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黃帝內經》「病因病機」的智慧解析!讀進去,悟出來!

《黃帝內經》「病因病機」的智慧解析!讀進去,悟出來!

《黃帝內經》病因病機

1、三陰結謂之水。

2、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3、五藏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

4、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

5、風者,百病之長也。

6、風者,善行而數變。

7、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 濕勝則濡寫。

8、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9、心痹者,脈不通。

10、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

11、甘者令人中滿。

12、生病起於過用。

13、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14、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15、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

16、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靈則氣泄,驚則 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17、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署則氣淖澤。

18、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19、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20、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

21、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 緛短為拘,馳長為痿。

22、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23、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24、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25、灶火之氣衰,少火之氣灶;灶火食氣,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26、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27、陽道實,陰道虛。

28、形寒寒飲則傷肺。

29、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

30、腸中熱,則出黃如麋……腸中寒,則腸鳴飧泄。

31、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32、飲食勞倦即傷脾。

33、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34、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35、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

36、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37、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38、胃不和則卧不安。

39、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飢,及早以上皮熱。

40、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41、高梁之變,足生大丁。

42、諸氣月賁 郁,皆屬於肺。

43、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44、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45、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

46、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47、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48、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49、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50、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51、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52、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53、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5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55、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

56、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57、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58、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59、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60、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 脹。

61、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62、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盪憚而不收。

63、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64、濕勝則濡寫。

65、寒氣人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 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66、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67、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黃帝內經》不論講什麼,都是以陰陽為綱,所以病邪也是陰陽兩綱。屬於陽邪的是什麼呢?是風、雨、寒、暑,其實就是六淫。很多地方都講了,只是說法不一樣。《素問·至真要大論》講:「百病之所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風寒暑濕燥火的特異變化,就是虛邪賊風,也就是高士宗曾經註解的「四時不正之氣」。我們現在稱之為六淫,就是外邪。「生於陰者」,陰邪,陰邪就是內邪,內邪是什麼呢?「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飲食,生活起居,男女之間的,情志方面的,這都是屬於內因,稱為陰邪。《素問·調經論》就把病因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邪,一種是內邪;一種是陽邪,一種是陰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進一步論證了這個問題:「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寒暑就是指六淫,六淫傷的是什麼呢?傷的是形體。喜怒指的是情志,情志傷的是什麼呢?傷臟氣。《靈樞·百病始生》也講:「喜怒不節則傷臟」。這就符合了《調經論》的講法,陰邪是內邪,陽邪是外邪。濕和風,在《靈樞·百病始生》中又分陰陽,各自所傷部位不同,風雨傷上部,冷濕之邪傷下部,這是《內經》一貫的說法,風邪傷上,濕邪傷下。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發病與否,取決於兩個方面的作用,一個方面是邪氣,二個方面是正氣。兩者之間,起主導作用的是正氣。不論有什麼邪氣侵襲,只要「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包括疫病。這個話出自《素問·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瘟疫來了,只要「正氣存內」,就「邪不可干」。這就告訴我們啊,人體的發病與否,固然是兩個方面的作用,但是決定因素是正氣。這一點,正是我們中醫的獨到的認識。所以中醫特別注重顧護正氣啊。《內經》還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氣之所以侵犯人體,人體的正氣一定虛。所以虛人就容易受病啊。「氣之強盛者」——正氣很盛的人,往往不受病。《靈樞·百病始生篇》講了一個「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這是關於發病。

伏邪,又稱為伏氣。這個伏氣,見於溫病,其實理論呢,是源自《內經》。我們《溫病學》裡面,有風溫、有春溫、有暑溫、有濕溫、有伏暑、有秋燥、有冬溫。這些是根據不同的季節命名的。其中,春溫和伏暑就稱為伏氣溫病。什麼叫伏氣溫病呢?冬天感受的寒邪,當時沒有發病,這種邪氣已經進入體內,到了春天,借那個春生之氣,伺機而發。發病的特點跟風溫不一樣,開始有一點點外感的癥狀,緊接著就是內熱亢盛,這就是春溫。屬於什麼病呢?伏氣溫病。伏暑,夏天感受的暑濕,當時沒有發病,入秋借秋涼之氣引動而發,開始有點秋燥癥狀,緊接著就是暑濕昌厥。這種發病情況,溫病學家稱為伏邪發病。這個理論從哪兒來的呢?從《內經》來。《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邪氣留連,就是停留不去,變化了,不是風病了,是洞泄、瀉痢;夏傷於暑,到秋天,就可以發痎瘧,邪氣流連四個字簡略了;秋傷於濕,可以發為痿厥;冬傷於寒,到了春天發溫病。這就是《內經》最早的伏氣學理論。這個理論啊,屬於我們病因病機學裡面的一大特點。

我們中醫的辨證法則很多,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脈辨證,《傷寒論》有六經辨證,《金匱要略》有臟腑經絡先後辨證,溫病學裡面還有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這些辨證法則的起源是哪兒呢?也是《黃帝內經》。

《內經》最早的辨證是三個,第一個是八綱,第二個是臟腑,第三個是經脈

張仲景的六經辨證哪兒來的呢?————《內經》。

《素問·熱論》不是提出來六經嗎?

張仲景的臟腑辨證哪兒來的呢?————《內經》。

《內經》裡面首先就提出來了臟腑辨證,什麼病都要以五臟來劃分。

八綱辨證,後世提出來的,怎麼也是來源於《內經》呢?我們看看《內經》的原文就清楚這一點了。《素問·調經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大家把這四句話疊起來寫,「陽虛則外寒」寫第一行,「陰虛則內熱」寫第二行,「陽盛則外熱」寫第三行,「陰盛則內寒」寫第四行。我們讀一讀,四句話的開頭第一個字:陽、陰,第二個字,虛、盛,就是虛、實。接著後面的第三個字是內、外,第四個字:寒、熱。看到沒有?陰陽、虛實、內外、寒熱。內外是什麼?表裡啊。八綱不就出來了嗎?所以八綱辨證的起源是《黃帝內經》。

《素問·舉痛論》講:「百病生於氣也」。氣,就是氣機紊亂,這就涉及到病機了。後面都是講的氣,比如「怒則氣上」等等。哪一個的氣啊?五臟之氣。當然這不是泛指五臟,是有所指的,比如怒傷肝,肝氣上逆,所以「怒則氣上」。我們有句俗話叫怒髮衝冠,你把那個「冠」字改一下,改成「鞋」字看行不行。你說我發怒發得腳上發燒,鞋子都要甩掉啊。不是這樣的,他絕對是揭帽子,不是脫鞋子。怒氣是向上沖的,不是向下沖的。只有恐就是向下,恐懼的人就尿到褲襠里了。「喜則氣緩」,你大笑不止,笑得彎腰曲背,停了以後就會感覺拉不上來氣,這不是喜則氣緩嗎?那些有心臟病的人,突然暴喜,就很容易發病。

覺得不錯

底部點贊支持小編

一味本草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一味本草訂閱號

微信號:

dudongh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味本草 的精彩文章:

立冬後「百病從寒起」,早上起床別只喝白開水了,這樣做全家健康不生病!
面對癌症我們能做什麼?李詠因癌症去世享年50歲!

TAG:一味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