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880年法國《旅行畫報》報道中的清朝剃頭匠

1880年法國《旅行畫報》報道中的清朝剃頭匠

清朝的剃頭匠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如今民間將理髮稱為「剃頭」一說,自清初才叫開,以前稱為櫛工或鑷工,理髮稱作「淨髮」,不會說剃頭。早期剃頭是罵人話,被判了髡刑的才會剃頭。

滿清入關後出於統治中原,推廣滿清風俗,摧毀漢人自尊心的需要,下達「剃髮令」,在漢族男子中間強行推廣「剃頭梳辮」。

1880年法國《旅行畫報》報道中的清朝剃頭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法國版畫: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當時的標語叫「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這是滿人最早喊出來的。後來民國廢除滿清剃頭梳辮時,也曾借用此標語,讓男人不要再梳辮子了——很多人認為「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是革命黨人的口號,實是誤會!

民間出現的「剃頭挑子」,也是隨清初強行推行剃髮令而興起的。

據說,當年清廷組織人手挑著一剃頭擔子,前面掛著一把刀,發現不肯剃髮的明朝遺民隨時砍頭。砍頭誰不怕,後來人們都成了順民,掛刀的地方則改掛搭連。

久而久之,剃頭挑子便成了民間剃頭匠營業的一種方式,因為便民,大受歡迎,至今不絕。剃工手執剃刀,沿街招攬理髮生意,這叫「喚頭」,剃工也被稱為了「剃頭匠」。

1880年法國《旅行畫報》報道中的清朝剃頭匠

(剃頭挑子)

隨著海禁開放,出於「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考慮,大清帝國的子民留洋的漸多,海外謀生的華大量出現。這些人的一大問題是,剃頭難題。清朝人髮型獨特,「剃頭梳辮」,老外都看稀奇呢。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剃頭匠也隨船出洋打工了。

《西洋鏡:法國畫報記錄的晚清1846—1885》一當書中,不只一個地方記載了清朝的剃頭匠。書中摘錄了當年法國《畫刊》的報道,提到了廣州街市上剃頭挑子,老外稱為「流動剃頭匠」——

1880年法國《旅行畫報》報道中的清朝剃頭匠

(剃刀)

「這些流動的剃頭匠肩上背著一個袋子,裡面裝著剃刀、剪刀、刷子、金屬材質的盆,還有一個木質或銅質的用來接頭髮的托盤。有時他們會用扁擔挑著一個木質的小箱子,裡面裝著涼水和小火爐燒著的熱水,以及一個放工具和肥皂的抽屜。為了保持平衡,扁擔的另一頭挑著一個四條腿的小長凳。第一位客人叫住了剃頭匠要求理髮。剃頭匠立刻在街角把剃頭的工具放下並鋪展開來,迅速開始剃頭。」

「等剃好頭洗完發之後,就開始整理辮子。剃頭匠將客人的辮子鬆開、理順,再編起來。編好辮子,便該清洗耳朵了,剃頭匠用一把鐵質的小刮刀輕輕清洗耳朵內部。」

1880年法國《旅行畫報》報道中的清朝剃頭匠

(晚清剃頭匠)

當年,海外只要有清人的地方,一定會有剃頭匠。在美國謀生的清朝剃頭匠就不少。1880年1月11日《旅行畫報》(Journal des Voyages)曾發表了名叫湯姆·海爾(Tom Hyer)的記者寫的報道《加利福尼亞的清朝理髮師》。

原文抄錄如下——

舊金山的清朝理髮鋪都很簡陋。置身其中,人們會以為是在布列塔尼或者普羅旺斯鄉下的某個村落里,那兒的理髮鋪里一般只有一兩把椅子、—個剃鬚盆和幾把剃刀,還得自己動手在磨刀石上把剃刀磨快。這些差不多就是理髮師的全部行頭了。

1880年法國《旅行畫報》報道中的清朝剃頭匠

(《旅行畫報》插圖:加利福尼亞的清朝理髮師)

在舊金山,給清朝人理髮和剃鬚的店鋪通常開在地下室。進去的時候要沿著坡道或者石階下去。在這個有些髒亂的洞穴里,沒什麼奢華的陳設,跟巴黎、倫敦、紐約或者其他大城市裡那些專門為紈絝子弟和貴婦小姐服務的髮廊沒有絲毫相似之處。

這裡只有五六個藤條或者木頭板凳,還有用來給顧客搭衣服或者晾乾濕毛巾的一條拉繩。除此之外,真是別無他物。

白色的石灰牆上,難得地刻著幾個漢字,八成是從孔老夫子著作中摘抄出來的名句。更為難得的是,門上有時候會掛著中式門帘或者為了遮掩孔洞而在牆上裱糊的中式牆紙。

1880年法國《旅行畫報》報道中的清朝剃頭匠

(在巴黎的清理人,腦後拖著辮子)

理髮鋪每天拂曉時分開門營業。因為清朝人都希望有一條編得平整光滑、再打上髮蠟的辮子和剃得油光水亮的腦門兒。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中式奢華。

清晨,每家理髮鋪里都人頭攢動,理髮師會先給顧客們發放號碼牌,然後再開始為他們梳洗,其動作之麻利令人眼花繚亂。不過話說回來,加利福尼亞所有的清朝理髮師都有這麼股靈巧勁兒。

編辮子這門手藝不是那麼容易的,但是清朝人在這方面真的是行家,只需幾分鐘的時間,他們就能把盤在同胞們頭頂上那一坨亂糟糟的長髮解開,梳理,再重新編好。

1880年法國《旅行畫報》報道中的清朝剃頭匠

(駐法國使館的清朝人)

他們編得如此細緻,就好像是在為寧波或者廣州的名媛梳洗。辮子編好以後,再用剃刀劃拉幾下,就把腦門兒也剃得乾乾淨淨了。顧客只需用海綿蘸水擦一擦,就可以直接出門辦正事兒了。

「輪到誰了啊?」理髮師只需喊一聲,旋即開始下一輪的忙活。

顧客們都站著排隊等號。他們邊等邊交談,有的聊生意,有的聊規劃,還有的聊些家長里短的瑣事。他們有抽煙袋的,有抽捲煙的,但是沒人主動找碴兒或者挑事兒。其實一般情況下清朝人的性格是很溫和的,這一點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

1880年法國《旅行畫報》報道中的清朝剃頭匠

(清朝使團參觀巴黎郵政局)

剃鬚和理髮的價格一直都是兩便士,摺合四蘇,也就是十個生丁。這相當於法國和美國鄉村理髮價格的兩倍。但這裡是黃金之都,什麼東西都比別的地方貴一些,也就不覺得這個理髮價格有多貴了。

剛被開發的時候,加利福尼亞理髮的價格曾經一度飆升到一美元,摺合五法郎。不過隨著文明的進程,服務業的價格大幅走低,其他行業也是這樣。這不失為一種進步的表現。

1880年法國《旅行畫報》報道中的清朝剃頭匠

(晚清街頭,老少都梳著長辮子)

從上述湯姆·海爾(Tom Hyer)寫的清朝剃頭匠報道來看,他們的手藝還是很高超的。剃好辮上後,辮子上還要打髮蠟,湯姆·海爾認為這是「中式奢華」,看來老外的理髮比較簡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梧桐樹下戲鳳凰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不可以娶兩個老婆,多納幾個妾可以吧?你試試看
生產隊取土,從三國袁紹墓中挖出隨葬品,認為不值錢,扔了

TAG:梧桐樹下戲鳳凰 |