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瓦罕走廊地緣

瓦罕走廊地緣

瓦罕走廊是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段之間的一個山谷,走廊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溝通著阿富汗和我國,歷史上曾一度大部分為中國領土,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文明與中亞和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戰略位置非常主要。

一、瓦罕走廊概況

1、走廊位置

瓦罕走廊位於阿富汗東北部,東西走向,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最險峻高聳的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中國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河谷內瓦罕河由東向西流160公里後,九十度轉彎向北流去,被稱為噴赤河。

2、走廊長度

整個走廊東西長約400公里,其中我國境內由塔什庫爾乾的公主堡到中阿邊界是100公里,其餘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內。南北最窄處僅15公里,最寬處約75公里。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公里。

3、高寒氣候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東、南兩面地勢較高,西、北部地勢較低。瓦罕走廊屬於高寒山區,每年除6、7、8三個月外,均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邊境地區基本上是人跡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勢複雜,氣候惡劣,不適宜人類生存。8月的瓦罕河谷才漸漸有些春意。

4、民族情況

瓦罕河谷主要居民是瓦罕人,人數大約是10萬,在塔吉克被譽為帕米爾塔吉克人,但實際上他們的語言、文化和信仰都跟塔吉克族有不同,主要信奉什葉派,精神領袖是阿迦汗。

二、瓦罕走廊歷史

1、自古屬我國

瓦罕走廊歷史上曾是歐亞大陸地區的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公元399年,東晉僧人法顯從長安沿古絲綢之路西行求佛,歸來後著有《佛國記》。法顯在書中描述經過蔥嶺的路程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准東西,人骨以標行路」。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啟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爛陀寺,途中經過瓦罕走廊,並於公元645年返回長安,將其所見所聞寫成《大唐西域記》。

公元747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輕騎通過瓦罕走廊滅小勃律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

清朝政府在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木叛亂後,統一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鞏固了帕米爾在中國版圖中的法律地位。清朝政府長期在帕米爾地區設官、駐軍鎮守,並一直對帕米爾地區行使有效管轄。

2、英俄大博弈

英俄兩帝國在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稱的亞歐大陸腹地——中亞和阿富汗展開了近百年的「大博弈」。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將阿富汗地區喻為世界文明接觸的兩個「交通環島區」之一;地理學家則將其視為印度、俄國和中國三個大國交匯處的地緣關鍵點;在擴張者眼裡,它則是侵入富庶南亞的必經通道,是「印度的鎖鑰」。

1812年,俄國軍隊在阿拉斯河擊敗了英國支持的波斯軍隊,逼迫波斯愷加王朝簽署《古里斯坦條約》,聲明放棄對喬治亞、達吉斯坦、明格里等的主權要求。1825~1828年,另一次俄波戰爭又帶來了影響深遠的《土庫曼恰依和約》,波斯王國被迫將阿拉斯河以北的全部領土(包括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北亞塞拜然)割讓給俄國,拉開了俄國南侵序幕。海陸強國之間的對抗,開始在裏海和波斯灣之間的整個中亞全面展開。

為了搶得先進,英國於1838年立即發動第一次阿富汗戰爭,1841年阿富汗人奮起反抗,1842年英軍狼狽撤出阿富汗,撤出喀布爾的1.6萬名英國軍民中僅1人獲救。第一次英阿戰爭的結束中斷了英國在中亞的擴張企圖,儘管英印軍先後佔領了信德和旁遮普。

現在,輪到俄國人出招了: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之後,俄國不斷唆使波斯新王納賽爾丁向東進攻,以緩解俄軍在黑海面臨的壓力。1856年秋,波斯再度出兵赫拉特,12月10日,英軍波斯灣分艦隊佔領了波斯的布希爾港;次年3月,一支陸戰隊在霍拉姆沙赫爾登陸。經過法國斡旋,兩國最終達成協議:英軍撤出波斯,波斯軍隊撤出赫拉特,並放棄對阿富汗一切領土的宗主權要求。歷史名城赫拉特由此重新被納入阿富汗的版圖。

但俄國人並不會就此罷休;相反,他們要以在中亞的領土擴張來彌補在克里米亞的失利。1865~1868年,俄軍先後出兵浩罕和布哈拉,逼迫這兩個汗國承認俄國的宗主權。1873年,希瓦也被一支遠征軍攻下。1875年後,俄軍借鎮壓浩罕國民眾起義為名,正式吞併了這個中亞小國。就這樣,短短10年間,在西起高加索、東至新疆的中亞腹地邊緣,俄國已經建立了一道完整的防禦屏障。1881年,納賽爾丁統治下的波斯也與俄國簽署《阿哈爾條約》,宣布永遠放棄對阿姆河以東地區的主權。圍繞英屬印度和作為英國保護國的阿富汗,俄國人正在建立一個包圍圈。

英國不甘落後,再次發兵阿富汗。1878年,即俄土戰爭落幕的同一年,危機再度在阿富汗爆發,派出三路大軍入侵阿富汗,引發了第二次英阿戰爭。俄方卻以「嚴冬季節不宜出兵」為由拒絕援助阿富汗,阿富汗被迫於1879年5月26日簽署喪權辱國的《甘大麥條約》,將阿富汗的外交權讓渡予倫敦,同意英國在喀布爾和其他地區建立常駐機構,並把包括開伯爾山口在內的緊鄰印度的地區割讓給英國。作為回報,英國承諾保護阿富汗不受俄國和波斯的入侵,每年還給王室6萬英鎊的年金。至此阿富汗淪為英國保護國。

俄國繼續南下,俄國在吞併土庫曼之後,1885年3月31日,俄國軍隊在土庫曼名城梅爾夫和赫拉特之間的偏遠綠洲潘迪襲擊了當地的阿富汗守軍,打死600人,製造著名的潘迪危機,直逼阿富汗西部重鎮赫拉特。1887年,俄阿兩國簽署勘界條約草案,俄國正式取得潘迪綠洲。

為了進一步逼近英屬印度,俄羅斯改從帕米爾地區入手,妄圖直插克什米爾。1884年,俄羅斯帝國逼迫清政府簽署《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從烏孜別里山口起,俄國界線轉向西南,中國界線一直往南。中間形成一塊頂角為45度的三角形地區包括瓦罕走廊,為「待議區」。但是,沙俄仍不滿足,不久就撕毀了《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1891年,沙俄出兵帕米爾,踐踏「俄國界線轉向西南」的規定,侵入「待議區」。1892年,進一步擴大侵略,又破壞了「中國界線一直往南」的規定,武裝侵佔了這條界線以東薩雷闊勒嶺以西的我國領土。至此,沙俄已侵佔我薩雷闊勒嶺以西2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1895年3月11日,英國和俄國通過換文形式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通過這一協議,兩國瓜分了屬於中國領土的帕米爾。該協議規定,「英國和俄國在維多利亞湖(佐爾-庫耳湖)以東的勢力範圍將以下列一線為界,該線從湖東端附近的一點起,沿上述緯線以南的同一山脊而行,當該線到達緯線以後,便沿該山脈的橫向山嶺下降,直至阿克蘇河畔的克孜爾.拉巴特,如果該地位於上述緯線以南,則從這裡再向東延伸與中國邊界相接。如果查明克孜爾.拉巴特的位置是在維多利亞湖的緯線以北,則該線應劃在阿克蘇河畔位於該緯線以南的最合適地點,然後再按上述方向延伸」。這條界限——沿著噴赤河(阿姆河上游)及其支流帕米爾河,現在是阿富汗與塔吉克的東段邊界。

該協定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把瓦罕走廊劃在俄羅斯帝國之外,使之成為俄羅斯帝國與英屬印度之間的緩衝區。

英俄兩國瓜分帕米爾也是選擇好時機的,當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前夕,日本進步步進逼,清政府已無力西顧,除了抗議和交涉並無更有力行動。

當時的阿富汗國王一點也不想要瓦罕走廊,國內的衝突已經夠讓他操心的了,為了讓阿富汗國王甘心收下瓦罕走廊,英國只好贈送給阿富汗國王185萬盧比。就這樣,阿富汗包括瓦罕走廊,成為英俄之間的緩衝國。

3、終歸阿富汗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與阿富汗自1963年6月17日至8月1日,中阿兩國邊界談判代表團就正式劃定兩國邊界問題進行談判。關於中阿邊界,我國政府當時考慮到,中國和阿富汗都是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國家,阿富汗是一個小國,與中國和平相處,因此,中國決定可以不考慮歷史上的邊界線走向和位置,以雙方當時的實際管轄為基礎進行劃界。同時,我國政府明確聲明,這一實踐不構成先例,不涉及中蘇邊界問題。由於中國對阿富汗採取了友好的態度,雙方談判進展非常順利,通過協商就兩國邊界線的走向和位置取得一致的認識,並於1961年8月1日就邊界條約草案達成一致。

1963年11月23日,中阿兩國在北京正式簽訂《中阿邊界條約》,從法律上確認兩國根據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等原則和萬隆會議十項原則,本著友好合作和互相諒解的精神,正式劃定了兩國之間在帕米爾地區的邊界,同時宣布條約同日生效。此後,經實地勘界立標後,中阿兩國於1965年3月24日簽訂《中阿關於兩國邊界的議定書》予以確認。

經雙方勘界立標確定的中阿邊界線,自南端點塔什科老乾河、瓦罕河和洪札河三水系之間的分水嶺相交處高程為5587米山峰起,沿以中國境內的塔什科老乾河的支流卡拉秋庫爾河和阿富汗境內的瓦罕河的上游瓦合知爾河和阿克蘇河的上游諸支流之間的穆斯塔格山脈分水嶺而行,經過一系列達板(山口),至克克拉去考勒峰止(波萬洛什維科夫斯基峰),全長92.45公里。《中阿邊界議定書》將中阿邊界全線共分為5段並對其走向作出了敘述,中阿邊界自劃定後無爭議

4、蘇聯暫吞併

1980年下半年,蘇軍開進瓦罕走廊地區。從此,瓦罕走廊實際上被蘇聯吞併,居住那裡的吉爾吉斯人被蘇聯驅趕出去。蘇聯在瓦罕走廊地區大興土木,加寬了從蘇聯穿過卡拉潘賈山口通往瓦罕的公路,重新鋪設了路面,沿途安裝了先進的通信聯絡系統,並在高原上建造直升機停機坪,在深山中修建軍火庫。蘇聯還通過布設地雷和設置邊防巡邏隊的方法,封鎖了阿富汗通往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各個山口,實現了對瓦罕的實際控制。從此,這裡成為蘇聯遏制巴基斯坦的前哨。

1981年6月16日,阿富汗與蘇聯在喀布爾簽訂了《關於從佐爾湖西岸到波洛瓦-什維伊科夫斯基地段邊界走向的條約》,正式將瓦罕地區劃給蘇聯。瓦罕劃入蘇聯後,蘇聯邊界向南推進,直接與巴基斯坦接壤,我國也暫時失去了一個領土接壤的鄰國。直到8年後,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瓦罕走廊才重新歸還阿富汗。

5、我國瓦罕走廊段情況

如今的瓦罕走廊駐守著明鐵蓋邊防7連、托克滿蘇邊防8連、克克吐魯克(科克吐魯克)邊防9連。克克吐魯克是瓦罕走廊里走得最遠的一個邊防連,距離中阿邊境只有21公里。「克克吐魯克」在塔吉克語中的意思是「充滿綠色的走廊」,邊防連門前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雞鳴三國」四個字。這是由於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國的邊境在這裡交匯,所以用「一隻公雞打鳴,三個國家能聽見」來形容這裡地勢位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知識精選 的精彩文章:

這裡是山東!
為什麼秋天會「秋高氣爽」?

TAG:地理知識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