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樂不思蜀的安樂公,為何受百姓愛戴,他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樂不思蜀的安樂公,為何受百姓愛戴,他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看題目,我想很多小夥伴都知道,今天要講的是三國時期,蜀國的第二任皇帝,劉備的兒子劉禪(shàn),小編還記得,小的時候,考試成績不好,父母就會捶胸頓足,失望無比的說:「你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而阿斗,正是劉禪的小名,難道,一代帝王,真的如人們口中所說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說起劉禪這個孩子,也是多遭磨難啊,不管從歷史課本中,還是影視劇小說中,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其實是很亂的一個時期,打仗更是家常便飯。當年,長坂坡之戰,劉禪差點被他親爹劉備摔死。話說,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派他麾下的大將曹純領素有「天下驍銳」的五千虎豹騎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多虧張飛率二十餘人,砍斷了橋,劉備和諸葛亮才有時間逃走,可是他的妻子兒女卻被曹軍俘虜了,也就是在這裡,有了趙雲救幼主,七進七出的感人故事。這次戰役中,劉備的損失是慘重的,《三國演義》中記載,他的糜夫人跳井自盡,留下了還在襁褓中的劉禪,真不知道,這次刀光劍影,有沒有給我們襁褓中的小劉禪造成什麼心理陰影。

劉備稱帝中,就立了劉禪為太子,這位草根皇叔在公元223年去世後,剛剛七歲的劉禪就繼位了,娶了張飛的女兒當皇后,尊吳皇后為太后,拜諸葛亮輔政,可是歷史上,凡幼帝登基,總有一群蠢蠢欲動的人造反,而諸葛亮為了穩固形式,不得已晝夜輔政,四處重修舊好,就是在這一年,諸葛亮派尚書郎鄧芝出使吳國,與孫權重修舊好。

在諸葛亮及太后的輔佐下,劉禪大興農業,在諸葛亮去世後,他還大赦天下,公元236年,武都氐王苻健請求投降蜀漢,我想如果劉禪是為昏庸的君主,應該不會有人請降,而劉禪也好生的安頓了他們,可見,這位君王還是很有仁心的,歷史上有很多人,歸降後慘被滅族的,這裡就不多說了。公元249年,夏侯霸投奔劉禪,結果不熟悉地形,這位老兄居然迷路了,也是劉禪主動派人去迎接,還安慰夏侯霸說:「你的父親是戰場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 。」還拜了夏侯霸為車騎將軍,對於這一舉動,小編也是甚為感動了,畢竟,他們上一輩是有恩怨的,劉禪不僅沒有做小人的行動,滅了夏侯霸,反而給他官位,也說明,劉禪有的博愛之心。

雖然,劉禪做了很多讓人感動的事情,卻錯信一人,就是宦官黃皓,劉禪可能和他老爹劉備一樣,都有一個善良的心,姜維曾經上奏他處死黃皓,可是劉禪覺得黃皓只是一個小人,不至於禍亂朝政,可是,黃皓就是個十足的小人,他記恨姜維,在公元263年,聞鍾會於關中治病,姜維上奏,讓劉禪派兵做好準備,就是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就是在這一年,鄧艾偷渡陰平直奔成都,諸葛瞻戰死綿竹。劉禪只好聚集群臣商議對策,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主張投降,氣的北地王先殺子妻子再自殺,其實,北地王是想背城一戰來著,與敵人拼個你死我活,即使失敗,也是不願意被人家俘虜,對不起祖上不說,自己也丟不起那個臉。當然,南中監軍霍戈也請求保衛成都,但是劉禪不想有人白白犧牲,就投降了,就在大勢已定的時候,姜維假降,但事情敗露,他和張翼都被誅殺,蜀漢也徹底亡國了。

劉禪投降後,就去了魏國的國都洛陽,被封安樂縣公,司馬家對於劉禪這樣支持他們的家族大業,劉禪的榜樣做的也好,司馬家不僅好吃好喝的伺候,還允許他子孫世襲,雖然沒有實權了,但是劉禪也是衣食無憂的富足人家,而他的那些子民們,也免受了戰爭的疾苦,而大智若愚,也說的就是劉禪這樣的人話,根據傳說,司馬昭曾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樂師演奏蜀中的樂曲,蜀漢的舊臣們不禁想到自己背井離鄉,亡國之人,潸然淚下,而我們的劉禪竟然悠然自得,一點也不悲傷,司馬昭便調侃劉禪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但是他的舊臣們,就是不想復國也想回到故土,有個叫郤正的人就給劉禪出主意說,陛下,下次您就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的啊!沒準司馬昭就放我們回蜀地了,可是司馬昭聽到劉禪這樣說,就試探的問,這句話好像是郤正說的吧,劉禪大為感嘆,就反問,你怎麼知道的啊!司馬昭看劉禪這樣老實中懇,從此再也沒有懷疑過他。

結語:劉禪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了,雖然不像他的祖先那樣,有顯著的戰績,卻也不失為一個仁君,其實,當時劉禪降魏的時候,是有能力和司馬家拼個你死我活的,可是劉禪覺得,建立國家就是讓百姓們安居樂業的,如果投降,可以避免戰爭,其實比背城一戰要利大於弊,「扶不起的阿斗」,雖然讓人覺得劉禪這個人太平庸,但是,如果劉禪不這樣平庸,本來多疑的司馬家,會這樣放過他和他身後的百姓嗎,您說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種花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穿梭陰陽界?古代高薪職業,陰陽師真的會法術嗎?
美人魚是傳說嗎?看看歷史上關於它的證據!

TAG:種花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