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是怎樣煉成的
古人從不吝嗇對熟地的讚美。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忠梓老爺子這樣描述它:
味甘苦,性溫,無毒,入心、肝、腎三經。活血氣,封填骨髓,滋腎水,補益真陰。傷寒後脛股疼痛,新產後臍腹難禁。利耳目,烏鬚髮,治五勞七傷,能安魂定魄
。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也不落下風: 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髮,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
這樣讀起來,熟地像是一個「神仙藥」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生地黃向熟地黃的轉化也並非一蹴而就,它有它的時空觀,借著這篇文章,咱們一起看下,熟地是怎樣煉成的?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均有記載, 為常用中藥之一。就像生薑放干只能變成干生薑,而不會變成乾薑一樣,鮮地黃變幹了只能稱作乾地黃,或者說是生地。而生地進行加工炮製後,才能叫做熟地。
可這加工炮製的方法,在這一千多年來,發生了多次改變,古人不斷發散思維,運用智慧,來讓熟地擁有更加「神奇」的功效。
熟地黃一詞始見於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其炮製方法為「 采地黃,去其須、葉及細根,搗絞汁以漬肥者,著甑中,土若米無在以蓋上,蒸之一時出,暴燥, 更內汁中,又蒸汁,盡出,便乾之。……
但在唐朝之前沒有「熟地」么?也不盡然,就像前文所說,所有中藥的開發運用都不是一蹴而就,漢代《金匱要略方論》:「 口父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
孫思邈老爺子在《千金翼方》中還有對熟地的論述:「 斤數揀擇一準生法,浸訖,候好晴日便早蒸之,即暴於日中,夜置汁中以物蓋之,明朝又蒸,古法九遍止,今但看汁盡色黑熟,蒸三、五遍亦得。
但在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口中的「古法」,也就是在唐以前,便已經有九蒸九曬熟地了,只是沒人記錄在文字上而已。
到了宋代,則為熟地炮製提出了標準,《證類本草》引圖經曰「
今干之法:取肥地黃三、二十斤,洗凈,更以揀去細根及根節瘦短者,亦得二、三十斤,搗絞取汁,投銀銅器中,下肥地黃浸漉會浹,飯上蒸三、四過,時時浸漉轉,蒸訖又暴,使汁盡其地黃光黑如漆, 味甘如飴糖
」。但此書依然沒有提到九蒸九曬,可能是覺得孫思邈所言在理。不過「 光黑如漆, 味甘如飴糖
上面的這些蒸製法,都是單純的蒸制,沒有用輔料——譬如黃酒、砂仁等。
其實,從梁代開始,已經有了用酒來炮製地黃的做法:《本草經集注》採用酒浸法,記載有「 得清酒良 凡使生地黃去皮,瓷鍋上柳木甑蒸之,攤令氣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
……亦可直切(地黃)蒸之半日,數以酒灑之使周匝至夕出暴乾
」,同時又出現酒浸製法「酒(二升)漬三宿出暴,還內酒中取盡暴
干」等記載。還是宋代,在提出熟地炮製得當標準的同時,有人發明了「 蒸九遍用酒製造 灑酒九蒸九曝,焙乾
你看,宋代人多聰明不是?
到了明代,李時珍老爺子通過品鑒各種炮製工藝下的熟地後,寫下了這樣的話:「
以好酒入縮砂仁末在內,拌勻,柳木甑於瓦鍋內蒸令氣透曝干,再以砂仁、酒拌蒸(曝),如此九蒸九(曝)乃止
」。此後又相繼出現有砂仁炒制,砂仁、酒、茯苓煮制,砂仁、茯苓制, 砂仁、沉香制等炮製方法。這說明,人們對熟地有了更多的需求,更多的功效。
而如今,大家見到的地黃卻往往非九蒸九制,大多是高壓鍋拌酒後一次成型,這是一個時代的需求,也是科技改變後的結果,但是非益害,也只能留給後人去評判。
地黃不同的炮製方法目的性有很大差異,清代《得配本草》在總結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提出「 鮮用則寒,干用則涼。上升酒炒,痰膈薑汁炒,入腎青鹽水炒。陰火咳嗽,童便拌炒 痰多薑汁炒,行血酒炒,潤腸人乳炒,納氣理氣砂仁炒,降火童便煮
近些年,許多專業人士對不同方法的炮製所給地黃帶來的物質上的改變有了很多研究,也得出來很多有價值的結論,這是中藥信息化、現代化帶來的優勢,新時代的我們要借上這股東風。而在一些具有悠久歷史傳承的醫館,仍然有著自己獨特的炮製方式,如福州恆濟老字號等,它是南制九制熟地代表,同樣以療效顯著而著稱。
不管是孫思邈提出的「三五遍即可」,還是李時珍以及更多人崇尚「九蒸九曬」,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炮製出好的藥材為臨床服務。我也希望所有中醫藥同行,思維不要僵化,也不要投機取巧,療效才是中醫繼續走下去的唯一動力。
參考文獻:熟地黃炮製方法的歷史沿革(張麗萍)
<END>
本文由我刊徵稿發表,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能代表本刊觀點。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授權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tcmrun,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給大家推薦《
百葯炮製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百葯炮製》選擇112種常用重點中藥,簡介來源、性味功效,重點比較每一味中藥的生品和炮製品之間的差異,如:加工方法和炮製方法、功效對比等內容。特別是作者結合自己長期積累的中藥炮製及鑒別經驗所做的評註,針對每味炮製中藥臨床使用應特別注意的地方予以提示,對讀者掌握炮製藥品精髓,臨床選用好不同炮製品,達到安全有效、減毒增效用藥,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同時每一味藥物還配有多幅彩色插圖,方便讀者參習對比。《百葯炮製》適合中醫藥工作者和中醫藥愛好者參考。
※醫家應有四品格,你都具備了嗎?
※醫聖用方,煎服法不同,你想過為什麼嗎?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