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一種說法》之黃俊傑:被扭曲的儒家忠孝觀

《一種說法》之黃俊傑:被扭曲的儒家忠孝觀

說起儒家,很多人都有忠君、封建、迂腐等負面印象,但是這些刻板印象,跟《論語》所記載相去甚遠。在孔子的思想中,什麼是忠?什麼是孝?原本平易近人的儒家思想,為什麼在朝代更迭後,變得面目全非呢?

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孟所特彆強調的是「君臣的相對性」。

孔子對魯定公有這樣的話「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然後沒有講出來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國君對臣不以禮,那麼臣就沒有義務對國君盡忠了,它是「相對的」。

孟子講得更鮮明、更磅礴有力了,「君視臣如土芥,臣視君如寇讎」。在古代的中國,「忠」原來是相對的,君臣是相對的。

我們看到黃宗羲在明朝末年寫的《明夷待訪錄》里就提到,因為天下是這麼樣的龐大,就好像一個巨大的木頭、巨大的木材,需要國君在前面,臣下在後面,共同的推,才能拉動。

因此國君跟臣下,其實是共同致力於同樣一個志業的「戰友」,而不是「上下」的「主僕關係」。

我們看到歷史上,在漢朝的時候,皇帝跟三公,其實位階是差不了多遠的。唐朝的時候,宰相見皇帝,皇帝還要賜茶、賜座;到了宋朝以後,皇權高漲,宰相的地位才下去。

朱元璋更是粗暴,發明了「廷杖」。在宮廷裡面,對他不高興的大臣,當場按下來打大臣的屁股,打死很多人。因此行刑的小吏,就成為了重要的職務。

據清朝的歷史學家趙翼、趙甌北的《廿二史札記》記載,朱元璋晚年喜怒無常,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爆發。

大臣個個非常惶恐,所以每年三節的時候,這些大臣都要送重禮給那個負責廷杖的小吏。萬一哪一天皇帝說,要去按下來廷杖,小吏可以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講到「忠」這個字,我們知道在《論語》裡面,曾子這樣講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個「忠」,是「盡己之謂忠」,是朋友相與之際,我要幫忙我的朋友,我盡我最大的力量,這個叫做「忠」,跟後來大一統帝國後,皇帝所扭曲的,那個忠於「一家」、「一姓」,乃至「一個人」是不一樣的東西。

到了漢朝以後,因為大一統帝國出現了,「忠」的古意,原來是說竭誠盡己與朋友互動,君臣之間、父子之間都可以「交互」來實行忠,並不只局限於下位的人,服侍上位的人叫做忠。

後來有一部《忠經》的出現,根據學者的研究,《忠經》成書的年代大約是在北宋,《忠經》裡面就區分各種不同的忠。天子的忠應該怎麼樣,大臣的忠應該怎麼樣,百姓的忠、首宰的忠、人民的忠,應該怎麼樣……

北宋成書的《忠經》,重點在於區分各種不同職位的人應該盡職的忠,但是整體來講,它偏重於論「君臣」的忠,而最後是歸宿為「尊君」。由此也可見,儒家很多核心價值理念,都受到帝國權力幾千年來的扭曲。

「忠」被扭曲,乃至「孝」

我們知道漢朝的皇帝,其實它的廟號上面,都加一個「孝」字。漢武帝其實他正式的名稱是「孝」武帝。「孝」武帝、「孝」文帝、「孝」什麼帝,等於是「孝」這個美德,被帝王所掌控。

儒家知識分子在帝國的權力結構裡面,因為他們所讀的經典,具有強烈的經世取向,而且在實施科舉考試製度的中華帝國,這些儒者同時多半是身兼帝國的官員,是帝國權力的執行者,用孟子的話來講,既「心援天下,更手援天下」。

因此儒家的知識系統,與帝國的權力系統之間,既不可分割,而又互相緊張;如何達到兩者的平衡關係,以減少兩者的衝突,就是歷代儒者努力以赴的學術志業

我們21世紀的知識分子,與過去兩千年來儒家知識分子所面對的問題,性質是不一樣的。

首先就是人與人的「結合原理」改變了,從過去的「從屬關係」,也就是「上下」的這個關係,移向了一種「並立」的原則。

舉例來講,在任何一個機構,或者一個小的單位,或者團隊,比如說,這個攝影的團隊,這些團隊成員的結合,是建立在專業的「差異性」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專業的「同構型」之上。

比如說,有一個製作人,然後有燈光師,有音響師等等,是以「差異性」而結合。因差異性而結合、人與人結合的原理,是建立在「並立原則」上面,不是建立在「從屬原則」上面。

第二,我們所面對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性質也改變了;從過去那種「垂直問題」,移向了「水平問題」。

比如說,以前就是地主跟佃農的關係,皇帝與臣下與平民的關係,這是「垂直」的問題;可是今天由於生產方式的改變,從以前的垂直分工,移向了水平分工。

比如說,我們每個人所攜帶的手機,它一個部分可能是在中國大陸生產主體,組裝在中國大陸,可是它的軟體設計,可能在加州,它的一個部分的生產,可能在印度運來、組合而成,那麼這是一個水平的問題。

然後再看21世紀廣大的國際秩序的巨變,從二戰以後的「單極支配」的國際秩序,移向了「多極並存共榮」的國際新秩序。因此21世紀的知識分子的安身立命之道,也許是在於以下這兩點:

第一點「告別權力中心」。從以前兩千年來,儒家所嚮往的「得君行道」,要移向「化民成俗」,從以前的「由上而下」移向「由下而上」。

第二點,在這個告別權力中心以後,巨大的翻轉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必須致力於東亞文化「核心價值」的再脈絡化。

比如說「仁」,這個儒家最高的價值,雖然已經經歷兩千年,但是在我們這個21世紀,文明對話的新時代裡面,它仍舊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弘揚儒家「仁學」所潛藏的、講究主體與主體之間互動的「主體間性」的新意義,這樣才是我們21世紀,弘揚儒學的安身立命之道

主講人簡介

黃俊傑,現任台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學術諮詢委員、台灣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曾任台大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研究領域為東亞思想史,近年著有《東亞儒家仁學史論》、《大學之理念》、《東亞儒家人文精神》、East Asian Confucianisms:Texts in Contexts等書,多種著作被譯為英、日、韓、越、德、法、西、斯洛維尼雅文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傳習錄》改過能自新:只會後悔有什麼用呢?
做人厚道也致禍?行善需要全面思考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