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羅大倫《圖解舌診》音頻:身體好不好,舌頭說了算

羅大倫《圖解舌診》音頻:身體好不好,舌頭說了算

「我希望藉助這本書,幫助大家成為半個舌診專家。」

——羅大倫

1

診斷是分析疾病、保證健康的關鍵,一旦錯了,越到後面越容易出問題!

現在,許多普通百姓生病時,常常遭遇過度體檢和過度治療,不僅耗費大量精力與財力,還對身體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這一切都源於現代醫學的局限性和人們對身體了解的不足,因此在疾病來臨時不能未雨綢繆,漸漸地,小病拖成大病,生命毫無質量可言。

2

其實,任何疾病來臨前,舌頭必有徵兆,如果每天日觀舌象,就能未卜先知,繼而用簡單有效的方法,快速將身體調理至正常狀態!

如果說有一本書,能為您免去醫院的過度檢查或治療,還能讓您在短時間內準確發現疾病萌芽,並學會不傷害體質的有效調理方法,您是否有興趣讀一讀呢?您是否願意為生病只知求助於醫院的年邁父母送上這樣一本身體自助手冊呢?

下面這本書,能夠幫助你踏踏實實地把防治疾病的簡單方法交給父母,讓他們不再擔心自己的身體!

掌握舌診,保障自己的健康

通過舌頭就能看出身體好壞?

舌頭是這樣的一個器官,可以通過半透明的黏膜觀測到體內血液充盈的狀態。這在舌診中,叫觀察舌質。能夠反映我們身體的正氣是否充足。

比如,人體血液足,舌質就變淡紅了,血液不足,舌質就變淡白了;體內整個溫度在下降,它變白了,溫度上升,它又變紅了……

通過這些觀察,我們會了解身體是否健康的很多信息。所以,如果我們能學會看舌象,那麼基本上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內了解身體大概的好壞。

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學會舌診

舌象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觀察,否則會出現假象。那麼,到底在什麼條件下觀察才好呢?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就是舌診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是一個動態觀察的過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

很多人問,老師,您先拿一個最標準的舌象圖給我們看一下吧,要不學完舌診我們會迷糊。

可是標準的舌象我們很難找到,如果要描述出來,那就是:淡紅舌、薄白苔。

★為什麼會沒有最標準的舌象呢?

因為,每個人的舌象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胖,舌頭就胖一點;有的人瘦,舌頭就瘦一點,等等。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我的舌象和你的不一樣,但是你不能據此就認為我的舌象是病態的。比如你的舌苔原來一直很薄,最近突然變厚了,這就是有變化了,這就有診斷意義。

★在什麼情況下不能看舌象

(1)吃了有顏色的食物時不要看舌象。

(2)晨起不要看舌象。

(3)盡量不要在飯後半小時內看舌象。

(4)盡量不要在有色燈光下看舌象。

(5)吃了某些抗生素、某些化學添加劑後不要看舌象。

(6)月經期看舌象要說明情況。

★身體虛的時候,舌象、舌頭會有變化

(1)舌苔消失了

中醫認為舌苔為胃氣所生,舌苔消失了,有時會代表胃氣虛弱,當然,還有其他可能,比如陰虛有熱,舌苔也會消失。

(2)舌苔變厚了

說明身體的正氣不足,以致痰濕在加重等情況。

(3)舌質的顏色不是淡紅色的

如果舌質的顏色不是淡紅色的,比如顏色淡白,很可能是血虛的表現,也可能是陽氣不足,等等。

(4)舌頭不靈活

如果我們觀察到舌體在顫抖,往往是正氣虛弱和陰津虧乏、肝風內動。正常人的舌頭是很靈活的,有的人把舌頭伸出來都很費勁,這說明他身體的正氣已經大傷,病比較重了。

(5)舌頭特別瘦,特別乾枯

有的人舌頭特別瘦,特別乾枯,也說明這個人正氣已經大虛了。

當一個人的舌頭出現以上這些問題的時候,都說明正氣不足,身體有不少問題了。

評價

自從看了羅博士的書後,我每天都看舌頭,也時不時地讓兒子伸出舌頭來看看,雖然似懂非懂,但多少還是看懂了一點兒。

比如,我一發現兒子舌苔薄、偏點黃,就不讓他吃溫性的東西;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誰談到身體不舒服,我也會讓人把舌頭伸出來看看,然後發表點意見。

現在身體一有變化自已就很清楚,馬上調理,一年多來沒有什麼大毛病。真是太感謝羅博士了!

我就是思慮過重的人,天天睡不著,眼睛還癢和乾澀,對照羅博士說的舌診方法看了。羅博士疏肝安神泡腳方超級有用,感覺才泡了兩次,驚訝地發現眼睛明亮了很多,就連眼裡的紅血絲都消了很多!

希望從此以後,這些診斷方法被更多的人掌握了,功德無量!

當今社會,人們開始對自己的身體越來越關注了,可是總跑醫院也不行啊,調理自己的身體還是很重要的。

這本書非常實用,有圖片可以對照,說的也非常詳細,自己照著看,就能明白自己是什麼體質,然後再慢慢調理,非常省時省力省心。真的,力薦啊,小夥伴們!!!!

音頻購買方式如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穴位 的精彩文章:

一個穴位,疏通全身氣血
冬天,這6種病,個個要命,一定要注意!別看晚了……

TAG: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