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曾出現荒唐的骨錢、木錢和竹錢,揭露清朝覆亡的原因
古代的貨幣種類繁多,但在材料的選擇上卻主要都是金、銀、銅和鐵等金屬材料,也就是我常說的金錠,銀錠、鐵錢和銅錢。然而,在清朝末期,卻湧現出一些特殊材料的錢幣,而這些錢幣恰恰也揭露了清朝滅亡的一個原因。到底都是一些什麼樣的錢幣呢?小面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這些錢幣就是骨錢,木錢和竹錢,它們與當時的銅錢顯得格格不入,因此看起來十分的「另類」。而清朝的滅亡,從這些稀奇古怪的錢幣中就可以窺見一斑。那麼它們又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就要從「康乾盛世」說起了!但若真要去深究這背後的原因,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所以小編刪繁就簡,只說這其中的一個原因——礦業開採。
根據《清朝文獻通考》記載,在清順治時期民間禁止采銅,所以鑄造錢幣的銅礦,就大部分依靠從東洋進口。康熙即位,他便廢棄了「采銅之禁」,開始實施「銅政」。根據《清實錄》記載:「(康熙)諭凡產銅山場……准報開採」,所以有了政策的支持,國內的采銅量也就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西南地區的滇礦,成為當時清朝主要的銅礦來源。因此,有了銅礦,也就可以鑄造足夠的銅錢(沒有濫發貨幣),以滿足商品經濟不斷發展,所帶來的貨幣需求。之後,雍正和乾隆在位期間,又繼續維持了銅礦業的蓬勃發展 ,所以,這才有了以銅礦為基礎的「康乾盛世」。
然而,自然資源總是有限的,等到了嘉慶皇帝接管大清的時候,銅產量不增反減,這就造成了,錢幣發行數量開始落後於經濟增長。因此,在南方一些地區就開始出現骨幣,也叫做骨籌,是一種用動物骨頭做的大額代用貨幣,如在湖北鄂多地區盛行的「骨制錢考牌」等等。
為何會出現骨錢?因為這裡依託長江和巴水之便,自古以來就是中部地區的商業中心,貿易往來甚是頻繁,經濟水平也不斷提高,故此,對錢幣的需求也是與日俱增,但此時清朝的采銅量已明顯下降,進而就影響到了銅錢的鑄造和發行,所以人們就不得不用「骨籌」來當作代用貨幣,以緩解眼前危機,並且還一直沿用到了同治年間。
道光皇帝即位的時候,清朝的銅產量已經不及嘉慶時期的一半,因此也加速了「銅荒」的到來,所以晚清的經濟,也開始和銅礦業一樣,開始走下坡路了。再到咸豐和光緒時期,大清儼然已經成了個「軟柿子」,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西方列強入侵,哪裡還有心思去維持先祖康熙開創的「銅政」。於是,「銅荒」就逐漸演變成了「錢荒」。
因此除了骨籌,之後又出現了「木錢」,如榮天布莊發行的木製錢籌(小額)。因為在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時,就會涉及到找零,但此時清朝銅錢的發行量,也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部分地區的商業需求,所以榮天布莊就自製了木錢,用於找零,在本店內與銅錢有著相同貨幣價值。另外還有竹錢,也就是用竹片做的錢籌,為瘦長條狀,在江浙一帶廣為流通,用以緩解「錢荒」帶來的金融危機,目前這種「竹籌」,也是至今遺留下來的最多的清朝民間代用貨幣。
後來的事情想必讀者們也都知道,同治皇帝1875年駕崩,到宣統1912年退位,不過短短的37年清朝就徹底滅亡了,雖然在這期間光緒皇帝變法求存,但還是沒能挽救大清的命運。因為此時的大清,已經沒有能力再去采銅鑄幣了。所以說,當第一個代用貨幣「骨籌」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暗示了大清帝國的氣數將盡,而統治者們卻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存在,等光緒皇帝要去改變的時候,大清王朝就好像是一架跌落懸崖的馬車,已經沒有任何回頭的機會了。
※這些「殘缺」文物都很有名,正因為飽經磨難,都成了不一樣的國寶
※這部《羯摩經》經歷傳奇,因為這三點原因,成為國寶
TAG:歷史小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