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一顆偉大的靈魂,感動中國八十年

一顆偉大的靈魂,感動中國八十年

一顆偉大的靈魂,感動中國八十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白求恩

|陳歆耕

在多倫多駛往蒙特利爾的列車上,加拿大華裔作家李彥與幾位參加「2014中加文學論壇」的中國作家,聊起了她的關於白求恩史料的重大「新發現」。老式列車緩緩地穿過綿延起伏的山川、楓葉飄落的河岸、森林中若隱若現的小屋。旅途需要漫長的數小時,在欣賞窗外風景產生「審美疲勞」後,便將聊天的話題集中到白求恩的往事上。即將抵達的城市蒙特利爾,正是白求恩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我們將在那裡與加方研究白求恩的人士座談,還將訪問白求恩工作過的醫院……

白求恩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中學時代曾熟練背誦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他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都知道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但長期以來,他的名字如同一個精神符號,一尊屹立不動的漢白玉雕像,一幀掛在牆壁定格美好記憶的老照片,我們欣賞、敬仰,卻仍有一種不滿足感,皆因缺少對他人生更為豐富的感知。總覺得這位「高尚」、「純粹」的人,是一份珍藏在保險柜中的纖塵不染的「高級藏品」,是一顆閃爍在遙遠天際無法觸摸的星辰。

一顆偉大的靈魂,感動中國八十年

毛澤東在文章中說到,「我和白求恩只見過一面」。但這次見面,他們都談了些什麼,未見文字記載;中國歷史的影像資料館中,也無一幅關於毛澤東與白求恩「見過一面」的照片。李彥給我們透露的「新發現」,讓我們聽後均感新鮮和震驚:不久前,居然在白求恩生前戀人的遺物中,發現了迄今唯一一張毛澤東與白求恩的合影。照片背面有白求恩的親筆簽名。他從戰火紛飛的太行山麓,將這幅珍貴的照片夾在信中寄給了遠在大洋彼岸的戀人莉蓮。莉蓮去世後,照片珍藏在她的兒子比爾——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手中。李彥多次採訪這位老人,獲得了更多照片外的白求恩的趣聞軼事。這一「發現」如同一根絲線,牽出了白求恩豐富的情感世界……我們一致建議李彥儘快將她的講述,原原本本寫下來,讓讀者了解更多的「白求恩」。於是,時隔不久,我們便先後從《人民文學》、《新民晚報》讀到了她的非虛構中短篇佳作《尺素天涯——尋找白求恩與毛澤東珍貴合影始末》、《白求恩最後的情書》、《何處不青山——獻給赴華八十周年的白求恩醫療隊》。2018年10月,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李彥書寫白求恩的專著《不遠萬里》。

一顆偉大的靈魂,感動中國八十年

這部新著彙集了李彥數年來研究白求恩的成果,用飽蘸激情的筆觸、優雅精緻的文字,多側面呈現了白求恩偉大而又平凡、率性而又情感細膩的形象。一位血肉豐滿的白求恩大夫向我們走來。他是具有偉大人道主義、國際主義獻身精神的戰士,是讓同事欽敬的具有崇高職業操守和高超醫術的醫生,同時還是讓眾多女性痴迷的有特殊魅力的男人。從書中,我們知道了赴華前他與妻子兩度結婚又兩度離婚。雖然分分合合,但妻子在離世前,案頭一直擺著白求恩的肖像。白求恩是她心中不倒的「男神」;白求恩在病危臨終前,把自己的大衣、水壺等所有用品分贈給身邊的馬夫、警衛員等工作人員,有一面從日軍繳獲的軍旗,他要求轉贈給加拿大的莉蓮。周圍人均不明白,他用英文寫的遺囑中這位神秘的莉蓮,與他究竟是什麼關係?而今天正是從這位女性的遺物中,發現了毛澤東與白求恩唯一的珍貴合影;在太行山蜿曲的盤山道上,白求恩偶遇從紐西蘭來華傳教的凱瑟琳姑娘。經過短暫的相處交流,這位凱瑟琳姑娘居然答應他的請求,甘冒生命危險赴敵戰區為八路軍籌買緊缺的藥品和醫療器械……有太多精彩有趣的細節,毋需筆者在這裡重述。

李彥是一位優秀的中英雙語作家,在「中加國際文學論壇」上,她擔任全場翻譯,在不同語種間遊刃有餘地跳躍。無疑,這部書是她多年在中英文關於白求恩史料中爬梳研究的結晶。曾經的新聞職業生涯,為她採訪搜集第一手的鮮活素材,提供了便利。她以女性作家獨特的視角和情感灌注、學者式的求索和追問、在歷史與現實間回閃的鏡像……讓讀者感受到了發散著體溫、有血有肉的白求恩。那些看似不相關聯的零碎的素材、謎團般錯綜交叉的人物線索,經過她巧妙的描述,融合成為一部優秀的非虛構文學作品。

一顆偉大的靈魂,感動中國八十年

在白求恩醫療隊赴華80周年之際,《不遠萬里》的推出非常及時,但也容易被人視作應「景」而被忽略。其實這是作者多年研究、採訪積累的一次噴發,是對還原白求恩真實可信形象的一次精心書寫。也許在今人看來,「白求恩精神」已經不夠「時尚」了。而當年白求恩正是告別紅酒、咖啡、牛排、戀人——這些時尚舒適生活,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投身到艱難困苦的反邪惡侵略的鬥爭中。據說白求恩因為「黨」要把他留在後方而勃然大怒,說「我不是為了享受而來的。咖啡牛肉及鋼絲床我早就有,為了理想我拋棄了它們。需要照顧的,是傷員而不是我!」甚至他憤怒地把一張椅子從窯洞里摔了出去,「我可以為我的魯莽道歉,但你們更要為拄著拐杖的傷員道歉!」「白求恩精神」正是體現在這些鮮活的細節中。去掉某些或許不夠「時尚」的「概念」,白求恩的人道主義與國際主義精神,仍是當下稀缺的精神資源。人類如何超越利益紛爭面對共同的「敵人」,個體如何扼制自身那些隨時可能生長的「邪惡」細胞?白求恩用行動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本文與《新民晚報》同步推出)

一顆偉大的靈魂,感動中國八十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耕樂堂文化 的精彩文章:

大師筆下的秋色,美呆了
要想成為世界頂級設計師,就應學他的「叛逆」精神

TAG:耕樂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