來到了巴利阜城,看到了沙門法則的威儀,於是他決定留下來,以一個高齡老人的身份在此地學習梵語,專心地寫律寫佛經。然後歸國,將自己翻譯的作品留在故土,再回來,繼續自己的工作。

期間,這個年近古稀的老人到達過斯里蘭卡,到達過孟加拉灣,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在為無限的學習而努力,在狂風大作的異國海域上,他不顧颱風的威脅,捨命保護自己帶回國的佛經書籍,回到祖國,到達山東沿海時已經年逾古稀了。

他沒有玄奘的名氣,卻隻身到達斯里蘭卡,在颱風中護著自己帶回的書籍,對印度半島的文化得以傳入中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慕楓歌歌 的精彩文章:

世界有個國家,跟中國一樣,幾乎在同時宣布閉關鎖國,緣何為何?
此國曾有華人建立,後淪為英國殖民地,如今比中國還富有

TAG:慕楓歌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