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為什麼父母總是偏心不懂事的孩子?

為什麼父母總是偏心不懂事的孩子?

作者:胡小喵(爸媽精讀主筆)

做一個人人誇獎的「乖小孩」,只是父母一廂情願的滿足,並非孩子內心的抉擇。

台灣作家小野曾講過他一對兒女的故事,一個很自我,「不懂事」的哥哥和一個「懂事」的妹妹。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選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總是反反覆復、猶豫不決。

妹妹則很「堅定」,沒有一絲猶豫,總選擇最簡單合宜的。

有次,全家去香港玩,哥哥和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個玩具。妹妹一開始就挑了個哪裡都買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

而哥哥從進門起,一直挑一直換,最後挑到一個八百元的蝙蝠俠。結賬途中,看見一個限量版、要價四千元的蝙蝠俠,又換。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對這件事還耿耿於懷。

她跟小野說,她選完就後悔了,可是大家都讚美她的堅定、懂事,拿她的表現罵哥哥,所以她不敢換。

但事實上她很羨慕哥哥,每次都這麼堅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鬧,最後都能得到想要的。

小野說大家都一直以為妹妹有「主見」、「懂事」,於是他們無意識的就將更多的關注給了哥哥,而忽略了妹妹。

而妹妹只是因為父母的誇獎與認同而不得不表現的一種「懂事」,將自己的慾望埋藏在心裡。

後來他們的成長也出人意料。

「不懂事」的哥哥,一路上都在拚命地「要」,大學畢業後沒拍過電影也非科班出身的他,想出國學電影專業,竟然還要報考美國電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學校。

結果竟然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畢業作品在回國後還獲得了金穗獎。

然而「懂事」的妹妹,高中時面臨了很大的困惑。那年她沒考上前三志願,這個挫敗讓她對自己沒自信、對學習產生懷疑,甚至萌生出了休學的想法。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他們壓抑了自己的情緒和內心的想法,承受的壓力也越多,以至於長大後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而小時候活得越自我的孩子,越敢於表達自己,追求自己所要。

就像德國心理學專家說的,能夠同長輩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往往在成長中都更具潛質。

往往越懂事的,越沒人疼;往往越明事理的,越沒人懂。

《奇蹟男孩》中,奧吉的姐姐維婭就是個特別懂事、明事理的女孩。

4歲之前的維婭,天真無邪,擁有家人全部的愛,所有人都圍著她轉。

她是家裡唯一的公主,家人將所有的關係與愛給了她。

但奧吉的出生打破了這一切,因為先天性畸形,父母把全部的愛都給了這個殘疾的小男孩。

父母無意中忽略了維婭,因為在他們眼裡維婭是懂事、聽話的孩子,她可以很好的照顧自己,她不需要父母操心就能過得很好。

然而父母將所有關注給了弟弟奧吉時,他們卻不知道,維婭心裡其實也很苦,她會對著家裡的小狗說:「有人想知道我今天過得怎麼樣嗎?」

有次媽媽在陪著維婭說話聊天,這時弟弟的心情不好,在發脾氣,媽媽立馬就被弟弟吸引走了,留下維婭自己。

總說懂事的孩子可以讓父母省心,其實是他們隱藏起了掩蓋在乖巧下面的情緒

他們也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所以他們穿上聽話的外衣,對父母表示理解,但內心並不開心。

然而他們表現得越懂事,越體諒父母,而父母越容易忽略他們。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懂事的孩子缺人疼。」

我們總是把精力與關注放在家裡那個鬧騰、不乖巧、哭鬧的孩子身上,往往會忽視那個聽話懂事的孩子。

甚至我們還把孩子的懂事當成理所當然,認為她本該如此,不需要我們額外的付出與照顧。

可孩子終歸是個孩子,她的懂事也是在向父母表達:我也需要你們的愛,需要你們的陪伴。

只不過她沒有直接說出來而已。

當我們哭著對父母說:「為什麼你們這麼偏心?」

他們都會很認真的回答:「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我的孩子,我怎麼會偏心呢?」

然而事實就是如此的偏心。

在熱播韓劇《請回答1988》中作為老二的德善就是被父母忽略以及不公平的對待。

女主德善在家中排行老二,性格活潑可愛,但學習不好,上有一個成績優異的姐姐,下有一個獨子弟弟。

在這種「天然的劣勢」下,德善成為家中最不受關注寵愛的孩子。

德善和姐姐的生日差三天,每次過生日只能在姐姐過完後,蛋糕上拔掉三隻蠟燭繼續過。

德善每次都說想過自己的生日,爸爸媽媽卻總是敷衍說明年,明年就單獨過,然而明年復明年。

又一次姐姐的生日宴上,爸爸媽媽又一次順帶著給德善過生日,德善委屈地抱怨自己受到的諸多不公,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開始厭棄。

後來,她爸爸向德善道歉還專門為她過了生日。

總以為他們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偏心了,會對德善有所彌補。

德善一直善良、謙讓、大度,她希望她做的能被父母看見,能被父母認可,也能得到他們的關愛。

然而家裡煤氣泄漏,爸爸媽媽把姐姐弟弟背出家門,一家四口在門外喘氣休息,居然忘記了還有德善在屋裡。

德善自己一個人爬出房門,如果不是德善自己爬出門弄出響聲,他們不知要到何時才能想起還有一個女兒在裡面。

電視劇中德善有一段內心獨白:

這一天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為二女兒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這個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樣,姐姐因為她是姐姐,弟弟因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謙讓著。

就像我們俗話說的:頭生稀罕小的嬌,要苦苦到半拉腰。

然而父母的偏心,讓不被待見的孩子一直渴望得到認可與愛,在他們的心裡留有一個坑,一個需要被父母的愛填滿的坑,卻一直沒有被填滿。

最普遍也最世俗的做法就是加倍孝順,渴望父母能突然醒悟到他們的付出,從而再得到以前沒有得到的父母的愛,來將這個坑填滿,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感。

然而就怕過度的孝順,以及尋求父母認可而失去了自我。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專家·彼萊瑪研究發現:為人子女,無論是被偏愛的還是被忽視的,都常常感到父母的偏心。

如果對一個孩子好過另外一個孩子,他們長大以後一直到了中年,都容易出現抑鬱癥狀。

在天涯論壇曾有留言,自己因為陷在父母偏心的怪圈裡,抑鬱到無法自拔。

她說:

小時候很多事情不記得,但只記得什麼都要讓著弟弟,以至於有好吃的就想當然的要留給弟弟,自己帶弟弟沒帶好就很害怕,認為帶好弟弟是姐姐應該的。

尤其有次,弟弟要上學,爸爸帶他們兩個去新華書店,爸爸給弟弟買了新字典,而她想要新書皮的時候,被爸爸的一句話鎮住了:沒有你的,那是弟弟的。

她說她仍記得當時的情景,爸爸理所當然的表情,可是從那開始後,她感覺一切都變了,以前認為正常的事情也開始感覺不舒服,她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偷偷的躲在被窩裡哭泣。

甚至變得猶如祥林嫂,反覆的和每一個親近的人訴說這段經歷,然而依然沒能走出來這個漩渦。

還有很多被偏心對待的孩子說:

每次想到所有的好東西都需要自己讓給另一個父母寶貝的孩子,甚至自己的基本需求都不被父母滿足,就覺得人生了無生趣。

如果難以得到父母的關注,孩子的心理會發生悄然的變化,有的接受現實,另尋出路,其外界尋找認可與愛。

而有的孩子就會陷入一生難以擺脫的心理怪圈,成為更易抑鬱、自卑與焦慮的人。

甚至有些孩子會出現逆反行為,與父母的距離會越來越遠。

身為父母,要知道自己的偏心無論是對被忽視的孩子,還是被偏愛的孩子,都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孩子是很敏感,他們只是不說,不要看到孩子的懂事,聽不到孩子的眼淚。

作者簡介:胡小喵,富書籤約作者,心理諮詢師,家有二寶,致力於兒童營養與心理教育,但願每個人都能幸福一生,微博@笑笑葫蘆娃。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精讀 的精彩文章:

「什麼事也不管,要老師有何用?」家長千萬不要指望老師的4件事
你這樣愛孩子的樣子,真丑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