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空軍壓箱底的圖22M3,我們來看看它的研發背景
圖-22M的前型圖-22作為蘇聯的第一種超音速圖-22轟炸機轟炸機,性能和航程不是非常令人滿意,飛機加滿油和導彈後,根本無法進行超音速飛行,就算到達目標附近時其速度達到1.5馬赫,也無法有效規避當時北約的戰鬥機和防空導彈的攔截。因此,蘇軍對此轟炸機並不滿意,只是少量裝備,並責成各設計局開發下一代超音速轟炸機來取代圖-16和圖-22。
1965年公布新設計案的需求為航程至少5000千米,高空速率最少2馬赫,低空穿透速率至少1馬赫,載彈量20噸,並且能夠在剛剛整備完成的前線機場操作。由於蘇霍伊的T-4在設計上,特別是製造成本持續上升,暴露出整個企劃案的風險,圖波列夫在此時的提案採用現有的Kh-22反艦導彈以及K-22作戰系統以降低成本,這使得圖波列夫的設計獲得較多的支持。1967年11月,T-4計劃正式終止,改由圖波列夫設計局的方案上陣。
圖-22M項目存在不同於""眼罩""的新設計要素,並且面臨苛刻的設計要求,設計工作計劃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圖22-M將安裝NK-144-22發動機,攜帶與圖22K幾乎一模一樣的航電設備。第二階段引入NK-22加力渦扇發動機(NK-144的改良型,加力全開時推力為215.7千牛(48500磅力))、自動飛行控制系統(AFCS)新型導航套件和新型武器。第三階段,飛機性能繼續逐步提升,最終滿足蘇聯空軍的要求。
圖-22M和它的前輩一樣,計劃正在喀山的22號工廠中製造,初期準備進行小規模生產。之後,隨著前期那些無法避免的困難逐一攻克,並漸漸達到規定性能指標,產量也會相應增加。
對設計局而言,圖22-M的設計工作包含了諸多的""第一次"",尤其是可變後掠翼。整個設計思想,都圍繞著這種機翼一步步變為現實。設計局仔細確定了機翼轉軸位置,以及固定翼翼套,和可動外翼的相對面積,目的是在機翼複位時確保氣動壓力中心的偏移不超過2%的平均空氣動力弦
(圖片源自網路)
※世界各國預備役人員情況,俄羅斯在80年代就有2500萬預備役
※清除全球地雷需要330億美元,就在現在每天仍有70人死於地雷
TAG:彈道無痕亦有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